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瑜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綜合課程。
【關鍵詞】思品課;活化學習情緒
這門課程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注重通過活動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但事實上這門課的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迷惑。那么如何上好這門課,我認為重在一個“活”字:
一、創(chuàng)設激趣情境,活化學習情緒
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jīng)驗出發(fā),認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庇纱丝梢?,興趣是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效率的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它會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推動他興致勃勃去學習,從而增強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探求新的知識。如老師在上《名勝古跡》一文時,先是深情地說:我國幅員遼闊,風景名勝無數(shù),景色美不勝收;我國又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留下了令世人驚嘆的文物古跡。這些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無價之寶。然后又說到:“老師想問一下大家,去旅游過的請舉手?你能告訴大家都去過哪些地方?”許多同學都很踴躍地說了出來。最后,老師讓學生把在旅游過程中收集到的有關名勝古跡的圖片或資料呈現(xiàn)出來,在小組里交流。老師還把自己收集到一些圖片展示出來,讓同學們一起來欣賞。這樣一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好本課打下了基礎。
二、活創(chuàng)生活情境,活化學習方法
現(xiàn)在教學強調(diào)“以學生為本”,講求互動原則,突出開放式學習模式。因此,上思想品德課光靠老師娓娓動聽地講,活靈活現(xiàn)地演還不行,必須不斷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提供學生參與合作、展示自我、表現(xiàn)才能的機會。如《名勝古跡》這課,老師在課上先出示介紹名勝古跡的視頻,有樂山大佛、云南麗江古城、洛陽龍門石窟、蘇州周莊等,這些風景優(yōu)美的畫面,娓娓動聽的介紹,一下子把學生吸引住了。放完視頻,老師問道:“那里的風景美嗎?為什么?”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學生對這些名勝古跡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老師讓學生把這些圖片在中國地圖上放回到自己的“家”,這一活動設計讓學生很有興趣,他們很積極參與,很快把這些圖片放到了正確的位置。學生的天性是活躍、好玩,為此,老師又設計了一個做小導游的環(huán)節(jié),看看誰能被評為“金牌小導游”。老師先是做示范,戴上了導游帽,手拿導游小旗子,并用親切的話語作了景點的介紹。然后,老師在報名的學生中選了四個學生做小導游,他們也像老師那樣,像模像樣地帶著同學們進行參觀并做介紹。整個過程充滿了歡聲笑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取得良好了教學效果。
三、引創(chuàng)道理情境,活用品德道理
思想品德課雖然是小課堂,反映的卻是大社會。思品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如在教學《名勝古跡》時,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了祖國地大物博,物產(chǎn)豐富,風景優(yōu)美,老師讓學生用一句話來夸夸自己的祖國,有的同學說:“我們的祖國十分美麗。”有的同學說:“我們的祖國名勝古跡多。”有的同學說:“我們的祖國風景優(yōu)美,我們要保護好它,建設好它?!蓖ㄟ^這樣的引導,讓學生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
另外,我們的教科書不是唯一的教材,思想品德課教師也不是唯一的老師。這時應當“走出去,請進來”實行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教師與社會特殊老師的合作。如在教學《勞動不分貴踐》一文時,可以開展“訪問身邊的勞動者”活動,可以以小隊為單位,制訂訪問計劃,提出訪問主題,確定訪問對象,擬好訪問提綱,約定訪問時間?;顒又袔舷鄼C,錄音機按計劃采訪。匯報活動時可分別請來建筑工人、農(nóng)民、警察、教師擺攤趕集的商人、司機、飲食店主、修鞋的老大爺?shù)鹊取W生在自主的采訪活動中心靈已受到洗滌,交流活動時經(jīng)教師點撥、各行各業(yè)勞動者感化后,其道德認識再次得到升華,教學效果就不言而喻。
四、拓展延伸,活用生活
我們要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培養(yǎng)好人,教育好人,不能只是片面強調(diào)道德觀念的灌輸,而是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關注社會生活中與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沖突,從學生的現(xiàn)實遭遇中抓緊教育契機,塑造學生的主體性道德人格。
如在學習《名勝古跡》一文時,老師出示游客在景區(qū)亂寫亂畫的場景,讓學生說說這樣的做法為什么不對。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說出了不好的原因。有的認為這會影響美觀,有的認為這樣會損壞了珍貴的文物,有的認為這樣的做法是不道德的,等等。老師隨后讓學生談談應該怎樣提醒游客的注意。有的同學說可以貼出宣傳標語;有的同學說可以成立環(huán)保小分隊,教育這樣的游客;有的同學說要利用媒體來加大宣傳力度,對違反者要在電視上曝光……這樣的方式,更好地教育了學生要愛護文物,做個文明游客的良好品德。
又如在學習《助人為樂》一文時,有學生提出因做好事而遲到結果影響了班級榮譽時怎么辦?教師應肯定其助人為樂的優(yōu)秀品質,同時要注意到自己的行為會不會產(chǎn)生其他的影響,做好事要善于安排時間。不妨讓學生再討論:假如你將一位受傷的人送去醫(yī)院,那人認定是你撞傷了他,你將怎么辦?在公共場所,當歹徒出現(xiàn)時,無人過問,你當時會怎樣?這些問題顯示了沖突境遇,學生很難回答,但可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思維,提高在實踐生活中運用道理的靈活性。道德行為需要實踐,在實踐中才能形成道德品質。
總之,我認為要上好思想品德課,提高課堂實效,必須在“活”字上下功夫,只要讓學生活學活用,才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優(yōu)良的思想品德,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