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四化
摘要: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不妨以詩歌為范文去啟發(fā)引導學生學會寫作。這些古詩有的新奇的結構,有的奇特的想象,有的語言如白話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篇篇都可以作為平時語文作文教學的范文。學詩句扮靚語言,悟詩句激活文思。
關鍵詞:作文教學;借鑒;寫作技巧;靈活運用;藝術魅力;激活文思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042-01
如今作文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如何提高作文教學的時效性則一直是老師們一個難題,新課標作文教學的目標中要求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崩蠋焸兂艘龑W生善于觀察生活,增加閱讀量,解決巧婦“無米”的問題外,剩下的就要著手訓練學生成為“巧婦”。這就需要教學中老師們往往要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課內或課外找相似范文,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那如何使作文教學變的不再那么費勁呢?可以充分利用課本這個現(xiàn)成的資源。老師們不妨以詩歌為范文去啟發(fā)引導學生學會寫作。詩歌我國傳統(tǒng)文學的瑰寶,它以其廣泛的內容,深邃的內涵,極強的樂感和豐富的表達在我國文化史上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人教版7-9年級的語文課本中就選入了35首古詩作為課內精講,又有古60首詩課外閱讀,這些古詩有的新奇的結構,有的奇特的想象,有的語言如白話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篇篇都可以作為平時語文作文教學的范文。下面筆者就從幾個方面談談教學生從詩歌借鑒那些寫作技巧:
1.學詩句扮靚語言
1.1 巧用動詞和形容詞增加語言的形象美和色彩美。在詩句中詩人往往巧用動詞和形容詞刻畫出栩栩如生的具體形象和場景,借此表達思想感情,把讀者引入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境界中去。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一個“照”字活現(xiàn)了月華傾瀉、樹影婆娑的景象,一個“流”字渲染出了萬籟俱靜、惟聞水聲潺潺的林間幽靜,此聯(lián)給人的視覺和聽覺都留下了美的享受。
1.2 巧用疊詞使語言富于藝術魅力。首先疊詞富有形象性。文中疊字運用得恰到好處,可使所描繪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教師可以結合古詩中的疊詞引學生試著生動形象表情達意。
1.3 巧用修辭讓語言言有盡而意無窮。詩歌要調動讀者豐富的想象和激起情緒體驗,巧妙的使用修辭是一個常見的寫作手法。
2.悟詩句激活文思
2.1 學詩歌的藝術手法。古代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比興、對比襯托、象征、虛實結合、動靜相映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平時作文教學時指導學生練筆的素材。如李白常把現(xiàn)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其中學生比較熟悉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都是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的神來之筆。而南宋楊萬里的“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中的象征手法,更是賦予“萬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借山區(qū)行路的感受告訴人們一個普遍的道理。
2.2 仿詩歌的抒情方式。(1)間接抒情增韻味。首先是借景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fā)對自然規(guī)律不可抗拒。其次詩歌中"寓情于景"抒情方式的使用也比較普遍。例如:《滁州西澗》(唐·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后卻發(fā)現(xiàn)詩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真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還有托物言志的手法,如借"松、竹、梅"來表現(xiàn)高潔的志向;用"蠟燭"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等等。更有"寄情于事"、"因事緣情"的詩歌。它們往往通過具體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敘述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如杜甫的《石壕吏》。(2)直接抒情表激情。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fā)激情、快意或愁緒。如陸游《示兒》中"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以議論開篇,直接抒發(fā)了作者至死都不忘收復中原的愛國情懷。而杜甫則在《茅屋被秋風所破歌》中直接的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來表現(xiàn)自己"濟蒼生,安社稷"悲天憫人的情懷。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珍貴遺產,美不勝收。有著高度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藝術性,藝術特征千姿百態(tài),尤其是其語言藝術,更是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的精粹,值得去研究和借鑒,更需要一線的語文老師引導學生去學習繼承,并把它發(fā)揚光大。讓詩歌為寫作添雙美麗的翅膀。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各學科——課標解讀簡明讀本》趙小雅主編
[2] 《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何洪衛(wèi)《中學生閱讀月刊》
[3] 《唐詩鑒賞辭典》作者是蕭滌非等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4] 《宋詞鑒賞辭典》,作者:樂云,出版社:崇文書局(原湖北辭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