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堅
不要太快給出答案
文|袁堅
袁堅 文學(xué)博士,早教專家,潛水員,專欄作者,出版有《貓博士育兒筆記:換個方式愛孩子》,聯(lián)合翻譯繪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創(chuàng)作“小狐貍卷卷”系列兒童故事,創(chuàng)作“山海經(jīng)”系列海洋主題幻想小說。
Preface
回答太快,就擠壓了孩子自主思考的時間,而且還會養(yǎng)成他“伸手要答案”的習(xí)慣,獨立思考的意愿也會隨之降低。所以我們需要一再地提醒自己:慢半拍,退后一步。
每當別人提出一個問題的時候,都會最快速度想好、給出答案,這是我個人常犯的錯誤,感覺像是考試年代殘留的行為痕跡……之前也曾意識到,但并沒有深刻反省,直到我發(fā)現(xiàn):為什么我的孩子似乎遇到難題很輕易就會放棄思考?而事實上只要他愿意想,是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的。
對此我琢磨了半天,覺得問題可能出在我自己身上:每當孩子遇到什么難題,向我求助,或者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跟我來說,我都會快速地就給他答案。而且我給他的答案還很復(fù)雜,需要他(作為一個6歲孩子)花費好一番力氣才有可能理解。
很多對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實對孩子來說并非如此,他們理解起來很費勁。而回答問題太快,就很容易犯這種“以為是自然而然”的毛?。汉芏嗍虑槲矣X得只需要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了,但孩子其實并沒有真的理解??墒牵忠驗槲夷欠N“這個問題很簡單啊,我隨口就回答你了,你應(yīng)該都明白了吧”的態(tài)度,他還沒辦法或者說不敢進一步追問——那不是會顯得他很傻嗎?
其實比較傻的是我自己。思維速度快,在寫文章、做事情的時候是個優(yōu)勢,但在教育中卻有可能會變成劣勢。
因為我之所以能隨口說那么幾句話,背后是我的爸爸媽媽、各路長輩,以及從小到大的各路老師合力教育的結(jié)果。當然,還有我自己踩了很多坑,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全部集合在一起,才讓我能夠三言兩語地解決問題。
但這些對孩子來說都尚不存在,我怎么能要求他快速理解呢?
回答問題太快,不經(jīng)過思考,只憑本能行事,我給孩子的就是一個簡單的“思考結(jié)果”,一個從我的角度得出的“標準答案”而已,卻沒有做到最重要的,引導(dǎo)孩子從他的問題出發(fā),不斷地探索,去尋找、去發(fā)現(xiàn)他自己的答案。哪怕那個答案不完美,不夠深入,但那正是孩子當下認知水平所能夠達到的,對他來說才是“自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那個探索的過程,能讓孩子真實地感受到:自己努力設(shè)法最終能夠收獲新知。這個過程雖然伴隨著辛苦、困難、挫折,但這才是“自然”的成長過程。
如果太快給出答案,對孩子來說,既然每一個問題拋到媽媽那邊,都能快速給出回答,一秒鐘都不用等的,孩子為什么還要辛辛苦苦去思考和犯錯呢?我這是在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還是好吃懶做呢?
我經(jīng)常對家長說:在教育中要“退后一步”。臨到我自己的時候,尤其是忙起來、心不在焉就常常忘記,變成一個問答電腦,跟游戲機處于差不多同一個水準,孩子提出什么問題,我都隨口一答,好像是什么答案都給到他了,之前還經(jīng)常詫異,甚至氣惱:為什么他不理解、不長進呢?因為,教育不是這樣的。
教育不是簡單的輸入,把我所知的告訴孩子就好了。哪怕是用很適合孩子的方式,一步步地告訴他,也還是不夠的。教育的本質(zhì)與核心,應(yīng)該是對孩子的激發(fā),激發(fā)他去自主思考、積極探索。那么,在這過程中,我要給孩子的,絕對不是探索的結(jié)果,而應(yīng)該是探索的方法和協(xié)助。所以,當孩子提出問題時,重要的是抓住契機,引導(dǎo)他思考,而不是給他答案。
我琢磨了半天,給自己提出了如下實操建議:
1.當孩子提出問題時,先反問:你是怎么想的?
這是很實用的一步,至少可以有效地阻止我快速給出答案,贏得一點時間和空間。孩子的問題總有個來源,哪怕他對這個問題一無所知,也可以先把來源——即他為什么會注意到這個問題說一說。只要孩子開始說了,他的主動思考機制就打開了。而我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去收集背景資料,不再只是簡單地看到問題本身,而是去了解孩子當下的關(guān)注點,以及這個問題背后的意味。這也是很重要的:在貌似簡單的問題背后,往往隱藏著孩子無法明確表達的感受。
2.運用思維導(dǎo)圖,推進孩子的自主探索
當孩子敘述了問題的來源之后,就可以進一步啟發(fā)他:你覺得可能通過哪些途徑去尋答案?以及你猜想問題的解答會是怎樣?針對后一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場“頭腦風暴”,我們可以用一張思維導(dǎo)圖,先不加判斷地,把孩子的所有想法都記錄下來。有時候我太快給出答案,同時也在否定孩子的想法:你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正確的應(yīng)該是……這非常打擊他。我們先記錄下來,我的記錄等于孩子“被聽到、被看到”,這對他來說很重要。然后下一步,再去辨別。
那么針對前一個問題,我們就可以去看:可用資源有哪些?也用一張思維導(dǎo)圖列出來,其中有些是媽媽的資源,有些是孩子自己的!劃分清楚。這也很重要,孩子得確認:自己有什么,自己能做什么。這樣就不再是一切依賴媽媽,他就會生出解決問題的小小的自信心。
在此基礎(chǔ)上,再去構(gòu)造一條流程圖,解決問題、尋找答案的步驟是怎樣的。同樣地,再去分析,在這幾個步驟中,哪些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哪些需要向媽媽求助。孩子跟媽媽之間的邊界,一定要劃分清晰。
邊界劃分清楚,孩子知道自己有哪些資源可用,有哪些步驟可以獨立完成,也知道在需要幫助時可以向媽媽尋求支持,那么,接下來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會變得“自然”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