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
涂鴉林成為另類的風景,看似解決刻字問題的妙舉,實為縱容陋習的不當之為。疏導是解決一般問題的方法,陋習卻必須予以堅決地堵塞。因此,在我看來,景區(qū)的做法不宜肯定。
景區(qū)“涂鴉”、“刻字”早已是受到廣泛聲討的陋習。古人刻字抒發(fā)己志,今人隨處涂寫,則大抵是隨意之為,是在刷存在感,有人性中潛在的占有欲,更不乏百無聊賴的涂鴉之作。如此陋習,對社會公序是一種踐踏,對國家形象是一種玷污,讓“文明古國”的顏面一掃無余。堅決治理,理應是社會共識。
“刻字林”的面世,看似疏導了涂鴉陋習,在價值觀上卻表現(xiàn)為對這種陋習的放縱。竹上刻字,愈積愈多,翠竹本無辜,卻要承擔這無由的涂鴉。竹林題名,自然能使某些人內(nèi)心的欲望暫時得到解放,但欲望是魔鬼,每一次釋放都會帶來更大程度的膨脹,怎么能保證游客不會在其他地區(qū)意興大發(fā),再留姓名?況且,惡習一旦得到允許,便會被默認為合理,也就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這是無益于從根本上解決“涂鴉”問題的。是非面前,非黑即白,不可模糊。
是非面前觀念模糊者,豈止此處景區(qū)?景區(qū)的思維中體現(xiàn)的對陋習的錯誤認知,不正確的價值判斷值得警惕?!巴盔f”陋習不能寬縱,其他的陋習也絕不能采用疏而不堵的方式。這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出于對社會民俗的尊重,促進文明進步的強烈愿望。當陋習被根治,或至少被堵塞,人與自然終會和諧,社會風氣也必能得到扭轉(zhuǎn)。
解決“涂鴉”問題,清理源頭才是根本,不必以模糊是非觀的舉措求得茍安。道德層面,讓游客學會自我約束,真正了解“刻字”行為對景觀的破壞;制度方面,對惡意的刻字進行懲處,對無意的涂鴉進行批評,為游人樹立起行為的準線。如此,涂鴉行為才有望被清除,社會公序才不至受到踐踏。
青青翠竹本無辜,竹上何必留姓名。陋習根源需治理,不可寬縱無是非。勿讓允許竹上刻字成為社會文明之痛,清理陋習的源頭,還公眾一片靜美的風景。
陋習,不可疏而不堵!
評點
文章剖析清楚,邏輯性強,層層深入,理性深刻。全文緊扣事件,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個角度進行論證,層層深入。從是什么的角度辨析“刻字林”和古人刻字抒志之區(qū)別,直指刻字之舉是刷存在感、是占有欲作祟、是對社會公序的踐踏、是對國家形象的一種玷污,震撼心靈;接著從為什么的角度透過“刻字林”之舉的本質(zhì)具體闡釋其危害,發(fā)人深思;然后由此及彼,發(fā)出呼喚,再次強調(diào)開辟“刻字林”不妥。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深入本質(zhì),體現(xiàn)了思考的深刻性。最后從怎么辦的角度從不同方面為景區(qū)尋找良策。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