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桐同
(東北石油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研究生在讀,黑龍江 大慶 163311)
摘 要: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根本任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必然選擇,也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面對社會主義新時期提出的任務,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些問題,必須以立德樹人為工作核心,形成教育主客體及介體的三方良性互動。
關鍵詞: 立德樹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優(yōu)化路徑
一、立德樹人的內(nèi)涵與時代發(fā)展
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理念并不是近年才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的,早在春秋時期,“立德”這一詞語就出現(xiàn)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雹俸唵蝸碇v,人生最高境界是擁有高尚的道德,也就是說道德是人類最高層次的追求,其次是為國家為人民建立功績,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最后是著書立說,表達自己的思想。“立德、立功、立言”是我國古代提出的“三不朽”,無論經(jīng)歷多少時代變換,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同立功、立言相比,立德在人生過程中居于首要位置,也是最根本的前提,表達了我國古人對道德和德育的高度重視?!皹淙恕边@一詞語最早見于《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雹谝馑际亲饕荒甑拇蛩?,最好是種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植樹木,而作終身的打算時,最好的便是培育人才。這句話在現(xiàn)代被簡化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也就是說培養(yǎng)一顆樹木成為有用的木材只需十年的時間,而培養(yǎng)一個真正的人才要花費更多時間與精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的人才不僅是在其有限的生命中發(fā)揮作用,甚至他的才華足以對后世產(chǎn)生影響,深刻地闡明了人才培養(yǎng)的不易與人才在國家發(fā)展中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立德和樹人因其理念的相似,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結合成一個詞。無數(shù)次實踐證明,一個人不可能自發(fā)成才,需要不斷地培育,也就是教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品德的教育始終處于首要位置,并在教育過程中真正做到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對于“德”的認識和理解也大不相同。十八大報告中將立德樹人作為育人的根本任務,這是對十七大提出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進一步深化。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講話時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雹墼诋斀裆鐣覀円瓿伞傲⒌聵淙恕边@一根本任務,就要明確“德”這一時代所賦予的新的含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樹立的德應該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下的對國家、對社會、對個人不同層面上的德。樹人則是為國家培養(yǎng)能承擔國家未來,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表明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不僅要做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自覺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頭腦,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德全方面發(fā)展,為國家、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接班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部分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雖然國家近年來愈發(fā)重視思想政治工作,但同高校具備的實力硬指標相比,思想政治教育這種軟實力得到的關注并不多。部分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投入和精力投入相對較少。造成這種局面的深層次原因是當前一些人對人才的理解導致過于注重應試教育,在教育成果考核中注重智育而忽視德育。為了應對考試,部分教師在授課中更側重對專業(yè)知識的講授,而忽視大學生的德育教育。無疑會導致高校培養(yǎng)的大學生具備專業(yè)能力,卻在道德素質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
(二)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與手段落后
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灌輸式理論教育為主,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希望通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并將之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單純的灌輸式教學是無法到達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定的實踐活動,但往往形式大于內(nèi)容,沒有辦法真正將課堂中的學習內(nèi)容運用到實際中,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僅限于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些教學手段相對單一,不能與時俱進,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網(wǎng)絡技術如此發(fā)達的今天,網(wǎng)絡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并不多,沒有發(fā)揮獨特的教育優(yōu)勢。
(三)網(wǎng)絡化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現(xiàn)今是互聯(lián)網(wǎng)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網(wǎng)絡充斥大學生方方面面。首先,網(wǎng)絡的開放性造成大量不同價值觀念、思想體系、風俗習慣相互碰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觀沖擊著一些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其次,網(wǎng)絡世界的虛擬性,使某些大學生離開現(xiàn)實道德規(guī)范的束縛,在虛擬空間中任意妄為。導致一些大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接受老師的教導,從而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四)過于關注顯性教育忽視隱形教育
同顯性教育的直接影響不同,隱形教育以其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課堂這種教育主渠道,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果,能積極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但缺少課后再教育,實效性會打折扣。通過隱形教育能時時刻刻影響大學生的思想,使其在不經(jīng)意間受到積極影響,同時自身成為主流思想的傳播者。校園中的隱形教育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主要方式,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能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但大多數(sh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仍然以物質文化建設為主,在精神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較少,不能很好地發(fā)揮隱形教育的作用。
二、立德樹人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yōu)化路徑
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應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個過程中,但這并不意味著單單依靠傳統(tǒng)教育主體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過程不應該是單項的封閉模式,而要形成以教育者為代表的教育主體、以受教育者為代表的教育客體和以外在客觀環(huán)境為代表的介體的三方良性互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主體的優(yōu)化路徑
1.高校堅持立德樹人理念,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氛圍。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念是實踐的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應有的效果,關鍵的一點是能否在高校中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高校的領導、教職員工、行政部門要在思想認識上實現(xiàn)從利益本位向育人本位的轉變,將立德樹人的理念作為高校日常各項工作的根本價值取向,作為全體教職員工的首要準則,作為高校所有教育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建立與之配套的一系列保障高校立德樹人順利實施的服務機制,將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實際需要相結合,做到尊重大學生、理解大學生、教育大學生、引導大學生,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體系。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育良好的師德師風。
教師作為教育者的主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占據(jù)主導地位?!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對教師職業(yè)道德的高度凝練概述,師者應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相對于向學生傳授各類知識,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占據(jù)首要位置。教師的言行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育人先育己,自己身正才能要求他人,要以身作則,良好的師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精神支柱。同時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做到立德樹人的重要基礎,要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動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國家的堅定擁護者,在教學中正確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培育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因此建立一支同時具備深厚的知識功底和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的教師隊伍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不可或缺的因素。
3.加強教育方式創(chuàng)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承擔絕大多數(sh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過于單一的理論灌輸方式顯然已經(jīng)難以適應學生對課堂效果的要求,因此對于教育方式與內(nèi)容的創(chuàng)新迫在眉睫。首先思政理論課教學內(nèi)容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教學內(nèi)容要與實際相結合,采取新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理論講授的同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在實踐中培養(yǎng)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主流的思想觀念。在教學手段上應緊跟時代的步伐,利用大量電子媒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強教育的實效性、開放性。當然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校,我們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大學生構建科學合理的思想基礎。
(二)客體的優(yōu)化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單項理論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過程。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并不是單純地接受教育者的言論,受教育者具備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即在一定基礎上發(fā)揮積極性、自覺性,進行自我教育,因此大學生應主動提高自身素質,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堅定理想信念是我們生活的基石,是我們信仰、向往和追求目標過程中的精神支撐。高校立德樹人理念的實現(xiàn)離不開大學生的自我教育。當今社會,尤其是網(wǎng)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帶來各種不同價值觀念的碰撞,沖擊大學生原有的價值觀念。網(wǎng)絡世界有太多誘惑,能在徜徉網(wǎng)絡世界的同時,自覺抵御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依靠大學生擁有正確價值觀念避免。因而,大學生在生活中應自覺堅持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提高自身素質,不要盲目跟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提出的那些經(jīng)不起推敲的言論。樹立良好的大局觀,正確看待國際變化趨勢,將個人的命運同國家的發(fā)展結合起來,認識到自身應承擔的時代使命。要堅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共同奮斗的理想信念不動搖。
(三)介體的優(yōu)化路徑
介體即主體用以影響、作用于客體的中介,也就是說,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過程中要形成主體、客體、介體之間的環(huán)形互動。介體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客觀環(huán)境。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
荀子對于環(huán)境的影響曾有這樣的表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④也就是說良好的環(huán)境對高校立德樹人的實現(xiàn)有著積極的作用。環(huán)境對于一個人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都有著重大的影響。校園文化恰恰是滲透式教育的典型代表,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建設以樂學善思的學風、和諧統(tǒng)一的班風、博學嚴謹?shù)慕田L為重點的校園文化。同時在新媒體時代,要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權,必須加強校園網(wǎng)絡文化建設,要用主流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及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占據(jù)校園文化的新媒體陣地。同時注重大學生對校園文化的反饋,加強同大學生的思想溝通,增強校園文化陣地對大學生的吸引力、滲透力及感染力,促使大學生自覺投入到校園網(wǎng)絡文化建設中,形成良好的大學校園文化環(huán)境。
2.加強文化資源的利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歷史博物館、文化古跡等各種內(nèi)涵豐富的人文景觀,其內(nèi)里凝聚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文化素材。我們應充分挖掘文化資源中的優(yōu)勢因素,以塑造大學生的高尚人格和品質,學??梢砸罁?jù)當?shù)靥赜形幕Y源開展大量校園實踐活動,通過參觀、走訪這樣的文化資源,在實踐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滲透力和影響力。
總而言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要在高校中實現(xiàn)其應有的效果,不是一方面的努力成果,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主客體及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注釋:
①②王新皓.立德樹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理念[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3(06):149.
③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16.
④張艷霞.大學生立德樹人理念的養(yǎng)成[J].城市學刊.2016(04):99.
參考文獻:
[1][2]王新皓.立德樹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理念[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3(06):149-151.
[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16.
[4]張艷霞.大學生立德樹人理念的養(yǎng)成[J].城市學刊,2016(04):98-100.
[5]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機遇[J].南京社會科學,2015(05):151-157.
[6]李前進,陳祝峰.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0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