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血液里的狼性與羊性活躍于不同時期,而草原文化中的狼群和游牧民族告訴我們應如何更好的均衡發(fā)展這兩種性格。借助《狼圖騰》這本歷史與傳記結合,虛構與想象融為一體的小說,分析如今社會所缺少的狼性所造成的嚴重影響,呼吁國人徹底擺脫“東亞病夫”,為巨龍騰飛蓄力。
關鍵詞:狼圖騰;狼性與羊性
小時候都有過被媽媽恐嚇說不聽話就被狼叼走的經歷,所以我們對狼都有一種害怕,厭惡的感覺。而且從狼的外表來說:吻略尖長,口稍寬闊,耳豎立不曲,尾挺直狀下垂,毛色棕灰,怎么看也不會是善良的象征。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寫到“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充分表現了狼的貪婪和陰險狡詐。然而初中時偶然在圖書館里翻到這本《狼圖騰》,我就被書面的犀利的狼的眼神所吸引,從而打開了我對狼的理解的另一個世界。前些日子電影版《狼圖騰》上映,又使我從新讀了一遍這本書,或許體悟與之前有所不同。
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寫作背景。姜戎,出生于干部家庭,關心國家大事和政治運動和思潮,而其特立獨行的個性,又使他多次受到挫折,因而鑄錠了他凝重大氣的創(chuàng)作風格。1967年他主動申請到內蒙古額侖草原牧區(qū),在草原上與狼共存達11年之余,經歷了這里由盛轉衰的變化以及農業(yè)和游牧業(yè)之間的矛盾,見過最原始的草原,也親眼看到了人類對草原的毀滅和對整個游牧文化的破壞。帶著對草原的迷戀和緬懷,這部半自傳體性質的小說《狼圖騰》,耗時近6年之久,終于問世了。
這個故事背景是在60年代末,內蒙古最后一塊靠近邊境的原始草原上,主人公陳陣和他的朋友從北京來到草原,與牧民們一起生活,并發(fā)現了蒙古人與狼似敵似友的相處方式。通過長期觀察一只狼崽的成長,發(fā)現到狼是動物中唯一不可能被馴服的,十分神秘的動物。但是之后因為文化大革命時期對農業(yè)發(fā)展的不正確的判斷,使得草原遭到嚴重破壞,鼠害橫行,大片大片土地沙漠化,臨近地區(qū)如首都北京受到沙塵暴的侵襲……
姜戎認為人類失去的不僅僅是草原,不僅僅是狼,更是人與自然和平平等相處的生活,以及中華民族早期象征著自由與獨立,頑強與勇敢,永不服輸決不投降的意志和尊嚴的圖騰。他認為中華文化真正的根存在于西北大草原游牧文化中,縱觀中國歷史,大多數狼性十足的朝代都會繁榮興盛,縱橫數年,而其他的都會被普通的小農經濟產生的不思進取吞食腐化。華夏民族性格羊性與狼性共存,前者太強于后者時,國家就會任人宰割,一敗涂地;倘若后者太強于前者,戰(zhàn)亂紛飛,政局風起云涌,或專制獨裁,或民變峰起;只有狼性與羊性兩者趨于大致平衡時,更好的是狼性略大于羊性時,國家才能擴大領土,國富民強,經濟文化政治均衡發(fā)展。而正是由于生活在草原中游牧人民骨子中的狼性一次次沖擊大陸的羊性,才使中華民族文化得以保土保文保種堅持到近代,源遠流長。作者還認為,正是所謂的儒家正統(tǒng)思想一票否決了游牧民族對中國文明和文化的偉大付出?!耙敫窘鉀Q中國當前所存在的病根,在民族性格上應堅決走“現代文明狼”的道路。”民主和自由才是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目標。所以,將古代“龍圖騰”中封建專制主義文化抽取出來,再加入“狼圖騰”自由勇敢進取的精神,中華巨龍才能繼續(xù)騰飛,讓中國繼續(xù)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使中華兒女為其驕傲與自豪。
就寫作手法特點來說,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細節(jié)的把握。“千年的原始草原風貌、暴風雪白災黑災、四季草場的變遷、蒙古族牧民的生活習性、狼群的殘忍與溫情,小狼的純真與智慧;草原馬、牧羊狗、羊群、忙牛、旱獺、野兔、草原鼠、天鵝、老鷹各自的生活形態(tài)與相互關系……”獨特,真實準確,生動,好像一幅幅畫面在眼前浮現,似身臨其境一般神奇。而且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將歷史與傳紀和虛構與想象巧妙地結合起來,是一部情理交織、力透紙背的大書?!斑@是一部狼的贊歌,也是一部狼的挽歌”,孟繁華如是說。
作者記得,有一次,他在沉睡中驚醒過來,發(fā)現嘎斯邁大嫂正拉著一條巨狼的長尾并試圖將其拖出羊群,9歲男孩巴雅爾正不顧一切的趕去幫忙,而驚呆的他卻束手無策。已身為成年人的他竟不如一個九歲的小孩子,這讓我深深體會到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或者說,是狼對人的影響。因為看的多了,聽了多了,經歷的多了,便是一個孩子也學會了像狼一樣果斷,勇敢,拼搏,不顧一切。一個孩子尚且如此,若是整個中華民族都學會狼的果敢,那華夏民族將會是怎樣的未來!
還有,“狼群久久不對黃羊發(fā)起進攻……畢利格阿爸帶大家去雪窩中挖取被狼群圍剿后留下的黃羊,他的一些言行令陳陣似懂非懂:狼是在為草原除害;給狼留下過冬的肉;活的黃羊全部放走……”這些表明狼與草原上的牧民一樣,懂得大自然的生存規(guī)律,并且心照不宣的嚴格按照這個規(guī)則生活。同理,在人類所謂的文明社會里,規(guī)則是一切,不守規(guī)則的人必定受到懲罰。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的最大的兩個字是:血性。狼有狼的血性,才顯示了勇敢、獨立、自由的頑強精神。軍隊有軍隊的血性,才使得13世紀的蒙古軍隊橫掃歐亞大陸。
而現今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便是血性的缺失。當我們丟失了忠義赤誠的性格,當我們不再敢嫉惡如仇,不再敢說敢做,敢作敢當,當別人有難,而我們縮手縮腳,畏首畏尾,當“啃老族”依偎在長輩的懷抱,不為自己的未來去闖蕩去打拼,這注定將一事無成。曾在清末民初時,“東亞病夫”一詞肆意蔓延在中國各處,似乎現在沒有人再說這個詞了,因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強大了,在世界的大舞臺上,我們眾志成城,努力拼搏使我們的國家變得越來越強大。誠然,狼族與游牧民族都缺乏文明的存在或進步,剛強與強悍僅表現在用武力征戰(zhàn),但這并不阻礙我們理解并學習他們的狼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所呼喚的狼性,不是粗魯與野蠻的代名詞,而是摒棄軟性文化及脂粉文化的血性。
參考文獻:
[1]蒲松齡.《聊齋志異》
[2]劉興詩.《與狼相處的日子》
作者簡介:
王璇(1995.5—),女,漢族,祖籍河北石家莊,本科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