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付雄
【摘要】初中生物教學作為我國青少年基礎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一直都初中教育當中的重點之一,然而我們卻不得不承認,在過去傳統(tǒng)的初中生物教學當中,因為一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初中生物教學的效率一直得不到保證,如果不能將這些問題解決掉,對學生的影響也不僅僅局限于初中生物的學習方面。
【關鍵詞】初中生物 初中生物教學 問題與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170-01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過于落后
在傳統(tǒng)的初中生物教學當中,無論是學校還是授課老師,教學理念還停留在為了考試而進行教學,所追求的依然是讓學生將知識記住,所以在教學時充分的體現(xiàn)出了“教”的點,卻忽略了“學”的點,基于這種教學理念,授課老師們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所應用的也大多都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畢竟相對于其他教學方法來說,“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疑是最簡單也極為適合應試教育的教學方法,在保證了學生能夠在考試中取得較好成績的同時,又極大程度上減少了授課老師的工作量,說是應試教育下授課老師的法寶也不為過。
2.授課老師過于主導課堂
在傳統(tǒng)的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當中,我們時常會發(fā)現(xiàn),授課老師完全是課堂的主導者,在課堂中總是以老師為中心,卻忽略了學生實際上才應該是教學中的重點,缺乏必要的溝通。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的往往是老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侃侃而談,而學生們在做的就是埋頭認真聽講和記筆記,很多時候聽的似懂非懂卻什么都做不了,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學到的知識就好像是八股文一樣,并不能被學生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去。
3.師生關系階級性太強
在日常的學校生活當中,我們時常會發(fā)現(xiàn)老師在與學生相處時,往往態(tài)度過于嚴肅,很多老師都抱著“嚴師出高徒”的心態(tài)去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和教學,甚至有一部分老師認為不茍言笑才能彰顯出老師的“氣質”,才能顯出“為人師表”的一面,然而他們卻忽略了這種過于嚴肅的對待方式,是非常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心理上的壓力的,很多學生都會因為老師過于嚴肅而不得不將老師“妖魔化”,在這份“妖魔化”之上因為畏懼,或者是“被迫”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或者是逃避、放棄學習,無論從哪個結果來看,對學生的成長都談不上有所幫助。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問題的解決對策
1.改變教學理念、接受新課程理念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初中生物授課老師意識到了他們在教學理念上的缺失,逐漸嘗試根據(jù)新課程理念去進行改變,但仍有一部分老師抱著陳舊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不放。
在初中生物的教學方面,授課老師應當明白只有將“教”與“學”相結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也只有結合后的“教學”才是被稱為藝術的。首先在授課老師的備課方面,老師應當盡量放下教師用書,而是通過了解學生,以學生的視角去看待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將教材揉碎了去給學生理解;其次在課堂教學方面,老師應當更多的與學生去進行互動,將原本由老師主導的課堂改變?yōu)橛蓪W生去主導,雖然相對于“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來說,這種教學方式的可控性更差,更容易出現(xiàn)意料之外的事情,可也正是這些意料之外的事情才讓教學被稱之為是一門藝術。
2.讓微笑充斥在師生之間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相對于嚴肅的老師而言,那些和藹、親和的老師更容易被學生所認可、接受,在課堂教學當中學生們也更能主動的投入到其中,課堂上表現(xiàn)的也較為踴躍,而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在學生認可了老師的同時,因為愛屋及烏的心理產(chǎn)生了一些對于老師所授課程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日常教學當中,初中生物授課老師也應當從這個角度去出發(fā),將學生當做是自己的孩子,更有耐心的去對待學生,以和藹、親和的方式去和學生進行接觸,將我國幼兒教育中的賞識教育應用在初中生物的教學當中,以此來帶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每一個學生實際上都是一顆鉆石,而是否能發(fā)光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老師去發(fā)掘的,對于處于少年時期的初中生來說,微笑遠比訓斥更有效,更能讓他們得到平靜。
總結: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實際上也是整個初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充斥在各個學科之中,卻因為各方各面的原因一直得不到解決,希望筆者的淺見能夠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討論中來,將自己更先進、更科學的理念與其他老師互通有無,共同為我國的初中生帶來更好的教學,為我們的祖國輸送更優(yōu)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淺析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J].李堃.學周刊.2015(03)
[2]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楊寶印.中國校外教育.2016(03)
[3]關于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學的幾點建議[J].吳盼.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