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作為一名教師,經(jīng)常會說這樣一句話:“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比欢?,現(xiàn)在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信息不斷的變幻,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在不斷的加深,尤其是我們的學生也發(fā)生著巨大地變化……現(xiàn)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上課不聽,作業(yè)亂做甚至不做,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不當回事;紀律散漫,做事隨心所欲不計后果。這時我們就要進行反思:教師固守的那桶水還能不能倒給學生一杯水?學生還會不會樂意的接受那杯水?
有研究表明,在農業(yè)經(jīng)濟時代,人們只要在7~14歲接受了教育便可應對一生之所需;在工業(yè)經(jīng)濟時代,接受教育時限延長到了22歲,而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原有的知識正以每年5%的速度不斷地被淘汰,一個人如果不隨時更新、補充知識,10年后將會有50%的知識因陳舊老化而用不上。
教育是用已有的知識為未來培養(yǎng)人才,教師必須不斷感知和吸收新知識、新思想并將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才有可能更好地履行“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也才有可能一直勝任這份使命神圣的工作,才更有可能一直保持對職業(yè)和事業(yè)的熱情和執(zhí)著。如果教師的知識一直處于一種靜止狀態(tài),或者停留于一桶死水的狀態(tài),這桶水不僅隨時有被舀干的危險,而且還會因其不流動而成為一桶腐水。
因此,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充電”,不斷吸納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識,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層次和思維能力,不斷地給自己“注水”,不斷更新、更替、更換,讓“水桶”緊緊與知識的大江大河相連,使之在任何時候都成為源源不斷的一桶“活水”。
我也有幸參加了多項培訓活動,如網(wǎng)絡課程培訓,縣組織的培訓,以及校本培訓。通過這些培訓學習,我學到了許多有益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理念,并把這些知識結合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加以運用。
這一系列的進修活動使我受益匪淺,對我的教學有了很大的促進和提高。下面談談我的收獲和啟示:
(1)教師在課堂上面對的不是一名學生,面對的也不是一模一樣的學生,學生們有不同的知識基礎、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性格特征等等,而且教師不是給所有學生“一杯水”,而是要給每名學生“一杯水”。要能安全準確地接到每名學生手中的水杯,教師僅僅有的這“一桶水”應該是怎樣的“一桶水”呢?
一方面,教師要對自己水桶中的成分了如指掌,才可能靈活自如地把其中的營養(yǎng)精髓傳輸給相應缺乏的學生。教師的“一桶水”背后需要有多桶水作為支撐,而且儲備的是多桶包含不同類型知識的水。如,本體性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等條件性知識,文化知識,實踐性知識等等,這些知識在教師的頭腦中通過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統(tǒng)領指揮,融會貫通,最后才能凝縮成滿是精華的一桶水。
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及時保持自己桶內知識的更新和動態(tài)發(fā)展,學生接受了不新鮮、過時的知識也會有不良反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的知識在不斷細化的同時,也在不斷的交叉和綜合。教師僅僅了解某一學科、某一領域的知識已經(jīng)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而且由于網(wǎng)絡的方便、快捷,學生受信渠道越來越多,了解的信息量可能并不比教師少。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盡可能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只要教師足夠細心也能在“水杯”中發(fā)現(xiàn)“水桶”里所沒有的豐富水資源。這些實質上可以歸結為教師自身的知識問題,而教師知識結構的建構是個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
(2)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高效地運用自己的桶中水,才能使學生的杯中水達到“最大化”,這不僅僅是教師自身知識的問題,還涉及到教師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具有了桶中水,這只是可以教學的基本前提,如果想讓每個學生都喝得足,想讓鮮活的知識能夠訴諸學生的心靈,教師還需要一定的教學技巧,需要不斷的摸索積累。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在汲取知識的時候可以分為下面幾種類型:
不想喝,這類學生在上課時提不起勁頭去聽,似乎對什么都不感興趣。此時除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外,還有什么更適合教師去做的呢;
喝不到,這類學生總的來說還是想學知識的,可是由于學生本身性格內向、靦腆等原因,遇到不懂的問題膽怯、不敢發(fā)問。對這樣的學生教師的鼓勵和信任是最必不可少的;
沒喝飽,教師在課堂上要照顧大多數(shù)的學生,但必然有一些反應快、思維敏捷的學生,他們想要教師給予更多的知識?!霸谖铱磥?,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蘇霍姆林斯基語);
喝得好,這是大多數(shù)學生普遍所處的狀態(tài),也是最不穩(wěn)定的階段。這種類型的學生相對來說多一些,但不是越多越好,否則學生就成了一個模子下批量生產(chǎn)的杯子了;
喝多了,相應于第三種學生來說,肯定有一小部分學生對教師講的知識消化不了,甚至很難理解等。這時,教師細致深入地講解無疑對他們的幫助是最大的。
不同類型學生之間的界限并非涇渭分明,而是可以相互轉化。針對各種類型的學生,教師積極有效的回應是達到最佳教育效果的捷徑。
(3)教師如何才能夠保證首先充滿自己的“水桶”,并且如何充滿的問題,這是現(xiàn)代社會對教師乃至對教育界提出的一個挑戰(zhàn)。每一位可以作為教師的教師,差不多都經(jīng)歷了職前教育、職初培訓、職后研修等一系列培養(yǎng)提高,但是即使這樣也并不意味著教師的發(fā)展是“船到橋頭,車到站”了。在知識發(fā)展速度日益加快的態(tài)勢下,是讓教師的教學適應知識的更新,還是反其道而行,這是不言自明的。教師需要在自我經(jīng)驗的基礎上去捕捉新的信息和知識,對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從而建構新知識?!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的自主發(fā)展意識、自身的努力在其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既然選擇了教書的職業(yè),就必須保證自己的“一桶水”永遠不要干涸。要做到“水源”充沛,就需要我們不斷去暢游知識的海洋,汲取大千世界之精華,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自己的水平能力,才會有山常青、水常綠,才會有細水長流。因此我們在工作中要不斷學習,要不斷補足“一桶水”,且要常補常新,不斷更新知識。要去問詢新的思想與觀念,問津本學科前沿和教學的發(fā)展方向,問鼎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要讓“一桶水”變?yōu)椤伴L流的活水”,變?yōu)椤耙粭l奔涌不息的河流”。這河流里流淌的應該是有各種營養(yǎng)的“營養(yǎng)水”,而不是一桶死水或“蒸餾水”。唯有這樣,才能不誤人子弟,才能始終與時俱進,做合格的教師。
(作者單位: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qū)清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