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教育需警惕過度“技術化”風險

      2017-07-17 06:16:06曹培杰
      人民教育 2017年11期
      關鍵詞:技術化信息化學校

      曹培杰

      近年來,教育信息化以迅猛之勢快速崛起,成為教育領域的焦點話題。微課程、翻轉課堂和慕課都曾一時轟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教育的形態(tài),為課堂教學變革提供了許多新的可能。在這個大背景下,“平板電腦”“全息投影”“虛擬現(xiàn)實”等新技術紛紛進人學校。與此同時,較早一批開展教育信息化的學校卻遭遇困境,一些新技術應用停留于表面,難以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的產(chǎn)出效益受到質疑。

      學校不能成為新技術的試驗場

      在教育發(fā)展歷程中,投影、電腦、互聯(lián)網(wǎng)等技術對推動教育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多媒體教室、無紙化辦公、數(shù)字資源平臺等都已成為學校運行不可或缺的條件保障。但是,在一片火熱的教育信息化建設中,有些學校變得心浮氣躁、急于求成,片面追求信息化的規(guī)模和速度。尤其這幾年,在市場力量的推波助瀾下,教育領域活躍著各種各樣的新技術產(chǎn)品,增強現(xiàn)實、人工智能、教育機器人等新概念迭出,相關技術產(chǎn)品更是讓人眼花繚亂。有些學校唯恐在新技術浪潮中失去先機,紛紛引人各種前衛(wèi)高端的設備產(chǎn)品。

      新媒體聯(lián)盟的《地平線報告》是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風向標,每年都會對教育領域的熱點技術進行分析和預測,從近五年的報告就能看出,有的技術隨著時間推演在不斷發(fā)展,而另有約一半的技術卻沒有走向更廣范圍的應用,有的甚至消失了。

      在某項新技術的前景尚不明朗時,如果學校購買了看似“最先進”“最前沿”的技術設備,可生產(chǎn)廠商倒閉了,誰來為你提供技術維護、軟件更新、相關培訓等配套服務?于是,新技術成了一堆廢銅爛鐵。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但不是所有的技術都可以對教育產(chǎn)生重要作用,這種盲目跟風、過度消費的現(xiàn)象應該引起教育的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可以適度超前,但一定不能盲目躍進,尤其是在軟硬件建設上要保持足夠的定力,始終把滿足教育需求,特別是教學需求放在第一位。學校的信息化水平不是靠“面子工程”、豪華設備能夠體現(xiàn)出來的,靠的是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水平、融合程度。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一定是為了教與學的信息化,脫離了教與學,單純的“信息化”只會讓學校變成新技術的試驗場。

      技術的簡單堆砌是一種粗暴的“逆教育”

      近年來,教育領域興起了“自帶設備”運動(Bring Your Own Device,簡稱BYOD),它是指學生把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帶到學習環(huán)境的做法。調查表明,2014年美國學校BYOD的使用率比2013年增長30%以上,有56%的學區(qū)正在實施BYOD方案[2]。英國有68%的小學和69%的中學正在使用平板電腦輔助教學,更有9%的學校為每個學生配有一臺平板電腦[3]。在中國,北京、上海、深圳、青島、重慶等地有一批學校開設了數(shù)字化實驗班,采用電子書包、iPad、筆記本電腦、智能本等移動設備開展教學。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新技術進人課堂,教學面臨被技術“綁架”的風險。比如,有一節(jié)小學語文課《葡萄溝》,學生在平板電腦上一會兒欣賞葡萄溝的風光,一會兒聽少數(shù)民族歌曲,一會兒查詢葡萄干生產(chǎn)工藝,教師還設計了孩子畫葡萄、品嘗葡萄干的環(huán)節(jié),忙活了半天,唯獨忽略了學生對課文本身的理解和感悟,整節(jié)課因技術應用的不合理而顯得支離破碎,有意無意間將語文課變成了活動課。

      有些學校在使用電子書包時,只重新技術,不改舊觀念,課堂仍然是老師講學生聽,電子書包最終淪為一種展示的工具。殊不知,世界領先的數(shù)字閱讀器Kmdle,一直致力于研究新的屏幕顯示技術,千方百計為用戶提供更加接近真實紙張的閱讀體驗。如果把電子書包僅僅當作教材的電子版,不僅忽視了技術的優(yōu)勢(作為認知工具能夠更好地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而且人為放大了技術的劣勢(如過久使用電腦會對學生視力帶來負面影響等),結果肯定是得不償失。

      包括很多學校都在開展的翻轉課堂,實踐中也存在過于“技術化”的現(xiàn)象。比如,翻轉課堂一般需要教師在課前準備好微課程,供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所用,這些微課往往是教師費了相當大的心血制作出來的,是針對某個知識點的精彩講解。為了體現(xiàn)翻轉課堂的“特點”教師刻意抽出時間在課堂上播放微課。于是,有限的課堂時間變成了視頻聯(lián)播,教師則當起了“甩手掌柜”。實踐證明,用微課代替教師授課,代替充滿活力的教與學的對話,無異于舍本逐末。

      這些現(xiàn)象都說明,技術的簡單堆砌無助于改進教學,不僅沒有實現(xiàn)教學創(chuàng)新,而且還會強化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把原來的“人灌”變成了現(xiàn)在的“電灌”。從本質上講,這是一種粗暴的“逆教育”。

      “新技術”與“新教育”貌合神離

      我曾到一所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調研,課間與一位十歲左右的小男孩聊天,我問他平時作業(yè)多不多,學習壓力會不會很大?他的眼睛里閃出一絲慧黯之光,說道:“壓力一點不大呀,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到網(wǎng)上搜一下,答案就全都出來了?!碑敃r我還大吃一驚,以為是一個特例,心想現(xiàn)在的小孩真是太“聰明”了。后來,我用同樣的問題又問其他幾所學校的學生,結果卻得到了類似答案。

      尤其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一些專門針對作業(yè)的手機應用軟件在中小學生之間悄然流傳,只要下載這樣的手機軟件,所有作業(yè)就可以在網(wǎng)上迅速解決,堪稱“解題神器”。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學生都是用這種方法對付令他們感到“壓力山大”的作業(yè)?;蛟S,我們并沒有充足的理由指責技術,畢竟技術只是在提供信息服務,如何使用信息則是個人的事情。但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還是讓我陷人了深深的憂慮之中。

      毫無疑問,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最近兩年,教育信息化受到空前關注,教育科技已經(jīng)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的“風口”,一些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紛紛進軍教育。應該說,資本力量和市場資源進人教育是一件好事,有助于改變學校“單打獨斗”的局面,為教育發(fā)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但是,當硅谷的工程師利用信息技術打造Alt School教育理想國的時候,當哈佛大學的教育家在創(chuàng)辦Minerva創(chuàng)新大學的時候,一些教育信息化從業(yè)者卻在研究基于應試教育的搜題、題庫、考試分析……新技術不僅沒有成為“新教育”的催化劑,反倒成了“舊教育”的幫兇。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可能會被技術無限放大,有些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反倒成了難解之題。面對“解題神器”,我們不能再按傳統(tǒng)思維一禁了之,而是要重新思考傳統(tǒng)作業(yè)的價值與方式。如果教師只會布置一些讓學生可以在網(wǎng)上搜到固定答案的題目,那么長期重復地做這種習題到底有多大意義?為此,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育,用“新教育”化解“新技術”帶來的風險。有些具有前瞻眼光的學校已經(jīng)開始探索,將傳統(tǒng)的課后習題作業(yè)變成面向真實生活的“綠色作業(yè)”,引導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解決實際問題,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正確使用新技術的方法,而且有效完成了知識的鞏固和內化。

      教育該如何化解“技術化”風險

      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中,信息技術作為現(xiàn)代化的核心力量創(chuàng)造了顯著成就,但由于技術的異化和不斷擴張讓教育面臨危機。這促使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教育與技術之間的關系,更新教育觀念,用新舉措化解“技術化”帶來的風險,促進教育與技術的協(xié)調發(fā)展。

      一是永遠把課堂放在第一位。課堂是教育改革的主渠道,一切教育改革必須發(fā)生在課堂,才能彰顯價值和生命力。有學者指出,學習是人的活動,教育技術應該關注教學活動本身[4]。無論現(xiàn)代教育技術如何發(fā)展,我們要始終把課堂放在第一位,教育信息化絕不能成為脫離教育的“技術化”。不能過分夸大新技術的變革作用,技術的先進與否并不能衡量教育信息化的水平高低,不太先進的技術同樣可以實現(xiàn)較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學校信息化建設要從教育的真實需求出發(fā),尤其要高度關注師生發(fā)展的核心訴求,徹底解決信息化與教育教學“兩張皮”現(xiàn)象,形成“課堂用、經(jīng)常用、普遍用”的新常態(tài)。

      二是推動教學的結構性創(chuàng)新。眾所周知,我們今天普遍實施的班級授課制,與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有著密切聯(lián)系,它是為了滿足工業(yè)社會的人才需求,強調通過整齊劃一的教學流程批量化生產(chǎn)人才,其特點是統(tǒng)一、標準、追求效率。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人才培養(yǎng)目標、學習內容來源、教學組織形態(tài)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從理論上講,任何人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能學習任何知識,教室不再是學習發(fā)生的唯一場所。所以,教育信息化不能停留于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縫縫補補,而是在信息技術支持下促進教育流程再造,創(chuàng)設一種富有活力、充滿生機、靈活創(chuàng)新的個性化教育,使每一位學生都獲得充分自主的發(fā)展。比如,打破40或45分鐘的固定課時安排,跨越學科之間界限整合課程,探索面向真實的主題教學,利用技術開展個性化教育,這才是技術背后蘊含的真正力量也是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影響的根本體現(xiàn)。

      三是探索新的學校形態(tài)?;ヂ?lián)網(wǎng)不僅僅是一種新的技術手段,而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本質是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對教育系統(tǒng)進行改造,改造結果是新的學校形態(tài)的出現(xiàn)。傳統(tǒng)的學校有著明確界限,課程、師資以及各種設施設備都是私有的,不能被外部共享。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學校的圍墻已經(jīng)打開缺口,微課程和慕課讓課程實現(xiàn)跨校共享;同步課堂和在線教育讓偏遠山區(qū)的孩子也可以聽到名校教師講課。未來,學校將變成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的匯聚點,吸收外部社會一切有利的教育資源,與社區(qū)、家庭形成良性互動,構建開放多元的辦學格局,通過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為每個學生提供更加適合的教育。學生的學習地點不再固定,隨著課程的不同,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區(qū)、科技館和企業(yè),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學。學校將突破校園的界限,任何可以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

      相對于其他領域,技術給教育帶來的每一個變化,既讓人驚喜又會引來爭議,產(chǎn)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新問題。但是,歷史告訴我們,趨勢總會取代優(yōu)勢,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盡管學校在推動信息化時遇到了諸多問題,但機遇大于風險,我們要做的是重新調整視角,把關注點從技術本身轉向探尋教育本質,用“新教育”化解“新技術”帶來的風險,把技術應用真正落實到人的發(fā)展上,為每個學生提供更加適合的教育。

      注釋:

      [1]王珠珠.教育不能迷失在技術浪潮中[N].光明日報,2013-12-25.

      [2]Report: Most Schools Delivering BYOD Programs, Training Teachers in Mobile Devices Usage [DB/OL].

      [3]人民網(wǎng).英國七成學校使用平板電腦[DB/OL].

      [4]李芒.教育技術的“工具理性”批判[J].教育研究,2008,5): 56-61.

      猜你喜歡
      技術化信息化學校
      人工智能寫作的技術化、創(chuàng)造力與文學性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兒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肅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淺談對中國特色綠色法院的認識
      價值工程(2017年14期)2017-05-11 17:31:14
      學校推介
      留學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小學音樂教學的技術化傾向及其矯正——以童謠吟唱為教學路徑
      奇妙學校
      信息化是醫(yī)改的重要支撐
      圖像化:消費文化與技術化雙重語境下的解讀
      中州學刊(2014年4期)2014-06-27 13:02:02
      信息化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古浪县| 大同县| 天柱县| 满城县| 微博| 山阴县| 天镇县| 两当县| 开封市| 叙永县| 宁国市| 邵武市| 文成县| 河东区| 榆林市| 新干县| 巴彦淖尔市| 武夷山市| 洛宁县| 井陉县| 南江县| 安康市| 稷山县| 黔西| 太湖县| 湘潭市| 岳池县| 南华县| 武陟县| 太康县| 马关县| 包头市| 普定县| 水城县| 措勤县| 贺兰县| 沽源县| 共和县| 洪湖市| 辽阳市|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