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梅
遼寧省大連市長??h高級中學
高中英語閱讀常見問題及改進策略
姜梅
遼寧省大連市長??h高級中學
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能掌握更多的詞匯量和英語語法、句法知識。年級越高,難度越大,同時英語水平應該越高。但是很多同學的英語成績雖然提高,但是閱讀能力卻并沒有很大進步。這就導致了學生英語學習十分迷茫,想要提高閱讀理解成績卻又無處著手。在高考英語科目中,閱讀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大,如果閱讀成績不能提高的話,學生的高考分數勢必會受到影響。因此,本文主要探討高中英語閱讀常見問題及改進策略。
英語閱讀;詞匯量;問題閱讀
1.詞匯量的局限
詞匯量對于很大一部分學生來說是一個過不去的坎。閱讀理解中,生詞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訓練“無視”他們的能力。即在不影響理解的前提下,不需要浪費時間深究某個生詞的意思。這是在考試中的方式,在平時訓練中,還是應該搞懂單詞的含義,完成知識積累。詞匯量不達標的同學在閱讀方面會很吃虧,這是高中英語無法完全避免的問題。
2.文化背景知識的困擾
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思維局限性。我們沒有在外國生活過,因此也就想當然的以中國式思維思考外國的風土人情。這樣對國外的文化背景的錯誤理解導致了學生閱讀上的難題。學生很可能對文化差異性大的文章理解不了。
3.不良的閱讀習慣
與中文的詞語含義一樣。英語單詞有時也會出現多個意義,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能理解詞匯真正的含義,那么閱讀結果就會有偏差。筆者在從教多年以來,發(fā)現了同學們閱讀的一個弊端,就是邊讀邊查字典。這種習慣不能說不對,但是絕對稱不上好習慣。單個的詞義如果在不影響理解的前提下,是可以暫時“放棄”的。邊讀邊查不僅會影響閱讀速度,還讓學生養(yǎng)成了對字典的依賴性。到了考場沒有字典可查的學生會發(fā)現閱讀難上加難。這不單單是知識儲備量方面的原因,更是平時閱讀習慣的原因。
1.預覽閱讀材料
閱讀的第一個有效方法就是重視題目。文章之所以有題目就是為了統(tǒng)領全文,直指主題的。因此,有些簡單的篇目只需讀懂標題就成功了一半。很多標題都會點出文章主旨、中心新思想、意圖等,這種文章在國內外新聞報刊中很常見。教師要幫助學生整理閱讀思路,重視標題或副標題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將文章大概結構和脈絡把握住,重視文章開頭和結尾。這種有目的地預覽可以幫助學生具備更強的總結能力。
2.猜測詞匯含義
正如上文所說,閱讀難免會遇到生詞,這時,同學們應該通過文意大致猜測一下生詞的含義,而不是死摳一個單詞的意思。這種“猜測法”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不僅如此,還使學生結合上下文的能力更強。
3.帶著問題閱讀
英語成績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受閱讀的影響。高考試卷中,閱讀理解都是在后面設置問題的。這些問題都能從文中得到答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看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再去有針對性地閱讀文章。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目的性,也能提高閱讀效率。避免在不重要的段落浪費時間。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教師可以根據文章針對性的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以高考答題的狀態(tài)進行閱讀,帶著問題從文中尋找答案。
閱讀的目的性變強,學生的閱讀習慣會越變越好,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掃過整段文章,在與問題相關的語句上稍作注意,就能鎖定答案區(qū)域,同時用筆標記起來。這種閱讀方式既準確又迅速。是十分值得提倡的閱讀方法。
在閱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閱讀篇目分為泛讀、快讀和精讀。這個區(qū)分標準可以是考試相關性,也可以是學生可理解程度等。
精讀篇目是需要同學們十分重視的。我們可以將教材中的課文作為精讀篇目。需要精度的篇目里面含有大量實用率高的單詞。同時文章的結構、條理、文法以及描寫的對象都是十分值得學生借鑒的。
泛讀的文章材料是學生之前沒有碰到過的,學生只要了解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表達什么意思就可以了,不用將文章作為重點進行。泛讀文章一般都是課后的擴展故事、名人軼事、風土人情等。
快速閱讀與泛讀不同,他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文章的閱讀,篩選相關信息并進行答題。這就與我們上文所介紹的帶著問題閱讀重合,在保證速度的同時也注重質量。抓住關鍵詞和相關語句,忽略修飾性、烘托性的語句描寫。練就“火眼金睛”,在快讀的時候將文章這棵“大數”打掉樹葉,只剩枝干。這樣,文章就一目了然。
閱讀考驗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單單是詞匯量的比拼。很多學生還處在一個誤區(qū)里就是詞匯量大的人閱讀能力一定強。其實不然,閱讀更注重的是技巧性與總結性。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詞匯的重要性。閱讀是一種多方面考查學生能力、素質的方法,是原始信息“輸入”與經過閱讀、領悟、分析、引申、綜合等加工環(huán)節(jié)后新的信息“輸出”相結合的復雜過程。在英語教學中,閱讀必須加強,我們不但要重視閱讀的數量,更要重視在科學閱讀方法的指導下提高閱讀質量。
[1]張文泰.淺談高中英語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英語之友(下旬),2010(1)
[2]李靈思.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探微[J].中學英語之友(下旬),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