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萍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圍繞一個精選的主題進行開放式主題探究。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明確分工,邊學邊做,要完成搜集資料,發(fā)現與研究問題再提出對策等一系列任務,最后交流成果與進行評價,在積極實踐中培育自己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主題探究;開放式;教學做合一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開放式主題探究活動回溯了知識的產生過程,是一種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學以致用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要求學生主動發(fā)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再通過收集和分析資料來研究問題,最后為解決問題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對策。
一、精挑細選的主題
開放式主題探究活動需要有一個精心挑選的主題。從教學的實際需要來說,只有具有復雜性、思辨性、沖突性與價值性的主題才有進行開放式主題探究活動的必要。從學生的實際來說,要與學生的能力相適應,使學生在理解上順其自然。興趣是最好的催化劑,主題的選擇還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契合,符合學生的興趣?!读x務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為政治教學指明了方向,開放式主題探究活動的開展也要以它為依據。陶行知認為:“書不過是一種工具罷了。書不可以死讀,但是不能不用。” “只有‘為行動而讀書,在行動上讀書才可說得通”。雖然在教學活動中教材要活用與補充,但教材是教學不能脫離的工具。
二、教學做合一的活動
(1)磨刀不誤砍柴工。開放式主題探究活動的起點是教師教授研究方法。學生一邊學方法,一邊嘗試著用所學的方法進行一步步的探究活動。因為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之前的學習經驗并不一定培養(yǎng)了這樣的研究能力,所以剛開始,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相關培訓。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因為一個活動對事說是做;對己說是學;對人說是教?!碑敾顒又黝}確定以后,學生開展的每一步探究都需要教師進行悉心的方法指導,雖然剛開始過程繁瑣、任務艱巨,但下次就能事半功倍了。
(2)依葫蘆畫瓢動手做。很多創(chuàng)新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教師可以先拿之前完整的開放式主題探究活動的案例來分步驟的教學生怎么做,讓學生有個模仿的對象;然后學生再對照自己的主題,策劃自己的每一個探究環(huán)節(jié),接受教師的跟蹤指導,從依樣畫葫蘆到另辟蹊徑,為將來的學習深造打下基礎。學生學習探究活動的步驟不是簡單的記憶,而是要邊學邊做,學一部分方法,就要把剛學的方法應用到自己手頭的探究主題中去。因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學生只有親自去做了,才能把老師教的探究活動的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技能,最終用起來得心應手。
三、層層推進的探究
開放式主題探究活動就像剝筍一樣,層層剝離又層層上升。對學生而言,難度也是層層上升,攻克一關又來一關。
(1)根據興趣定方向。剛開始對主題的認識、核心概念的理解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每個小組還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一個研究方向。比如關于“個人隱私”這個主題,有的小組研究“孩子隱私權與家長知情權的沖突”,有的小組研究“網絡上的隱私泄露問題”;也有的小組研究“隱私與人際關系的微妙影響”,還有小組研究“公共場所攝像頭的隱私侵犯”等。
(2)根據任務定責任。確定研究方向以后,組內要進行明確的分工,每個組員需要明確自己的責任,盡可能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務,這是進行高效合作與得出探究成果的保障。只有真正的投入才會獲得回報,每個學生應不斷突破自己的局限,為團隊的成功不懈努力。
(3)根據特長集資料。分工以后,組員們開始各顯神通的搜集資料。學生們可以借助計算機網絡搜索引擎搜索網絡資料,也可以查閱書籍,請教家長,實地采訪,實地調查、問卷調查等多途徑的搜集資料。該環(huán)節(jié)不僅考驗學生的知識水平,也考驗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
(4)根據目標理資料。當掌握了充分的資料以后要進行資料分析,在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基礎上進行邏輯的編排,從而讓資料為自己研究服務。這一環(huán)節(jié)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清主次、批判質疑、理性思維和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
(5)匯聚成果展風采。最后要把自己的研究所得通過各種形式在校內展示。既可以通過點腦幻燈片進行課堂展示,也可以創(chuàng)新交流方式,做成海報連環(huán)畫、宣傳板報、微信公眾號的文章等進行展示。該環(huán)節(jié)可以彌補各小組的研究在廣度上的不足,讓學生有機會全面的認識一個主題。當然,成果的展示也是給學生一次展示風采的機會,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榮譽感與自信心,推動學生的表達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現代化技術的運用能力。
四、多層多樣的評價
開放式主題探究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課程評價的特殊性。
活動前:標準商定。教師與學生要一起制定評價標準,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和“要做出什么樣的來”。評價的角度可以多元,比如從責任態(tài)度、活動參與程度、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團隊管理和協(xié)調能力(組長)、創(chuàng)新性與可行性、信息技術操作能力、成果展示的精彩程度等,讓不同個性與特長的同學都有機會體驗被認可的喜悅。
活動中:跟蹤評價。一方面是為了不斷的激勵和督促,畢竟相互之間的競爭能激發(fā)行動力與危機感,避免任務拖延與內容作假;另一方面是及時引導,給出現偏差的小組一次糾正的機會?;顒又械母櫾u價能倒逼學生對活動策劃與實踐的階段性反思,更有利于下一步的行動。
活動后:綜合評價。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之后進行深入的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畢竟活動的目的不是考核,而是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再結合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和社會反饋等,找出優(yōu)點,指出缺點,最終評出優(yōu)勝小組和十佳優(yōu)勝個人。
通過這樣一個完整的開放式主題探究活動,讓學生在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和人文素養(yǎng)三個方面都得到一定的發(fā)展,真正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也達到陶行知提出的:“學生求學須具有科學的精神,應付環(huán)境必具有堅強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讓學生體驗競爭與合作,親近與了解社會,感受成功的喜悅與成功道路上的曲折與艱辛。
參考文獻:
[1]方明主編.《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第106頁.
[2]方明主編.《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第166頁.
[3]楊斌主編.《教育照亮未來:民國八大教育家經典文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第150頁.
[4]方明主編.《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第42-43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