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 浙江杭州 310023)
摘 要:2017屆畢業(yè)生離校后,“95后”大學生將成為高校學生的主體,其思想行為特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95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征及成因的基礎上,提出教育引導的相應方法。
關鍵詞:“95后”大學生 思想行為特征 教育方法
“95后”大學生通常指1995年到1999年年底之間出生的在校大學生。2012年首批“90后”大學生畢業(yè)后,“95后”大學生逐漸成為高校學生的主體,時代的變化和文化的沖擊賦予其有別于“70后”、“80后”的思想行為特征。研究“95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征和影響因素,對提出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方法和更好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1]
一、“95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征
1.政治思想方面
“95后”大學生政治思想的主流是健康正面的,他們絕大多數(shù)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抱有信心,對黨和國家實行的舉措持有正面評價。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等的學習熱情不足,西方價值觀念和思想文化傳播也給其政治態(tài)度帶來不穩(wěn)定傾向。[2]
2.價值觀方面
認可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但價值觀趨向務實。絕大多數(shù)“95后”大學生認可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觀點,在反對分裂勢力、面對自然災害、G20等大型活動志愿服務時,體現(xiàn)正確、積極的價值取向。但其也更注重個人目標的實現(xiàn),表示在利益沖突時,也要兼顧個人利益。[3]
3.學習與生活方面
“95后”大學生在學習上表現(xiàn)出較強的自信心和競爭意識,學習目標明確,對就業(yè)形勢認識清晰,但由于學習方法掌握的欠缺和學習時間安排的不科學,容易滋生浮躁和迷茫。生活上獨立意識強,注重自我決定,也存在自我管理能力弱、自我約束不足等問題。
4.情感與心理方面
情感習慣上對家庭有較強的依賴,戀愛觀念更為開放和寬容,追求美好愛情,對愛情與面包、兩性關系等問題看法趨向實際。心理意志比較薄弱,抗壓能力差。這與“95后“大學生進入大學前獨立生活時間少、成長經歷簡單順遂有關。
5.全媒體影響方面
在移動網絡、社交平臺、影視傳播等影響下,“95后”大學生表現(xiàn)出對網絡、手機等的心理依賴,除了正常的工作學習需要,更多關注社交平臺狀態(tài)回復、手游、網購等。在便利性體現(xiàn)的同時,也對其主體意識、交往模式、道德約束等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95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征成因分析
1.社會因素
“95后”大學生的成長階段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穩(wěn)步發(fā)展的時期。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保證教育工作有序開展,應試教育下,素質教育引導其成長歷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給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新的活力,但也產生了急功近利、機會主義等消極價值取向。外來文化的沖擊與網絡文化的發(fā)展,“95后”大學生在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的同時,成為先進事物的應用者和追隨者,產生新型的人際交往和溝通模式。
2.家庭因素
大多數(shù)“95后”大學生為獨生子女,祖輩和父輩們不僅為其提供優(yōu)越的物質環(huán)境和學習資源,也傾注了關愛和呵護,這造就了其極強的優(yōu)越感和自我意識。然而父母過多的保護、安排與干涉,使其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4]
3.學校因素
進入大學前,多數(shù)“95后”大學生面對較大的升學壓力,這樣的教育偏于功利化,追求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忽略學生道德品質和素質發(fā)展的培養(yǎng)。而高校擁有開放、自由的教學與管理模式,進入大學校園后,“95后”大學生容易產生迷茫,缺少對未來的規(guī)劃。高校本身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和隊伍建設與發(fā)展不匹配的現(xiàn)象。
三、“95后”大學生教育引導方法研究
1.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抓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作為高校學生的必修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任務,是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主要渠道。結合“95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征和時下熱點,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題的內容與形式,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權利與義務、個人與集體、理想與現(xiàn)實等價值取舍,幫助青年學生成長成才。[5]
2.以第二課堂為中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2004年中共中央16號文件《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積極探索社會實踐新模式,針對“95后”大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欠缺等特質,開展富有內涵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面向社會、走實踐之路過程中體驗生活、認識社會,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的積極性,響應“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號召。[6]
3.以新媒體為載體,凸顯人文關懷
針對“95后”大學生普遍使用網絡、對新鮮事物接受力強等特質,通過微信、微博、QQ群等社交平臺,構筑高校全方位、立體式的信息傳播網絡,來滿足學生對工作、學習和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秉承“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化,通過心理疏導、溝通交流,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思想困惑、實際問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學生的心里去。
結語
個性鮮明的“95后”大學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課題與挑戰(zhàn)。如何根據(jù)時代發(fā)展要求,切實做好“95后”大學生教育引導,培養(yǎng)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袁江名. “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征及教育對策[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2,(8):132-133.
[2]陳薇薇,謝忠祥. “90后”大學生行為特征及教育引導方法探究[J].科教文匯,2011,(8):29.
[3] 王茹,谷悅. 移動網絡和社交網站對大學生思想行為模式的影響[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3,5(2):88-90.
[4] 耿琪. 淺析“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的特點及成因[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28(1):95-98.
[5] 申杰文. 試論新時期大學生的行為特點及管理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12,(7):202.
[6] 劉潔. 智能手機對大學生思想行為影響及對策研究[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3,15(2).
作者簡介
余婧雯(1988.1-),女,浙江上虞人,碩士,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