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竹希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教育教學的改革,利用互聯網的模式和資源開展教學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在大學英語教學的課堂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課外師生互動等方面,“互聯網+”時代將帶來諸多變革。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英語 教學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如錄音機等設備已經運用到大學英語的教學當中。后來,我國的各大高校普及了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多元化豐富的資源為大學英語課堂拓展了新的空間。如今,“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尤其是移動終端如手機的發(fā)展和變革,極大地改變了大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所以,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應順應時代發(fā)展,轉變教育思路,積極探索適合目前大學生需求的教育新模式,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互聯網+”時代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
“互聯網+”時代為大學英語教育帶來全新理念的同時,在教學資源、教學方式、教學反饋等方面也帶來了諸多困難和挑戰(zhàn)。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這把“雙刃劍”是大學英語教育應該面對的。
1.海量的互聯網信息利弊皆有。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真正成為“移動一族”,幾乎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獲取更多、更新的信息,學習生活范圍無限擴大。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部分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互聯網時代讓他們有限的精力更多地分散在與學習無關的海量信息中,在課堂上低頭玩手機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在傳統(tǒng)課堂中,部分學生雖然主動性不強,但迫于老師“填鴨”還是接收到很多知識。但在網絡平臺等互聯網學習模式下,這部分學生更容易“放任自流”,他們學習時間更加“碎片化”,學習效果差強人意。作為一門語言學習,必須有大量的時間進行系統(tǒng)性的練習,如何甄別選擇信息,將相關知識和擴充的信息結合起來,需要老師和學生的不斷摸索。
2.對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能提出挑戰(zhàn)。在傳統(tǒng)英語課堂中,是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為模式,學生大多數時候是被動的。但在互聯網時代,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全新方式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大學英語教學當中。要求學生課外按照老師準備的教學視頻、知識點進行大量的自主學習。而在課堂上則要改變教師和學生的主被動模式,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實現互動式教學。這就需要老師和學生借助現代教學手段完成角色和定位的轉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涉及多種技術的運用,例如翻轉課堂就要求教師能制作高水準的教學視頻。但是目前多數的大學英語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科研壓力較大,不具備相應的教學技能,進行課程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明顯不足。這也限制了互聯網在教學中發(fā)揮作用的廣度和深度。
3.高校硬件、教材等資源比較滯后。盡管語音教室、電腦等設備等在高校中已經普及,但利用率不高,利用效果不佳,最多也就是在課堂上與部分同學進行有限聽說練習,播放一些英文短片等,與互聯網時代要求的互動式教學所應具備的硬件條件還有較大的差距。另外,目前高校使用的大學英語的教材仍然是中規(guī)中矩的老一套,學生也仍然是死記硬背教材上的單詞句型,缺乏學習興趣,與互聯網更是毫不沾邊。教材中體現的思想、教學目標、教材選材內容與練習方法對語言材料和教學活動的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我們廣大大學英語的教育工作者有實驗性和前瞻性地進行教材改革,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改革思路
目前多媒體技術已經融合進了的大學英語的課堂,例如語音教室、教學電腦的使用等等。在教學中,師生之間也經常利用微博、QQ、微信等方式進行閱讀擴展、外文背誦、翻譯練習等。但從根本上來說,這只是利用互聯網擴充了英語教學的資源和手段,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便捷性,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大學英語的教學還是如以前一樣:過于重視語法和閱讀,聽力和口語環(huán)境缺乏,圍繞 CET4級進行應試教學,學生學習英語缺乏積極性等。筆者認為,真正的“互聯網+教育”應該是一種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區(qū)別于傳統(tǒng)模式的互動式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的詞匯、聽說等方面大有可為。
1.“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改革。英語詞匯是大學英語學習中最基礎的部分,在大學階段對詞匯量的要求較高。盡管老師和學生都在詞匯環(huán)節(jié)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由于學生基礎差別較大,教學方法陳舊,學生對詞匯的掌握情況差強人意。
在詞匯學習中,筆者認為移動智能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在這一領域很有作為。目前,高校大學生移動智能設備的擁有率為100%,這些設備都能快速接入互聯網,而且具有獨立的操作系統(tǒng)。而且,大量智能化的第三方軟件涌現,為大學英語詞匯的學習奠定了軟件基礎。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學習平臺,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讓學生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靈活的進行學習。有條件的高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甚至可以開發(fā)英語詞匯學習的APP,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詞匯。
必須指出的是,運用移動智能設備進行英語詞匯的學習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要重視軟件的甄別。目前,可供選擇的教學APP比比皆是。筆者僅在某款手機的“應用商店”中以“英語詞匯”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大學階段適用的APP就達50余款。這些軟件雖然共同之處,但也存在巨大差異。所以,教師要選擇系統(tǒng)性強,適合大學生的學習平臺,并精心設計學習環(huán)節(jié)。第二,要注重學習效果的反饋。利用移動智能設備進行詞匯學習并不是放棄傳統(tǒng)課堂的功能。相反,傳統(tǒng)課堂需重新定位,在課堂上完成課外學習情況的反饋。通過設計任務、完成試卷等方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及時發(fā)現問題。第三,借助網絡平臺建立科學適宜的學習評價體系,對教學活動的開展和結論提供參考依據,也讓學生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學習態(tài)勢。這樣,教師才能將課內外有機結合起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2.“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改革。英語聽說一直是我國大學生的軟肋,長期以來過于重視語法、閱讀、作文等的練習造成很多學生對于這門語言“難以啟齒”,聽說能力低下。英語聽說的教學主要依賴于情境教學,傳統(tǒng)課堂的情境是通過文字來構建的。而互聯網中豐富的語言、視頻內容可以作為很好的教學素材,而且與詞匯學習一樣,移動終端將學生從語音教室、教學電腦中“解放”出來,可以隨時隨地接受語言的學習熏陶。一方面,英語聽力的培養(yǎng)。目前,互聯網中有大量的英語聽力素材。教師要根據相關知識點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材料進行聽力的練習,如日常會話、情景模擬、英文影視歌曲等,注意剔除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通過優(yōu)質信息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另一方面,英語口語的培養(yǎng)。通過互動平臺與世界各地說英文的人進行 多樣化、常態(tài)化的交流,了解英語的用語習慣,通過提高接觸水平練習口語,做到敢說、能說、說好。另外,師生之間課外也可以通過互聯網舉行討論、演講、測試等,擴大了師生交流的空間。
三、結論
新技術新手段的運用為教學改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尤其在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召喚有實驗精神的教師和學生迎接教改的浪潮,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大學英語是大學階段的重要課程,目前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長達兩個學年,每學期4到6個學分的大學英語的課程,涉及到除英語專業(yè)外的其他各個專業(yè),學生的英語基礎千差萬別,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總感到疲憊不堪,但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不樂觀。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程,應用性極強,需要長期系統(tǒng)性的學習和訓練?;ヂ摼W為大學英語的教學開辟了全新的視野,作為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有充分的心理和技能的準備,不斷在教和學的技能、教學手段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認知和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1]邵海燕,丁宏偉,紀楠.互聯網技術在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08:65.
[2]趙玉璽.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J].英語廣場, 2017,0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