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誘拐》是史蒂文森第二部著名的冒險小說。它講述的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戴維.鮑爾弗一段驚心動魄的歷險、流亡和成長的故事。通過對作品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作品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從而深刻把握作品主旨:揭露當時社會中不同階層、民族、家族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形形色色的丑惡嘴臉,社會的黑暗,同時贊美了忠誠、善良等人性美好的一面。
關鍵詞:《誘拐》;人物形象;完整解析;主題
一、引言
《誘拐》是史蒂文森著名的冒險小說。它講述的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戴維·鮑爾弗一段驚心動魄的歷險、流亡和成長的故事。戴維·鮑爾弗父母先后去世,他根據父親的遺囑去投奔叔父埃比尼澤·鮑爾弗,并繼承家產。古怪狡猾的叔叔串通船長霍西森把他騙到了去往美洲的船上當奴隸。戴維在船上遇到了參加叛亂不幸落難的詹姆斯黨人艾倫·布雷克——一個武藝高強,仗義勇敢的蘇格蘭高地人。兩人同心協力打敗了販賣他們的船長和船員但戴維之后不幸落水,他孤身一人漂上荒島,克服重重艱險終遇艾倫。由于發(fā)生了英格蘭官員被槍殺的兇案,兩人被認定為兇手,在崇山峻嶺中開始了新的逃亡之路,最后在朋友的幫助下用智慧奪回了屬于自己的財產。
二、《誘拐》中的人物形象淺析
人物是一部小說的靈魂所在,所謂“文學即人學”,小說創(chuàng)作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要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表明人物內心深處的想法,通過人物來描繪他所處的時代,寄寓他理解領悟的生活哲理,而讀者也往往會通過人物形象來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
史蒂文森在這部小說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非“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他們有屬于自己的長處、優(yōu)點,也有性格上的弱點,比如小說的主人公兼敘述者戴維。他們有血有肉,真實可信,人物刻畫著色豐富,有些人物甚至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比如說科林·羅伊·坎貝爾,克魯尼,和最受大家喜歡的艾倫·布雷克。作者將人物置于特殊而典型的環(huán)境中進行多側面多層次的細節(jié)描寫,使小說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潑而生動。以下是對《誘拐》中人物形象的一些淺析。
1.小說中主要人物形象具有層次感,層次豐富,渾圓飽滿,人物形象的刻畫極具深度和完整性
《誘拐》中出現了各色各樣的人物,不同的人物,善惡迥異,盡顯丑惡和善良的鮮明對比。作者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和心理描寫展示了每個人物不同的外部特征和內在精神面貌,從他們的言談舉止中表現出來了區(qū)別于其他人的個性特征,不管正邪,各有其貌。特別是小說的兩位主要人物更是體現了這些。
(1)戴維·鮑爾弗形象的完整解析:戴維是小說的主人公和敘述者,他的形象并不是單一型的“扁平式”人物,下面就縱觀整部小說,來重點闡述和全面解讀這一主要小說形象,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他的形象既蘊含了豐富的正面意義,也有一些瑕疵和弱點。這些都是通過具體情節(jié)的發(fā)展具體體現的,把握好故事情節(jié),才能透視人物的整體形象。
第一,十七歲的戴維是天真單純,不諳世事,自尊自愛的。小說的開始,他看問題不夠透徹,辦事情也不夠老練的孩子。在神父坎貝爾把戴維父親的遺囑遞給戴維后,他開始對忽然出現的“遠大前景”感到不安,結結巴巴地咨詢了坎貝爾的意見,側面反應了一個孩子的天真和幻想:幻想可以離開封閉落后的家鄉(xiāng),走到一個忙碌富裕的親戚家,跟同姓、同血緣的紳士們住在一起,過上不錯的生活。
第二,戴維是機智和勇敢的。雙桅船遇難后,戴維流落在小島上,又顯示出非凡的機智和勇敢,歷盡艱難險阻,不僅要與偶爾怯弱的心理作斗爭,還要與各種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做斗爭,特殊環(huán)境的不幸遭遇讓一個孩子的機智和勇敢都迸發(fā)了出來。
第三,小說中的戴維是充滿希望的。不管是為了奪回家產,還是為了被通緝而逃命,因好友艾倫的激勵,他總是向前奔跑著。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島嶼上,白天被大太陽炙烤著,夜里被蘇格蘭高地的豪雨狂澆著,可太陽一出來他就眺望著遠方,懷著走出去的希望繼續(xù)前行。在山林里,他彎著身子像野兔那樣跑著,吞噬著急驟的腳步踏出的塵土。在河岸邊,他閉起眼睛就朝前方激流中的一塊石頭跳去,再猛地撲向對岸,死死拽住岸邊的草木,不讓自己掉下去。他可以一口氣跟著艾倫沖過一片開闊地,一口氣爬上高山,把所有的恐懼都拋到了九霄云外。這是一條長長的,卻充滿希望的逃亡之路。
第四,戴維是主張正義公平,是謹慎的。在紅狐被殺后,戴維誤解了艾倫,認為艾倫是殺害紅狐的兇手,并大吼“我們都可能受到誘惑,但是不應該蓄意殺人!”在確認艾倫并非兇手后,戴維主張正義公平,認為真正的兇手,黑衣人,該受到懲罰,這樣誠實無辜的人才能真正露臉。冒險途中的戴維在勇敢之余顯示出了成人的謹小慎微,怕自己做錯了事情而受到譴責。
(2)艾倫·布雷克形象完整性解析。艾倫是這部小說中真正的英雄,有著十足的“硬漢”色彩。處世不拘小節(jié),自在灑脫,但絕不是任意妄為放浪形骸?;畹谜鎸嵶晕遥\懇真摯,卻絕不是自私自利頭腦簡單。為抗擊外族統(tǒng)治而在外面籌集資金,引來船上貪婪的目光,招致一場船上的血戰(zhàn),他和戴維寡而敵眾大獲全勝,船卻撞上礁石沉掉,他倆分別上岸后又因目睹反抗者暗殺統(tǒng)治者的事件惹來嫌疑被通緝,只得不斷逃亡。
第一,艾倫的仗義英勇、善惡分明,責任感強。從第一次在艉樓甲板上和戴維的齊心協力,到小說的末尾,這是艾倫所表現出來的最大特征。兩人在結束戰(zhàn)斗,成功打敗船長后,艾倫的一句:“哪怕給我整個阿平,不,就算是布雷多爾本,我也不愿意失去你?!辈粌H僅刻畫了豪仗的一面,同時也刻畫了他的細膩溫情,標志著他在整個冒險過程中對戴維保護的開始。
第二,關于殺死紅狐的黑衣人,艾倫的看法和戴維截然不同,他認為應該發(fā)揚基督教精神,沒有身陷困難的人就應該為身陷困難的人著想,他因此而頂罪,隨時可以為了心中的責任感犧牲自己,以他人利益為重,小說中與之有鮮明對比的角色就是詹姆斯·斯圖亞特,在保護朋友和自我保護之間選擇了自我保護。endprint
第三,艾倫不僅多謀善斷和果敢機敏,他也是精神上的強者,能屈能伸,具備極強的應變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勇敢面對眼前的困難和厄運,極具聰明過人的天分。當身陷荒蕪之地,找不到任何可以寫字東西的時候,艾倫聰穎過人,在樹林中找到了斑尾林鴿的羽毛管,從角質彈藥筒里倒出彈藥活著溪水變成了墨汁,方才能給詹姆斯帶了書信,解除了燃眉之急。和戴維的冒險之旅不僅表現了他的英雄氣概,在和紅衣兵的周旋中,體現了他的深通韜略。
2.主要人物形象是動態(tài)的,小說從頭到尾貫穿著抑或顯而易見,抑或不易察覺的變化發(fā)展過程
(1)戴維在小說的開始時是一個年輕,無經驗,幼稚的男孩,小說第一章“我踏上去肖府的旅途”這個標題暗含著戴維從此踏上了缺少經驗、天真幼稚到最后終得家產,收獲友誼的成熟成長之路:從最后一次從父親的房門上拔下鑰匙,告別神父坎貝爾,離開家鄉(xiāng)投奔叔父,到抵達女王渡口,見到大海,上了雙桅船,在經歷了被誘拐,威脅,和強盜斗爭,被誤認為是殺人犯等一系列歷險過程中,史蒂文森描述了一個少年爭取自己合法權益的艱辛斗爭過程。從開始的身份意識的萌發(fā)和身份的焦慮,不斷尋找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到確認身份和自己應該得到財產,再到艱辛波折的流亡,戴維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顯而易見。
(2)而艾倫的人物形象變化較之戴維是比較少的,他是小說中輔助戴維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他的仗義忠誠,不離不棄感動了戴維,發(fā)展了一段讓人難忘的友誼,值得一提的是小說開始艾倫和戴維原本是互有危險性的一對朋友,一個是輝格黨人,一個是復辟派,驕傲自豪地斯圖亞特人,在小說結束時,艾倫性格里那種絲毫都不妥協的部分得到了軟化,這要聯系史蒂文森巧妙設置的歷史背景:一七四五年高地人民在蘇格蘭大族坎貝爾的首領亞哥爾公爵和英主喬治的暴政下早已民不聊生,蘇格蘭歷史上高地人民最后一次大規(guī)棋的反抗運動失敗了。
三、結語
本文主要論述了《誘拐》中兩位人物:戴維.鮑爾弗和艾倫.布雷克。史蒂文森不落窠臼,自出機杼,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惟妙惟肖,躍然紙上。通過具體細節(jié)的分析,我們能更加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發(fā)展變化過程。當然小說中正面人物善得迥然相異——戴維的天真單純,艾倫的仗義忠誠;反面人物惡得不盡相同——獨吞家產的戴維叔叔埃比尼譯·鮑爾弗的奸詐,與埃比尼譯·鮑爾弗共謀的船長霍西森的貪婪,通過善惡的對比,書中人物的形象在讀者面前變得鮮明,特征變得業(yè)加突出,相互襯托,形成反差,從而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英>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誘拐[M].張建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嚴有松.淺談小說人物形象分析[J].教學研究,2011(2):1.
[3]鄭東方.《金銀島》中約翰.西爾弗的角色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
[4]王磊,從五次倒戈看《金銀島》中約翰.西爾弗的兩面性[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作者簡介:
張洋洋(1988.11—);性別:女,籍貫:河南鄭州,學歷:研究生,畢業(yè)于鄭州大學;現有職稱:助教;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