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內容付費是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不斷發(fā)展而呈現的新趨勢?;ヂ?lián)網不僅為內容變現提供了廣闊的用戶市場,為內容生產提供了大量的用戶認知盈余,還為用戶的付費提供了技術便利。但是,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基本精神卻是開放和共享,同時也是免費獲取,這種技術上的精神實質和當前的內容付費趨勢有理念上的沖突,如何解決這一沖突,是未來內容付費需要注意的方向。同時,內容付費價值幾何,實現內容付費的障礙因素有哪些,這都需要傳媒人給予重新認識。
【關 鍵 詞】新媒體;傳統(tǒng)媒體;內容付費;豆瓣網
【作者單位】李玉蘭,四川工商學院人文學院。
內容付費是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不斷發(fā)展而呈現的新趨勢。互聯(lián)網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操作系統(tǒng)和社會基礎信息設施,不僅為內容變現提供了廣闊的用戶市場,為內容生產提供了大量的用戶認知盈余,還為用戶的付費提供了技術便利。但是,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基本精神卻是開放和共享,同時也是免費獲取。這種技術上的精神實質和當前的內容付費趨勢有理念上的沖突,如何解決這一沖突,是未來內容付費需要注意的方向。2017年初,豆瓣網開始試水內容付費,其上線的“豆瓣時間”訂閱服務將內容付費推到了傳媒人面前。有些人認為內容付費是媒體的下一個風口,但是內容付費價值幾何,以及實現內容付費的障礙因素有哪些,這都需要傳媒人給予重新認識。
一、新媒體實現內容付費的優(yōu)勢
新媒體依托互聯(lián)網而誕生,可以說互聯(lián)網是新媒體發(fā)展的開端,互聯(lián)網的精神特質也是新媒體的精神特質。因此,互聯(lián)網在發(fā)展初期奠定的開放共享和免費精神,成為新媒體發(fā)展的基本邏輯。新媒體作為一種技術,為用戶提供了免費的、更便捷的獲取信息的途徑,而這也意味著新媒體和付費理念的沖突。但是,基于Web2.0技術的新媒體不斷發(fā)展,在用戶內容生產成為可能的背景下,一些新媒體開始進行內容付費的嘗試,而且取得了較大成功,成為新媒體創(chuàng)業(yè)的翹楚。
目前,在國內,內容創(chuàng)業(yè)最具代表性的要數羅輯思維、知乎、分答等新媒體,而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鮮有內容付費的成功代表。為什么內容付費在新媒體上容易成功,而在傳統(tǒng)媒體上難以實現呢?難道新媒體具有傳統(tǒng)媒體不具備的基因?確實如此。新媒體的優(yōu)勢在于它更加關注個體價值,能夠適應分眾化和小眾化的需求,提供社群化和社交化的運作,最終讓用戶為興趣付費,實現網絡長尾效應。
第一,傳統(tǒng)媒體是大眾傳媒的代表,它針對的是整個社會,社會成員是其受眾,傳統(tǒng)媒體要想抓住大多數受眾,就只能犧牲個體的興趣,關注大多數人的興趣。這就使其難以顧及個體價值,更難以滿足小眾化需求。傳統(tǒng)媒體的公共性質使其難以針對社會成員收費,進行內容的商業(yè)化運作,因而內容變現比較困難。而新媒體則不然,它們以關注個體價值為追求,無論是信息生產、傳播還是消費,個體參與其中,是其價值實現的最終源泉。因此,新媒體更注重小眾化。
第二,傳統(tǒng)媒體沒有社群化和社交化基因。由于傳統(tǒng)媒體時代,受眾幾乎沒有機會參與到傳播過程中,受眾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難以實現。然而在新媒體時代,這一切發(fā)生了改變,傳統(tǒng)媒體難以適應用戶重新部落化、社群化的需求,因此其就難以實現內容變現。而新媒體賦權為用戶提供了參與傳播、相互進行聯(lián)系的手段,一些有著同樣興趣愛好、價值觀的用戶可以通過新媒體手段實現連接,進而形成社群。如羅輯思維、知乎、分答等新媒體無不體現其社群化運作的特征。因此,維護社群關系、打造用戶認同感是內容付費的重點,這兩者在傳統(tǒng)媒體上都難以實現。此外,社交化也是付費平臺的重要特征,付費平臺都將其產品嵌入到社交網絡中,實現其重要價值。無論是知乎還是分答,它們都具備社交化運作思維,豆瓣網作為深受大眾喜愛的平臺,也具備了自身的用戶群。
第三,興趣是新媒體時代的重要資源,是長尾效應的體現。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時代的長尾效應更加突出。在網絡上,無論個體的興趣多么小,他們都能夠找到志同道合者,而這些人集合到一定程度就能夠產生價值。但是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受眾個體的興趣難以實現聚合,而幾乎不具備開發(fā)價值,因此傳統(tǒng)媒體難以實現基于興趣的內容付費。豆瓣網本身就是興趣的集合體,是一個集合用戶個體興趣的平臺,它能夠對龐大的用戶群進行基于興趣的價值開發(fā)。這也是其試水內容付費的底氣所在。
第四,新媒體賦權為用戶認知盈余提供了途徑。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媒體能夠實現針對用戶的內容生產。由于技術本身的易接近性和易使用性,使得用戶的大規(guī)模業(yè)余生產成為可能,而這也為認知盈余提供了途徑。而傳統(tǒng)媒體則不然。傳統(tǒng)媒體主要是專業(yè)化、機構化的內容生產,一般人很難介入到內容生產的過程中,這使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顯得更為專業(yè),也意味著其內容以公共興趣為主,難以兼顧個體需求。因此,從內容生產上來看,新媒體為內容付費的實現提供了多樣性內容,能夠滿足多元化的用戶需求。
第五,新媒體技術為內容付費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便利。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由于缺乏技術上的支持,受眾難以實現便捷的內容付費,這無疑增加了內容變現的成本。而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第三方付費技術的不斷進步,如支付寶、微信、QQ錢包、百度錢包等都為內容付費提供了途徑,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購買互聯(lián)網上的任何產品??梢哉f,沒有付費手段的便捷和多樣化,內容變現就缺少其實現的技術基礎。
二、豆瓣網內容付費的實踐
豆瓣網作為國內文藝青年的大本營,發(fā)展到今日積累了良好的聲譽和口碑。據統(tǒng)計,截至2016年底,豆瓣網注冊用戶1.5億,活躍用戶3億,這為其試水內容付費提供了強大的用戶基礎。目前的豆瓣小組和豆瓣同城都是社群化的體現,而這些虛擬資源都可以通過地域連接實現現實生活中的聯(lián)系,既實現了陌生人社交,又具備了熟人社交的品質。目前豆瓣網的用戶大都是白領和大學生,其消費能力強,樂于嘗試并接受新鮮事物,可挖掘的商業(yè)價值大,變現的可能性更大。
豆瓣網試水內容收費服務實際是從2013年開始,當年推出的豆瓣FMPro就開啟了用戶音樂收費新模式,力圖為用戶提供高品質的音樂。而2017年3月7日,豆瓣網上線“豆瓣時間”這一付費訂閱產品,首期音頻節(jié)目來自詩人北島和他的朋友,定價128元。這意味著豆瓣網開始進行內容付費嘗試,力圖實現文藝青年大本營的內容變現。根據豆瓣網的解釋,“豆瓣時間”是指豆瓣網通過甄選用戶有需求的知識領域,以豆瓣網為內容生產主體,邀請相關專家、青年新秀、行業(yè)達人等推出精心制作的付費欄目,力求為用戶打造優(yōu)質的文化生活體驗。可以看出,“豆瓣時間”依然打的是文藝牌,以豆瓣網已經積累的大量文藝用戶為目標群體,這也是豆瓣網分眾化、社群化發(fā)展的嘗試。“豆瓣時間”試水內容付費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名人效應。名人效應是豆瓣網試水內容付費的重要策略,也是當前大多數自媒體創(chuàng)業(yè)者的重要策略。欄目通過邀請相關文化名人等參與內容生產和欄目制作來提高人氣,還利用名人效應實現內容變現。“豆瓣時間”第一期欄目以北島和西川等著名詩人為主打,力圖以名人效應帶動用戶,打造用戶認同感,最終實現內容變現。
二是高品質的內容。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十分豐富,用戶時刻都在接受著各種各樣的信息,而絕大多數信息都是免費的。同時,新媒體帶來的渠道多樣化,使用戶接觸信息更加豐富,但是高品質的內容依然是新媒體發(fā)展的重點。要嘗試內容變現,只有當其為用戶提供的內容值得付費的時候,用戶才會選擇付費?!岸拱陼r間”通過著名詩人的講解,為用戶提供了高品質的內容,這正是其內容變現的基礎。
三是以用戶為中心,注重用戶興趣。新媒體時代,最重要的是對用戶資源進行開發(fā),而這意味著需要更加注重用戶個體價值,也需要更加注重用戶的使用體驗?!岸拱陼r間”抓住了用戶的這一特點,以豆瓣網本身的用戶資源為中心,為用戶量身打造符合用戶群的優(yōu)質內容,這是其成功的關鍵。
四是社群成員的認同營銷。豆瓣網作為文藝青年的大本營,擁有社群的重要特征。在豆瓣網中,豆瓣小組其實就是一個小圈子、小社群,豆瓣網則是由這些小社群構筑起來的大社群。社群成員之間基于對文藝的喜愛而聚集在一起,成為有共同需求的群體。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這種群體認同,實現成員之間的互動以及增強成員對豆瓣網品牌的認同感,是豆瓣網發(fā)展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這種基于成員興趣認同的營銷方式,也是“豆瓣時間”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豆瓣網內容付費的未來發(fā)展
毫無疑問,豆瓣網試水內容付費是新媒體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嘗試,也代表了當前新媒體發(fā)展的重要方向。但是,這一嘗試能否成功還面臨重重困難。
首先,用戶的內容付費消費習慣難以形成。用戶是否有付費習慣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媒體成敗,而互聯(lián)網的基本精神就是免費、共享,這和付費使用的現實需求背道而馳。因此,如何調適這一矛盾,是傳媒人需要注意的,“免費+付費”的模式或許更有可能獲得成功。一方面,免費能夠實現用戶流的引導,為付費提供基礎;另一方面,付費能夠實現內容盈利,為制作更好的內容提供條件?!懊赓M+付費”的方式還為用戶提供選擇權,這有利于以用戶為中心理念的實現。
其次,興趣是剛需。就當前來看,豆瓣網試水內容付費是基于文藝大本營中用戶群的興趣所在,用戶興趣是其重要資源,但是僅僅依靠興趣而實現的付費效果如何,這值得懷疑。換言之,基于興趣的內容付費效果能否長久持續(xù),這需要時間檢驗。相反,用戶對一些內容的剛性需求才是其付費的保證。因此,只有抓住用戶的需求關鍵點,為用戶提供剛性內容需求,才能從根本上吸引用戶自愿付費。
再次,品牌魅力VS個人魅力。品牌魅力是黏住用戶的重要保證,豆瓣網作為文藝青年大本營基本已經實現了其品牌價值,而品牌魅力背后則是用戶對品牌的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個人魅力是實現內容變現的催化劑,典型的例子如羅輯思維。正是用戶被羅振宇的個人魅力所吸引,才成為其產品的粉絲,才更愿意購買其產品。而實際上,品牌魅力和個人魅力不可偏廢,如何將品牌魅力和個人魅力相結合是關鍵。因此,“豆瓣時間”在未來還需要通過文化名人等實現個人魅力與品牌魅力之間的連接,形成相輔相成的狀態(tài)。
最后,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VS公司專業(yè)生產。在新媒體時代,用戶也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已成為媒體經營的重要策略,應充分利用用戶的內容生產、傳播和消費。就目前的“豆瓣時間”來看,這種內容生產主要依靠的是公司專業(yè)生產。以豆瓣網為主體進行的內容生產意味著將用戶排除在外,這大大降低了用戶生產價值的可能性。在未來,“豆瓣時間”應注重用戶內容生產,充分發(fā)揮用戶價值,通過用戶創(chuàng)造,將優(yōu)質內容重新提供給用戶,實現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最大限度實現盈利。
四、豆瓣網內容付費對傳統(tǒng)媒體的啟示
無論從特征上看還是從當前的傳媒體制上看,傳統(tǒng)媒體自身并不具備內容付費的基因,但是在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當下,傳統(tǒng)媒體可以借鑒新媒體平臺的經營理念,憑借新平臺和技術實現內容付費轉型。
一是以傳統(tǒng)媒體為依托,以新媒體為平臺,提供優(yōu)質內容,滿足用戶剛需。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在于內容生產的專業(yè)性、權威性和可信性,因此,傳統(tǒng)媒體在轉型過程中應該發(fā)揮內容生產的優(yōu)勢。同時,由于當前許多用戶已經從傳統(tǒng)媒體遷徙到新媒體平臺,這就需要新媒體發(fā)揮連接作用,為用戶提供優(yōu)質服務,滿足用戶剛性需求,實現內容變現。
二是布局新媒體平臺,增加傳統(tǒng)媒體的社群化和社交化運作,實現內容傳播的最大影響力。移動端等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首先是硬件的融合。這就需要傳統(tǒng)媒體布局新媒體,以新媒體為手段實現傳統(tǒng)媒體受眾群的社群化、社交化運作,注重關系經營,實現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為傳統(tǒng)媒體內容變現提供可能。
三是注重品牌經營,打造品牌影響力。品牌價值是吸引用戶的關鍵所在。傳統(tǒng)媒體也需要注重自身品牌建設,并將品牌影響力延伸至新媒體平臺,以品牌建設為基礎,增加用戶的認同感。
總之,在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中,內容付費將是未來媒體發(fā)展的重要趨勢。盡管傳統(tǒng)媒體本身并不具備新媒體具有的內容變現優(yōu)勢和基因,但是,傳統(tǒng)媒體應借鑒新媒體內容付費的經驗,以媒體融合的方式推動內容付費的實現,實現自身盈利的多樣化和多元化。
|參考文獻|
[1]黃帥. 知識付費時代已經到來[J]. 青年記者,2016(24).
[2]許森. 知識零售變現模式的問題與思考——以付費語音問答服務“分答”為例[J]. 新媒體研究,2006(19).
[3]傅偉. Web2. 0時代的網絡傳播特性分析——以豆瓣網發(fā)展為例[J]. 東南傳播,2008(12).
[4]陳麗菲,施雋南. 成功的“豆瓣”營銷模式[J]. 編輯學刊,2011(1).
[5] 金晶. 社交網絡廣告營銷的人文主義模式初探——以豆瓣品牌小站為例[J]. 中國報業(yè),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