田小東
【摘要】C語言是目前的編程語言中比較基礎而且應用范圍廣泛的語言,在高校中普遍開設了C語言學習課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C語言程序設計能力。為了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培養(yǎng)編程思維能力,本文提出采用靈活多變的數學方法培養(yǎng)個人抽象能力,學習者學習C語言應該遵循人腦思維,培養(yǎng)學習者的計算思維,應該以培養(yǎng)C語言的設計能力作為基礎。
【關鍵詞】C語言 程序設計 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220-02
1.計算思維和C語言程序編寫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理論和實踐學習,使得C語言程序設計人員較好地掌握并且能利用C語言的語法知識,掌握常用算法,具備初步算法的設計能力,解決常見編程問題。通過學習和應用計算機,進行算法的運算和書寫編程的問題方法求解,這種方法改變傳統的人們的C語言編寫程序的方式和人們大腦的思維方法。而且也培養(yǎng)了比較現代化的科學思維方式。在我們日常應用上,C語言在教學過程中就潛意識的培養(yǎng)了學習者的大腦計算思維。
2.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培養(yǎng)計算思維途徑
2.1轉變如今教學觀念
為了在課程中引入計算思維能力培養(yǎng),首先任課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一定要與時俱進,并且充分理解計算思維含義和原理,統一思想。在課程中一定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習者的計算思維,其實這也是為了能讓學習者能夠更好的利用計算機來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
2.2改造教學內容
為了將C語言程序設計的計算思維能力培養(yǎng)有意識的引進到教學內容中,首先要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重新梳理,對能體現計算思維的內容重新改造編排,明確體現出對計算思維的引導。同時,在編寫滿足教學需要的配套教材時,在教材內容的安排和組織內容上不要平鋪直敘,可用先例慢慢對其進行講解,一定要體現出對計算思維的引導并突出算法設計的重要性。
2.3改變教學方法
在體現計算思維的知識點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運用計算思維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此外,還要給學生留下思考時間和空間,激活學習者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習者主動提出問題,并積極探索問題和解題思路。
2.4重視實訓教學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門課程,實訓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學習者一定要確保有較多的實訓教學課程。再者,要圍繞計算思維能力來培養(yǎng)設計實驗的目的。
3.計算思維中抽象能力的培養(yǎng)
抽象能力是計算思維能力中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拋開現實事物的物理、化學、生物特征,僅僅保留其量的關系和空間的形式,而且計算思維中的抽象本質源自于數學思維和工程思維,這就要求學生編程中必須進行計算性思考。而不能純屬的采用數學性思考。以計算復雜性為切入點訓練計算思維。在進行計算的時候,要明白計算思維的主體就是計算,核心是計算法則,要考慮的終點就是計算復雜性,計算的復雜性所研究的資源中最常見的是時間和空間。C語言設計課程與算法計算課程雖然不一樣,但是在編程學習中要用到的算法是非常多的,因此我們在C語言的教學中,可以從復雜的計算思維切入學生的訓練,也就是在解決C語言問題的時候,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去選擇最佳的算法。
4.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在目前出現的普遍現象
很多的學校都只是針對新學生開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育,在專業(yè)計算機課程開展之前盡量擴大專業(yè)學習計算機的同學和非計算機專業(yè)人員的差距,其中出現的普遍現象是都采用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加上程序設計語言和多媒體的應用和組合,并且其中的教學模式依然依賴于教室上課,主要按照自己之前備好的課程講課。只是老師在完成自己的教學內容之后再要求學生進行規(guī)定的上機學習,然而其中比較捆扎型的教學方法完全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對于老師案例類型的教學內容,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太少,因此學生對大數據技術沒有深刻的認識和掌握,學生自主研究的學習和探索方法不能實現,非常明顯的減弱了學習者的積極性和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揮。
5.結束語
往后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對C語言的思維能力要求會越來越高,因此針對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思維能力提高這一要求,學習者應該能系統的思考和解決C語言問題,學習者也應該從計算機的角度去想問題,有意識的結合各專業(yè)問題去思索。通過不斷對學習者的探索精神培養(yǎng),會使C語言程序設計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楊俊生.基于計算思維的C語言程序設計案設計初探[J].程序設計,2013(1).
[2]魏書提.基于計算思維的C語言教學案例設計[J].程序試驗教育2014(3)
[3]李廉.計算思維—概念與挑戰(zhàn)[J]計算機系統,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