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躍,利媛媛
(1.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2.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理論與方法探索
武術教育現實困境與改革路徑選擇
王 躍1,利媛媛2
(1.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2.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武術文化似乎迷失了應有的方向,陷入了重競技輕傳統(tǒng)、重技術輕理論、重套路輕攻防、重知識輕理念的困境之中,這種情況下應該對當前我國武術教育現狀進行梳理,并結合青少年對武術的理解,在現有教育模式基礎上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構建起新的武術教育體系。本文從不同角度針對武術教育現實困境及改革路徑進行了分析。
武術教育;現實困境;改革路徑
為了滿足當前中小學體育教學服務,認真貫徹“增強青少年體質”的目標,服務學生的運動技能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yǎng)健全人格,實現成為“一個健康的人”的目標,教育部門率先在中小學體育課中進行改革,其中武術憑借其多姿多彩的表現形式積淀了我國人民的生存智慧與文化創(chuàng)造,折射了中華民族精神。為了強健青少年的體魄,同時達到學習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目前各中小學開始了如火如荼的武術教育改革,現代教育的內容和手段,成為弘揚民族精神在當代中國的重要載體。不管是為了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狀況,還是作為文化名片的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意識,發(fā)掘和完善武術教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代意義。
傳統(tǒng)武術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奇葩,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人生哲理與文明成果,武術已經經歷了成千上萬年的發(fā)展,然而,隨著現代文明的迅速蔓延,當前武術教育受到西方體育教學思想的影響與思考,開始走向了一條以培養(yǎng)運動技能為核心的教育道路,這種教育方式變革引發(fā)了很多實踐問題,下面主要針對當前武術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進行詳細分析。
1.1 認識上的問題
首先,在內容的選擇上,由于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武術從1956起被納入教學范圍,首先對我國武術教育時期的細則,當時還在上高中的教學增加防御相關工作,再后來從攻防動作逐漸擴展到了八段錦、五禽戲等內容。但是,學生對散打的興趣不包括武術教學內容,武術本質上沒有突出的屬性,這可能與對教師、家長和武術的社會性質認識存在誤區(qū);其次,多年以來由于理論方面并未有效區(qū)分競技武術與武術教育,二者之間的差異并未深入人們心中,多數情況下以武術訓練代替武術教學,普遍重視武術基本功訓練,作為學習武術進步的階梯,許多青少年學習武術的熱情受到挫折;第三,因為對武術教育的概念并沒有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青少年沒能真正認識到武術,在學生心中仍停留在武俠小說中的武俠激情、動漫游戲等之中。
1.2 實踐上的問題
通過相關調查研究可以發(fā)現,中國青少年“愛武術,我不喜歡上武術課”的現象普遍存在,根據當前青少年了解武術可以強身健體、防身自衛(wèi),同時根據青少年缺少學習武術的相關經驗,我們的武術教育教學改革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普通高校體育專業(yè)的主干課程綱要明確指出,內容的編寫應充分體現武術的攻擊和防御的特點,武術教學應淡化套路,重點突出其實際應用;其二,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重心將段位制作分成“六進”的其中一個目標,大大促進了武術社會化的進程,加深了武術教育改革。武術教育改革不僅提高了廣大青少年學習武術的興趣,同時作為武術文化的重要載體也被削弱。段位制從一到六段,不同段落都存在屬于自己的考評思路,武術教學需要設置前后動作之間的匹配訓練,能夠有效提高青少年的防身能力。
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高度主要看其國民整體素質的高低,而國民素質高低的關鍵在于教育,武術是體育運動項目中的一種,目前已經成為學生學習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武術教學中來看,必須深刻認識和理解什么是武術的基礎以及武術與民族精神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同時面對武術大發(fā)展時機的到來,還要清醒認識到武術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的教育工程,要想通過武術教育達到“增強青少年體質、提高學生運動技能、養(yǎng)成健全人格”的目標,就要從多方面創(chuàng)新教育體系。
2.1 改革教育理念
鑒于當前人們對武術教育的理解,結合2004年以來我國武術教育改革的成果,教育部明確提出了新的武術教育改革理念,首先,“加強例程,杰出的藝術”,這是由武術散打兩種文化決定的,是武術的實際課程練習武術和心理點;第二“質量求精”是青少年學習武術的重要目標;第三“生活”,是指讓青少年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期望,學習功夫的過程中,發(fā)現武術學習的快樂,因為愛和終身鍛煉。
2.2 改革操作思路
根據當前廣大青少年對武術教育和武術教育功能的認識,確定武術教育的新思路。首先,根據當地不同的地方特色是可以分離的,武術學校的武術,為學生制定具體的教學任務,并確定了武術教學是可以分離的;其次,按照“實踐在手”武術的原理,武術散打是武術教育的基本內容,不僅保留了武術文化與武術散打式兩種形式,同時也注意“套路演練在手”的戰(zhàn)斗藝術,以“練習”武術人才的培養(yǎng);第三,武術教學的基本原則為“術道融合”,武術教育的宗旨為“德藝兼修”,在堅持武術基本原則與基本宗旨的前提下展開學校武術教育。
2.3 改革教學內容
根據武術運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規(guī)律,武術教育、武術教學內容可以分為不同的部分,主要包括武術文化教育、武術禮儀和基本技能基本動作、武術與武術散打,如武術教育的突破口就是“簡單”,爭取每一部分的武術學習可以相對集中,對學習目標的內容可以是比較一致的,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首先,武術禮儀和武術,到操場上執(zhí)行拳掌行禮,應付其他場合老師鞠躬禮,在平時的訓練中線形式站如松,如鐘,廂體的風,針對青年學生練習武術禮儀教育;第二,武術和武術文化教育,教育要重視理論研究,充分挖掘武術,武術和藝術和哲學,武術和中醫(yī)等,豐富了武術教育的內涵,豐富學習武術技術融入武術的知識,豐富的經驗,推動武術的情感教育過程中,民族精神也得到了傳播;第三、武術動作的基本技能、基本教學促進青少年身體素質,由青少年研究武術的基礎動作;第四,武術散打,用以將充分接觸青少年防身自衛(wèi)的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
2.4 改革教學模式
首先,合理安排教與學的角色。不僅要從高度重視教師對學生的重視,把教師交給學生學習服務,還要從以前的“教我”模式轉變?yōu)椤敖涛蚁冉糖啊钡墓餐l(fā)展模式;第二,注重教學模式建設。在“基本技能,改變基本動作,套路器械”的教學程序,探索一種新的武術教學模式,一種有趣的指南,程序和禮儀與武術技擊,能力自學,績效獎勵,一直到感應的武俠小說或影視教學內容,如下招募的進攻和防守教學,武術的文化意義和審美意境解釋踢攻防實戰(zhàn)教學方法等,在武術教學中的內外規(guī)范拳掌禮、鞠躬禮,形成線的慣例如松站如鐘,不斷豐富課外活動,調動學生課余鍛煉武術的積極性,深化武術學習,最后從原來武術基本動作與基本功練習轉變?yōu)榉e極展現自己、表現自己。
2.5 改革展演活動
在武術教育過程中,段位考評與競賽活動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起到展示、示范及激勵的作用,但是武術競賽活動同時也是武術競賽的一個翻版,因此很那按照社會武術為主線的段位制展開比賽,必須對其進行適當的青少年化改造,將展演的基本內容定為“武術基本動作、武術基本功及武術套路、武術格斗”等,按照“炫”的主題,通過展演活動展現武術的魅力,展現學生的才藝,從而不斷推走進武術教育教學,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首先,武術表演的內容和程序,不僅對武術的建立,武術基本功和武術散打的個人表現,但也建立武術綜合性能可以是團體也可以是一個人,其次,武術的基本動作和表現規(guī)律,基本技能競賽的基本運動,改革的基本技能,也可以搭配組合的藝術性,從而深化課堂教學,鼓勵學生課外實踐,奠定學習武術的基礎。第三、武術表演的規(guī)則,在表現內容上是競技武術套路難度動作應該取消,保持動作的規(guī)范化,提高相關的評價內容,如精神,從表現形式上,可以在淘汰賽,提高競技套路比賽,或者也可以在按照“選秀時代”,武術的性能變化特點為基于“陽光少年”的試驗,以擴大青年的參與;第四、武術散打展現規(guī)則,對現行散打競賽進行焦玉華改造,提倡輕擊、懸而不擊,可以適當為武德加分,拳法只能對對手的軀干部位進行擊打,不能擊打其頭部。
綜上,在當代國際社會競爭中,文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桿,對于維護國家安全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武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傳統(tǒng)武術的載體來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所以武術教育必須立足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不斷夯實自己的文化底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構建起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的文化體系。武術教育不僅與青少年身體健康直接相關,同時與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及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形成也密不可分,因此必須在現有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基礎上進行教育改革,按照青少年對武術的理解以及當前武術教改的經驗,努力構建從小學到大學的武術教育新體系。
[ 1 ] 朱晨晨,廖思斯. 基于協同治理的視角:家庭教育指導模式構建之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J ]. 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2):7-9.
[ 2 ] 馬光林. 基于生命哲學視角下我國青少年體育體質健康教育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J ].知識經濟,2016,17:153-154.
[ 3 ] 劉廷哲,劉義兵. 我國鄉(xiāng)村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56-161.
[ 4 ] 吉洪林,趙光圣,張峰. 我國學校武術的發(fā)展歷程與變革探析——兼論對當前武術教育改革的啟示[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12):91-97.
[ 5 ] 石愛橋,湯立許. 回眸、窘境與抉擇:武術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建設的再審視[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11):49-55.
[ 6 ] 張峰,趙光圣,吉洪林. 回歸武術之本真——從技術取向再論我國中小學武術課程設計[ 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3):41-45.
[ 7 ] 李晶,劉齊征.“扶老困局”透析:高校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J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2(3):5-6.
G852
A
1674-151X(2017)03-106-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5.053
投稿日期:2017-02-11
王躍(1990—),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文化與學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