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第二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
致敬大師
代表作:《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德國)
“法斯賓德的人,比法斯賓德的電影,更加稀奇。”這是蔡康永對法斯賓德最懇切的評價。德國新電影四杰中只有他既是演員也是導演,只有他是羞赧與暴戾的矛盾體,只有他把電影和生活混雜在一起并最終為此殉道。今年上影節(jié)的“大師致敬”單元將聚焦德國電影大師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并展映其6部經(jīng)典作品。
法斯賓德在遺作《水手奎萊爾》劇本的序言中曾說過:“唯有真正能與自己認同的人才能自恐懼之恐懼中獲得釋放?!睆男∪狈δ笎鄱中愿窆殴值姆ㄋ官e德在成年后就將電影當成了自己進行身份認同和情感表達的媒介。
在一次采訪中,記者讓法斯賓德在民主派、暴君、基督徒、無政府主義者、自由派和保守主義的自我歸類中選擇,法斯賓德毫不遲疑地選擇做一位浪漫的無政府主義者,他醉心于把自己對社會的個人期待都投射到銀幕上。其最為人熟知的女性三部曲《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蘿拉》《維洛妮卡·佛絲的欲望》皆是從女性角色的歷史經(jīng)驗出發(fā),對戰(zhàn)后50年代西德政治和社會的歷史反思。追溯到他的第一部短片《城市流浪者》,法斯賓德的電影主題始終聚焦于在生存體制內(nèi)被壓制、被利用,以及被剝削的個人情感。
害怕被壓制的另一面卻又是法斯賓德的自我毀滅,他的一生就是一種慢性自殺:長期毫無節(jié)制的過度工作,暴飲暴食,大量吸煙、酗酒和服用安眠藥。就像是對自己的身體發(fā)動永無止境的供給,法斯賓德相信他的身體能忍受各種摧殘與虐待,并能在這種高強度的極端狀態(tài)里迸發(fā)出永恒的熱情。
電影需要傳奇,每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的舉辦都希望給予觀眾無數(shù)種電影的力量與可能。今年,法斯賓德,這個愿意為電影傳奇犧牲掉自己的導演,成為我們致敬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