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英+楊芳
【摘 要】歷史虛無主義,從字面意思看來就是歷史的虛無化,否定曾經的歷史。社會思潮,通俗意義上說就是一定時期某一利益群體所要求或倡導的思想潮流。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作為當今社會頗為關注的社會思潮之一,其必然是受到一定時期影響,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因素,所催化出來的為實現自身政治訴求的一種典型社會思潮。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危害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再次泛起深受國際國內環(huán)境影響,大環(huán)境為其提供了存在條件。國際上,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高速發(fā)展,文化在交融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與此同時也對我國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力。國內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這一關鍵歷史時期,國家在不斷發(fā)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社會矛盾尖銳化,亟待解決。歷史虛無主義乘虛而入,利用各種形式的變異體,解構歷史,企圖瓦解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根基及現實基礎,以此來達到自身政治利益訴求。而大學生作為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理應做好社會主義的可靠接班人。但大學生由于自身因素的影響,且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造成了影響,沖擊著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信任、對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認識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切認同。如若任由發(fā)展,必然會瓦解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動搖其共產黨的信任、對社會主義發(fā)展的信心以及對實現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甚至帶來亡國滅種的可能。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嚴重威脅著我們對傳統文化、歷史史實及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正確認識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政治信仰及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必然要求。同時,有利于大學生深化對我國黨史、國史的認識,有利于強化對我國根本指導思想的認同,同時拓寬認知渠道并加強對意識形態(tài)的認知完善。促進和諧家庭氛圍的達成,促進良好社會氛圍的養(yǎng)成,促進正向社會氛圍的形成,最終促進國民素質提高,社會的良性運轉,國家的長治久安繁榮富強。
本文志在探尋大學生在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何以抵制的有效路徑。主要是通過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歷史脈絡進行分析,運用科學方法提煉其對大學生的影響危害,并著力探索其成因,以期為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提供思想理論支持?;谝陨戏N種原因,本文選取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這一問題展開探究,試圖提出切實可行的有效解決方案。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斷泛起,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在研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這一主題時,不能忽視其發(fā)展脈絡。對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在中國的起始,學界普遍達成共識:大多數學者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真正起始點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胡適、陳序經為代表的“全盤西化”論,主張徹底西化。而學者董必榮則認為,中國歷史虛無主義始于新文化運動,“在新文化運動中,在‘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下,出現了一股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全盤西化的思潮”。
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表現反映在幾個方面:史學領域上主張“侵略有功論”,頌揚侵略,否定存亡斗爭;文藝領域主張“宏大解構論”,任意裁減,否定全面敘述;政治領域表現在主張“否定革命論”,并認為“革命是一種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則是一種能量的積累”。究其實質不難看出歷史虛無主義實則是民族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的綜合體,著力在于虛無中華文明,虛無中國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借此以實現自身政治訴求——資產階級自由化道路。歷史虛無主義的特點,學者梁柱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告別革命論”論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主要表現;以“學術研究”的面目出現;有著明確的政治訴求。
至于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可謂深厚??偨Y起來,大致表現在:侵損中國傳統文化,沖擊國人文化自信;消解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威脅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弱化黨的執(zhí)政領導地位,不利于政策的有效推行。而如何有效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可以從學校、政府以及網絡新媒體等方面來綜合分析,已促成社會有效合力。高校應積極開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提高思政水平;政府應加強貫徹落實各項政策,有效防治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所存在漏洞;網絡新媒體應承擔社會責任,為民眾提供積極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樹立正向網絡話語體系。
通觀看來,雖不乏研究,成績顯著但其中研究層次及研究水平仍有待提高。其中對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提供了宏觀性的指導,缺乏有效的針對性疏導;而對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認識仍停留在初始階段,未能深入剖析;且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理解流于表面,不能緊跟時代,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同時缺乏關聯性的理論研究,理論性不足。這些方面,都為后來者提供了充足發(fā)展空間。
作者簡介:
王瓊英(1993-),女,山西臨汾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楊芳(1992-),女,山西陽泉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法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參考文獻:
[1]董必榮.虛幻的構境: 歷史虛無主義批判[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年3月.
[2]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評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M].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5.
[4]馮兵.近年來國內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現狀與前瞻[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6年第4期.
[5]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評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6]李全喜,劉儉,宋燚涵.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文獻綜述[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6年第2期.
[7]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