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瑜
(吉林師范大學 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 凡有學習就有學習遷移發(fā)生。良好的知識遷移能力是學生終身發(fā)展不可或缺的財富,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高。本文主要探討了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知識遷移能力 中學地理 策略
古人常說“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實質上是指知識遷移。學習遷移實質是指前一種學習對后一種學習的影響,即學生已經習得的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tài)度對新知識、技能、方法等的影響[1]。這種影響有促進與抑制兩種,也就是說,“遷移”可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是促進學生的學習,負遷移則會抑制學習效果。地理“學困”發(fā)生實質就是正遷移受阻。學習遷移能力是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學習或解決生活中相應情境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能力越強,越能避免對知識機械記憶,提高學習效率,越利于知識的實際運用。因此,學生地理知識遷移能力的提高是中學生地理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然而,一些學校仍實行“滿堂灌”,重視書本知識和解題技巧的傳授,忽視學生學習能力、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違背了新課標的“培養(yǎng)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在日常學習中,學生大多將地理看作副科,采用死記的學習方法,對知識機械記憶的情況較多,不能形成地理知識體系,不善于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因此,地理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十分必要。
一、遷移的實質
1.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是知識遷移的重要基礎。認知結構是學生的知識結構,由學生自主建構而成。奧蘇伯爾認為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是影響知識遷移的最重要因素。奧蘇伯爾深入研究了認知結構,認為原有知識結構中知識的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穩(wěn)定性是影響知識成功提取應用的重要因素[2]。如果學習者沒有必備的知識、技能、方法等知識基礎,就無法完成新的地理知識的學習。
2.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建立是知識遷移的充要條件。每一次成功學習都是獲得新知,充實舊知,完善認知結構的過程。奧蘇伯爾認為,只要存在有意義學習,就有遷移發(fā)生。只有學習者將腦中的舊知識和當前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才能實現(xiàn)遷移、有意義學習。因此,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建立是知識遷移的充要條件。
桑代克認為遷移是具體而有限的,兩種情境間的遷移是由于這兩種情境存在共同要素。地理事物或地理事象遵循相同的地理分布規(guī)律,同類地理事物的形成有共同的地理成因和演化原理,許多同類知識隱含共同的思維方法,這些存在共同要素的地理知識的學習都能產生遷移影響,只要抓住這些共同要素進行分析歸納,就可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觸類旁通,完成諸如地理成因及演化過程等知識的學習。
3.遷移訓練是促進正遷移的必要條件。認知遷移理論認為,遷移的實現(xiàn)取決于學生靈活調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3]。這就要求學生構建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但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需要一定的思維方法訓練。正如形式訓練說代表沃爾夫所說,記憶、推理等構成個人心理的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樣通過訓練和改造得到加強,訓練項目(學習任務)越困難,個人能力就越強。
二、促進知識遷移能力提高的策略
1.進行學情分析。開展教學活動前,教師應對學生的地理基礎、原有認知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地理基礎水平、已有的地理知識結構,判斷學生的現(xiàn)有發(fā)展區(qū)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確定教學內容,了解哪些內容可以用來聯(lián)系理解,為遷移能力培養(yǎng)奠基。例如,小學自然科學課中有一部分知識和初一將要學習的內容相關,可以用于連接所教內容,便于知識遷移。小學科學中涉及了地球的自轉、公轉、晝夜交替、極晝極夜等知識,在進行《地球的運動》教學時,可以通過聯(lián)系這些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在講解《中國的人口》時,可結合七年級學習的《世界人口》和《亞洲的自然環(huán)境》的知識,引導學生分析中國人口分布特點的形成原因。
2.建構認知結構。一些中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差,所以,教師一方面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知識體系的邏輯關系并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合理地選擇教學主線,設計教學程序。將有關聯(lián)的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講解,講清楚每個知識點后,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形成這種思維方式,主動進行知識遷移。另一方面要及時概括歸納,指導學生建立知識網絡[4]。在中學教學中,教師講完每一節(jié)、每一章甚至是整本書時都要及時總結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通過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加強記憶,學生能夠迅速、有效地學習新的相關知識,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識結構。例如,講解完七年級下冊的第六、七、八章,可以通過表格,系統(tǒng)梳理亞洲、日本、東南亞、印度、俄羅斯、中東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同時對比分析他們之間的異同。學生掌握了這種分析方法,學習其他地區(qū)的相關知識就容易得多。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能直接展示知識結構,學生的知識結構只有經過自身的建構才是真正的有意義學習。每個學生的智力水平不同,有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建構知識的方式,教師應結合每個學生的特點和認知差異,輔助他們建立知識網絡,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
3.強化基礎知識。賈德的概括化理論告訴后人先前的一般原理的學習和掌握對于后續(xù)的遷移非常必要。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特別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基本概念,掌握了基本原理,明確了基本規(guī)律,透徹理解了基礎知識,才能深入學習,將腦中的知識靈活提取,真正實現(xiàn)知識遷移拓展。地理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特征、原理、規(guī)律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比如,順口溜記憶、聯(lián)想記憶、列表記憶、圖像記憶等,從而提高記憶效率。例如,可將地球的表面積聯(lián)想記憶為:從衛(wèi)星圖上看,地球像是披了一件有污點(5.1億平方公里)的衣服。另外,地圖是地理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地理百科全書,它可以與地理知識很好地結合。巧妙運用地圖進行學習,可以高效掌握地理知識。在講解《大洲和大洋》時,大陸、半島、島嶼等概念不易理解,可讓學生利用教材附圖,找出圖中的相應內容,深層次地理解這些概念的屬性,加以區(qū)分,從而建立良好的知識體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知識融入地圖,通過填圖、繪圖練習和競賽讓學生建立地圖與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感受這種方式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
4.加強遷移訓練。掌握知識是為了運用于生活實際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然而,掌握知識不等同于養(yǎng)成能力,一些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仍不能準確地提取,有效地進行知識遷移。為此,教師講解完知識點,應結合具體的運用情境進行講解和訓練,幫助學生真正掌握并會運用所學知識。首先應進行變式訓練。通過有目的變換知識呈現(xiàn)的情境,指導學生根據(jù)新的情境在頭腦中搜索已經學習的知識,將所學與所用的情境聯(lián)系起來,完成知識遷移。其次應增強類化訓練,培養(yǎng)解決類似問題的思維。在復習課中盡量通過多種問題情境呈現(xiàn)相關知識點,促進學生輻射思維的形成。
如講解黃河凌汛時,在黃河干流圖中選取某一河段介紹什么是凌汛,再讓學生思考黃河還有哪一段容易發(fā)生凌汛現(xiàn)象,總結判斷河流是否發(fā)生凌汛應分析的內容。通過判斷中國的哪些河流會發(fā)生凌汛強化學生的知識,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判斷全球的河流是否可能凌汛,在反復練習的過程中學生能透徹理解該知識點。在復習我國氣候的相關知識時,可先通過分析我國不同緯度的某些地區(qū)的降水情況的差異,明確季風對我國氣候的影響。接著呈現(xiàn)為什么清明節(jié)下雨的情境,讓學生回顧降水的形成原因,明確清明這一天的時間,并且回顧我國的氣候特點,結合之前學習的地球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分析得出清明節(jié)前后北半球接收的太陽輻射增加,太平洋的暖空氣就帶著水汽北上,從而為全國極大地區(qū)帶去降水。
綜上所述,要提高初中生的遷移能力,教師須從自身做起,在增強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強化所學內容,最大限度地促進遷移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曹桂梅.中學化學教學中學習策略培養(yǎng)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2.
[2]秦玥.現(xiàn)代遷移理論在高三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3]王琰.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認知結構的構建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4]沈穗芬.地理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