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張春華++倪艷云
摘要 設置人工撒播和機條播2種播種方式下噴藥和不噴藥對比試驗,探討國光矮豐在小麥上的增產及抗倒伏機理。結果表明:噴施國光矮豐可增加穗數,提高粒重,達到增產效果;同時噴施國光矮豐處理的最終株高均比對照有所降低,可以提高抗倒性。
關鍵詞 小麥;國光矮豐;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82.8;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6-0121-01
國光矮豐(10%甲哌·多)是一種新型植物化控調節(jié)劑,主要成分為2.5%多效唑、7.5%甲哌翁,由四川國光農化有限公司生產[1]。為驗證其在小麥上的化控效果及對小麥產量的影響,特在三垛鎮(zhèn)茆吳村、春生村開展試驗示范,研究其對控制植株徒長、矮壯防倒、提高結實率和籽粒飽滿率等方面的效果,為進一步提高小麥單產及大面積推廣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設置在高郵市三垛鎮(zhèn)茆吳村、春生村,試驗地地勢平坦、肥料均勻、中等偏上,前茬作物水稻,產量水平為10.5 t/hm2。
1.2 供試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揚輻麥4號;供試藥劑為國光矮豐(10%甲哌·多)可濕性粉劑,由四川國光農化有限公司提供。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4個處理,分別為CK1:人工撒播、不噴藥;處理1:人工撒播,噴藥;CK2:機條播,不噴藥;處理2:機條播,噴藥。每個處理面積667 m2。整個生育期間只噴1次該藥劑,統一在五葉期噴藥,噴施劑量600 g/hm2對水450 kg/hm2,葉面噴施;病蟲害防治按常規(guī)進行[2-3]。
1.4 試驗實施
試驗地于2015年11月4日整地施基肥,施45%三元復合肥600 kg/hm2、尿素112.5 kg/hm2,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150 kg/hm2。11月5日播種,采用人工撒播和機條播2種方式,人工撒播播種量為187.5 kg/hm2;機條播播種量為150 kg/hm2,行距20 cm,噴藥和不噴藥處理播量、行距、行數一致[4]。
1.5 調查內容與方法
每處理選擇長勢均勻一致具有代表性的1 m雙行,在雙行內選取具有代表性的10株,收獲前定點調查株高、穗數、穗長、穗粒結構、節(jié)間長度及倒伏情況等。成熟期取樣考種,每個處理收割0.5 m2見產,折算單位面積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噴施國光矮豐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2個示范點噴施國光矮豐,其產量均比對照增加。其中處理1產量最高,達7 692.0 kg/hm2,比CK1增產364.5 kg/hm2,增幅達5.0%;其次為處理2,產量為7 512.0 kg/hm2,比CK2增產334.5 kg/hm2,增幅達4.7%。與對照相比,2種播種方式處理較對照增產的主要原因:一是有效穗數增加,分別增加3萬、6萬穗/hm2;二是穗粒數明顯增加,分別增加2.9、2.5粒;三是粒重增加,分別增加0.4、0.2 g。說明噴施國光矮豐通過增加苗期分蘗,提高莖蘗成穗率,從而增加穗數,提高粒重,達到增產的效果。
2.2 噴施國光矮豐對揚輻麥4號穗部性狀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噴施國光矮豐可以增加結實小穗排數、減少退化小穗排數、增加結實粒數。人工撒播與機條播2個處理的小麥噴施國光矮豐后,其結實小穗排數分別增加0.3、0.1排;減少退化小穗數,均減0.4排;增加結實粒數,分別增加2.9、2.5粒。
2.3 噴施國光矮豐對揚輻麥4號株高及節(jié)間配置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噴施國光矮豐處理的最終株高均比對照有所降低,尤其是基部第一節(jié)間的長度。處理1株高為81.5 cm,比CK1矮2.8 cm;處理2株高75.8 cm,比CK2矮2.3 cm。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國光矮豐對小麥株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控制小麥第一、二節(jié)間的長度,提高植株抗倒性。同時,對小麥有明顯的增產作用,主要是前期促壯防旺,增加分蘗,提高莖蘗成穗率,后期增加粒數。
在小麥群體旺長的前提下,適期噴施國光矮豐能控制基部第一、 二節(jié)間長度,控制株高,防倒伏。對于群體適中的田塊建議不進行化控,防止造成穗頭短,每穗粒數減少,從而減產。
4 參考文獻
[1] 李建民,于運華.冬小麥分階段化學調控技術的研究[J].麥類作物學報,2000(4):37-41.
[2] 李春喜,姚利嬌,邵云,等.麥巨金微乳劑對小麥抗倒伏性及產量形成的效應[J].麥類作物學報,2009(6):1060-1064.
[3] 蘇玉環(huán),劉保華,王雪香,等.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麥巨金對冬小麥產量及抗倒性的影響[J].河北農業(yè)科學,2014(2):36-38.
[4] 孫宗民,孫建強,李雪山.矮豐在小麥上應用效果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