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隋唐時期的太子冊立及制約因素

      2017-07-10 21:08:35喬鳳岐
      中州學(xué)刊 2017年6期

      喬鳳岐

      摘 要: 隋唐時期,太子冊立主要依據(jù)的是西周以來的立嫡以長制度,太子廢立的決定權(quán)大多時候掌握在皇帝手中,雖然有時受到大臣的支持或反對,但皇帝的意志仍占主導(dǎo)地位。而在隋朝和唐朝前期,對太子人選影響較大的是獨(dú)孤皇后以及唐高宗時的則天皇后和唐中宗時的韋皇后,唐朝中后期,由于皇權(quán)的衰落,太子廢立則主要被宦官控制。但這幾種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是多種因素同時影響著太子的冊立。

      關(guān)鍵詞: 隋唐時期;太子冊立;東宮制度

      中圖分類號:K242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 1003-0751(2017)06-0125-06

      太子作為最高權(quán)力的繼承者,自古就受到了統(tǒng)治階級的重視,漢朝賈誼說:“天下之命,縣于太子。” ① 每位皇帝即位之后,通常會盡快地冊立太子,主要是為了避免政局的動蕩。太子繼位為皇帝以后,通常會封賞擁立他的那些人,所以冊立誰為太子也就成了后妃、王子、朝臣、宦官進(jìn)行政治博弈的籌碼。隋唐太子冊立通常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各方勢力會通過多種手段影響皇帝在冊立太子時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決定。隋唐時期太子的冊立問題研究成果不多,胡戟先生在《命運(yùn)多舛的唐代儲君——嫡長子繼承法的反思》一文中論述了封建專制皇權(quán)下的皇位繼承的弊端 ② ,樊廣平先生在《遂廢太子楊勇述評》一文中闡述了楊勇被廢的若干原因 ③ 。另有一些研究隋唐問題的成果也涉及了這方面內(nèi)容,但沒有做過多的論述。本文擬對此問題再作探討,以期深入隋唐太子冊立問題的研究。

      一、立嫡以長是隋唐時期冊立太子的基本制度

      立嫡以長的制度大約形成于周朝,王國維先生在《殷周制度論》一文中說:“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庇终f:“舍弟傳子之法,實自周始。當(dāng)武王之崩,天下未定,國賴長君。周公既相武王克殷勝紂,勛勞最高,以德以長,以歷代之制,則繼武王而自立,固其所矣。而周公乃立成王而己攝之,后又反政焉。攝政者,所以濟(jì)變也;立成王者,所以居正也,自是以后,子繼之法,遂為百王不易之制矣。” ④ 在等級嚴(yán)格的分封制度下,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在周公的推動下而確立,并成為儒家所倡導(dǎo)的禮儀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各地的諸侯國、卿大夫等也遵守這一制度,采用嫡長子繼承制來維護(hù)整個宗族的利益,保證分封制度下所分得的土地、采邑、祿田等能夠有序地代代相傳。

      立嫡以長最早見于《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前722)條:“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碧瞥鞆蹲⑹琛吩疲?/p>

      適,謂適夫人之子,尊無與敵,故以齒。子,謂左右媵及姪娣之子,位有貴賤,又防其同時而生,故以貴也。禮,嫡夫人無子,立右媵;右媵無子,立左媵;左媵無子,立嫡姪娣;嫡姪娣無子, 立右媵姪娣;右媵姪娣無子,立左媵姪娣。質(zhì)家親親,先立娣;文家尊尊,先立姪。嫡子有孫而死,質(zhì)家親親,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孫。其雙生也,質(zhì)家據(jù)見立先生,文家據(jù)本意立后生:皆所以防愛爭。 ⑤

      隋唐大一統(tǒng)皇朝建立后,在太子選擇方面主要依據(jù)的是立嫡以長制度。據(jù)《隋書》《新唐書》《舊唐書》等文獻(xiàn)記載,隋唐時期只有少數(shù)皇帝因為特殊情況沒有冊立過太子。隋朝的恭帝楊侑和唐朝的哀帝李柷為末代皇帝,是沒有實際權(quán)力的傀儡皇帝,所以沒有冊立過太子。李重茂是在韋皇后發(fā)動宮廷政變中被倉促推上皇位的,繼位沒多久就因為李隆基再一次發(fā)動宮廷政變而讓位于睿宗,在位的時間僅有數(shù)月且政局混亂,因而沒有冊立太子。唐武宗在位數(shù)年,因服食丹藥突然駕崩也沒有冊立過太子。這四位皇帝沒有冊立過太子的原因各異,屬于隋唐時期的特殊現(xiàn)象。

      武則天以女性做皇帝,改唐為周屬于唐朝歷史上的一段插曲,雖有立武氏子弟為太子的想法卻因種種原因而沒有付諸實施,但她冊立過李顯、李旦為太子。

      將武則天計算在內(nèi),隋唐時期共有25位皇帝,其中有21位皇帝冊立過31位太子:隋文帝嫡長子楊勇(母親文獻(xiàn)皇后獨(dú)孤氏),次子楊廣(母親文獻(xiàn)皇后獨(dú)孤氏,煬帝);隋煬帝嫡長子楊昭(母親蕭皇后);唐高祖嫡長子李建成(母親太穆皇后竇氏),次子李世民(母親太穆皇后竇氏,太宗);唐太宗嫡長子李承乾(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九子李治(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高宗);唐高宗長子李忠(母親后宮劉氏,王皇后建議立為太子),五子李弘(母親則天皇后武氏),六子李賢(母親則天皇后武氏),七子李顯(母親則天皇后武氏,中宗),八子李旦(母親則天皇后武氏,睿宗);中宗三子李重?。赣H失載)、四子李重茂(母親失載,殤帝);唐睿宗嫡長子李成器(母親肅明皇后劉氏)、三子李隆基(母親德妃竇氏,玄宗);唐玄宗次子李瑛(母親麗妃趙氏),三子李亨(母親貴嬪楊氏,肅宗);唐肅宗嫡長子李豫(母親章敬皇后張氏,代宗);代宗嫡長子李適(母親睿真皇后沈氏,德宗)、唐德宗嫡長子李誦(母親昭德皇后王氏,順宗);唐順宗嫡長子李純(母親莊憲皇后王氏,憲宗);唐憲宗長子李寧(母親美人紀(jì)氏),三子李恒(母親貴妃郭氏,穆宗);唐穆宗嫡長子李湛(母親恭僖皇后王氏,敬宗);唐敬宗五子李成美(母親失載),唐文宗嫡長子李永(母親德妃王氏)、唐宣宗長子李漼(母親美人晁氏,懿宗)、懿宗五子李儇(母親貴妃王氏,僖宗),昭宗嫡長子李裕(母親積善皇后何氏)、九子李柷(母親積善皇后何氏,哀帝)。其中,有長子或嫡長子身份的太子18人,占太子總?cè)藬?shù)的58%。隋唐有16位皇帝冊立過長子或嫡長子立為太子者,占21位皇帝的76%,超過四分之三的皇帝都有將皇位傳給長子意圖,說明隋唐皇朝還是很重視立嫡以長的儒家禮儀制度的。

      在冊立的16位長子或嫡長子太子中,因病而亡者有隋煬帝嫡長子楊昭、憲宗長子李寧、文宗嫡長子李永,共3人,他們沒有繼承皇位與政治斗爭沒有太大的關(guān)系。被殺的有3人:武德九年(626)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死于李世民之手。上元二年(675),李弘被武則天鳩殺。光化三年(900)劉季述等發(fā)動政變后,李裕繼皇帝位;不久,昭宗復(fù)辟,李裕復(fù)為德王;天復(fù)四年(904),在朱全忠的授意下,蔣玄暉殺昭宗后不久,又“宴德王裕已下九王于九曲池,既醉,皆絞殺之” ⑥ 。被廢除太子之位的有隋文帝長子楊勇、唐太宗長子李承乾、唐高宗長子李忠、唐睿宗長子李成器4人,這些太子是遵照立嫡以長制度冊封的,他們沒有繼承皇位。最終以長子或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者僅有6人,分別是唐肅宗嫡長子李豫(代宗),母親章敬皇后張氏;代宗嫡長子李適(德宗),母親睿真皇后沈氏;唐德宗嫡長子李誦(順宗),母親昭德皇后王氏;唐順宗嫡長子李純(憲宗),母親莊憲皇后王氏;唐穆宗嫡長子李湛(敬宗),母親恭僖皇后王氏;唐宣宗長子李漼(懿宗),母親美人晁氏。

      隋朝只有三位皇帝,沒有嫡長子繼承皇位者?!霸谔拼挥胁坏饺种坏?位皇帝,是按嫡長子原則繼位的。細(xì)辨一下可知,唐中葉不到半個世紀(jì),代、德、順、憲四帝順序按嫡長子原則傳承皇位,前期一個半世紀(jì)中竟無一位皇帝是嫡長子。原因很清楚,從唐太宗到唐肅宗的7位皇帝,全是借宮廷事變登上儲位或大位的;而后期自唐穆宗到唐昭宗凡八帝,‘以宦官所立者七君,唐敬宗在太子位上一年余等到繼位,此外曾在儲位稍久的3人:莊恪太子永、陳王成美、德王裕都未能繼位。而那位僥幸繼位的唐敬宗,卻和以前的唐憲宗一樣,又死于宦官之手。他們的生殺廢立都掌握在宦官手中,皇位的正常繼承便無從談起,再說立嫡立長,簡直是與虎謀皮了?!?⑦ 這說明隋唐皇朝雖然力圖使立嫡以長制度得到很好地執(zhí)行,但在實際的政治活動中成功的概率并不高。

      二、冊立太子多取決于皇帝的意志

      太子是未來的皇帝,所以皇帝與太子之間呈現(xiàn)為一種十分特殊的關(guān)系,“外之為君臣,內(nèi)之為父子” ⑧ 。二者在血緣上有父子之情,但在國家政治方面實為君臣,父子親情通常會讓位于政治?!疤优c皇帝感情生疏無形中為政治勢力的介入留下了縫隙,而政治理念的不同則會導(dǎo)致親情的疏離甚至惡化。”太子能否繼承皇位,在較大程度上取決于太子本人的才能和品德,而太子與皇帝的關(guān)系是否融洽往往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二人之間的關(guān)系通常受到感情與政治雙重因素的制約,這些雙重因素一旦產(chǎn)生消極影響往往會相互強(qiáng)化,“各種政治勢力為爭奪現(xiàn)實和未來權(quán)力會紛紛卷入其中,最后導(dǎo)致太子與皇帝之間政治和感情信任的喪失,以致父子反目、骨肉相殘,許多情況下太子會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⑨ 隋唐的一些太子被廢或被殺,有些是因為無能或失德造成的,而有一些則是因為與皇帝的關(guān)系惡化而引起的。

      在隋唐冊立的太子中,楊勇、李建成、李乾、李治、李忠、李弘、李賢、李顯、李旦、李重俊、李隆基、李亨、李豫、李適、李誦、李恒等被立為太子,均是由皇帝自己決定的;而楊勇、李乾、李忠、李弘、李賢、李顯、李旦等被廢除太子也是由皇帝決定的。如唐太宗“欲立晉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決”。為了獲取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重臣的支持,“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驚慌失措的長孫無忌等人立即附和:“謹(jǐn)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⑩ 唐憲宗時,“惠昭太子薨,穆宗時為遂王,憲宗以澧王居長,又多內(nèi)助,將建儲貳,命群與澧王作讓表”。由于憲宗已經(jīng)明確表明要讓年紀(jì)稍小的三子李恒做太子,所以崔群云:“大凡己合當(dāng)之,則有陳讓之儀。己不合當(dāng),因何遽有讓表?今遂王嫡長,所宜正位青宮?!?B11 隋唐時期,這樣的例子很多,基本上都是皇帝決定之后再征求朝中大臣的意見,某些太子的廢立可能受到過大臣的支持或反對,但最終決定權(quán)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

      三、隋朝和唐朝前期后妃對太子廢立的干預(yù)

      隋朝和唐朝前期,長子或嫡長子雖然被冊立為太子者較多,但均沒有繼位為皇帝,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受到了皇后的影響?;屎笸ǔS幸欢ǖ恼伪尘?,后面多有龐大的家族勢力即外戚集團(tuán)。因為裙帶關(guān)系,外戚與皇帝接觸較為方便,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并參與朝政。因為皇帝、皇后、外戚關(guān)系的特殊性,所以在冊立太子之時極易受到他們的影響甚至干預(yù)。對太子人選影響較大的后妃主要是隋文帝的獨(dú)孤皇后、唐高宗的則天皇后和唐中宗的韋皇后三人,而武則天的影響尤甚。

      其一,獨(dú)孤皇后。隋朝的太子楊勇被廢除太子之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獨(dú)孤皇后的影響。楊勇在獨(dú)孤皇后的五個兒子中排行老大,是名副其實的嫡長子,開皇元年(581)被立為太子,“軍國政事及尚書奏死罪已下,皆令勇參決之” B12 。但是由于獨(dú)孤皇后“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極力提倡以結(jié)發(fā)、原配的夫妻關(guān)系為正統(tǒng)” B13 。她不但不準(zhǔn)楊堅親近其她妃嬪,也痛恨朝臣的寵愛妾姬行為,無論是諸王還是朝臣但凡有妾姬懷孕者,她都會建議楊堅給予貶斥。而楊勇不喜愛獨(dú)孤皇后親為他選擇的原配夫人元存矩之女,寵幸平民出身的云氏且收納了許多美女而犯了獨(dú)孤皇后的大忌,“頗遣人伺察,求勇罪過” B14 。為了廢黜太子楊勇,讓楊廣做太子,獨(dú)孤皇后煞費(fèi)心機(jī),“諷上黜高颎”,高颎居宰相之位,與楊勇關(guān)系密切,高颎被貶責(zé)以后,楊勇也就失去了一大部分朝臣的支持。故史書稱:“竟廢太子立晉王廣,皆后之謀也?!?B15

      其二,則天皇后。唐高宗冊立的第一位太子李忠是王皇后保薦的,李忠是后宮劉氏所生,雖為長子但其母親身份低微,正常情況下很難立為太子。王皇后無子,為了保住其現(xiàn)有的地位,由其舅父柳奭出面聯(lián)合褚遂良、韓瑗、長孫無忌、于志寧等人,“固請立忠為儲后,高宗許之。(永徽)三年(652),立忠為皇太子” B16 。永徽六年(655),王皇后被廢,武則天被立為皇后,武則天的目標(biāo)是做皇帝,只有清除高宗冊立的太子才能實現(xiàn)夙愿,所以李忠首當(dāng)其沖。

      武則天的第一步是廢除李忠以后讓自己的兒子李弘做太子,于是與禮部尚書許敬宗合謀上疏:

      伏惟陛下憲章千古,含育萬邦,爰立圣慈,母儀天下。既而皇后生子,合處少陽。出自涂山,是謂吾君之胤。夙聞胎教,宜展問豎之心。乃復(fù)為孽奪宗,降居藩邸,是使前星匿彩,瑤岳韜峰。臣以愚誠,竊所未喻。且今之守器,素非皇嫡,永徽爰始,國本未生,權(quán)引彗星,越升明兩。近者元妃載誕,正胤降神,重光日融,爝暉宜息。安可以茲傍統(tǒng),叨據(jù)溫文?國有諍臣,孰逃其責(zé)。竊惟息姑克讓,可以思齊。劉強(qiáng)守藩,宜遵往軌。追蹤太伯,不亦休哉。踵武延陵,故常安矣。寧可反植枝干,久易位于天庭。倒襲裳衣,使違方于震位?蠢爾黎庶,云誰系心,垂裕后昆,將何播美? B17

      許敬宗提出廢除李忠太子之位的理由是其非王皇后親生,雖然是高宗的長子但不是嫡子;建議立李弘為太子的理由是其母武則天為皇后,雖不是長子卻是嫡子。許敬宗闡述的理由既符合傳統(tǒng)的立嫡以長制度,更符合唐高宗的心愿,“顯慶元年(656),廢忠為梁王,授梁州都督,賜實封二千戶,物二萬段,甲第一區(qū)。其年,轉(zhuǎn)房州刺史” B18 。麟德元年(664),“宦者王伏勝得罪于武后,敬宗乃誣忠及上官儀與伏勝謀反,賜死” B19 。李忠成為高宗在位時期宮廷斗爭的犧牲品。

      武則天的長子李弘三歲被立為太子,李弘是一位很有主見的儲君,但武則天“將騁志,弘奏請數(shù)怫旨。上元二年(675),從幸合璧宮,遇鴆薨,年二十四,天下莫不痛之” B20 。李弘死后,武則天的次子李賢被冊立為皇太子,李賢奉詔監(jiān)國,“處事明審,為時論所稱” B21 。武則天的政治野心是做皇帝,李賢數(shù)次監(jiān)國以后,“地位和聲望不斷提高,對權(quán)力要求日益上升,再加上德高名望之人和重臣的輔佐,太子李賢周圍逐漸形成了一股較強(qiáng)的擁李勢力。太子越是積極參與國政,就越容易加深同武則天的矛盾” B22 。調(diào)露二年(680),受武則天寵信的術(shù)士明崇儼“為盜所殺,則天疑賢所為。俄使人發(fā)其陰謀事,詔令中書侍郎薛元超、黃門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與法官推鞫之,于東宮馬坊搜得皂甲數(shù)百領(lǐng),乃廢賢為庶人,幽于別所”。武則天費(fèi)盡心思廢掉李賢的原因應(yīng)該是“英王狀類太宗”, B23 擔(dān)心其會成為她登基做皇帝的障礙。高宗駕崩以后,李顯、李旦二人被她立來廢去,完全成了她維護(hù)統(tǒng)治地位的工具。

      其三,韋皇后。中宗復(fù)辟以后寵信韋皇后和上官婉兒,武三思又深受韋皇后的寵信,太子李重俊因非韋氏所生于是成了安樂公主(韋皇后女兒)和其駙馬武崇訓(xùn)(武三思兒子)欺凌的對象,甚至有人“勸公主請廢重俊為王,自立為皇太女”。在韋皇后母女的威逼下,李重俊舉兵造反,最后兵敗外逃,“為左右所殺”。 B24 景龍四年(710),韋皇后毒殺中宗,矯詔立李重茂為太子,“列府兵五萬分二營屯京師,然后發(fā)喪。太子即位,是為殤帝?;侍笈R朝,溫總內(nèi)外兵,檢護(hù)宮省” B25 。韋后母女二人不僅干預(yù)太子的廢立,而且毒殺皇帝,又讓其父韋溫掌管內(nèi)外兵馬,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lián)合發(fā)動政變,韋皇后母女及外戚被誅殺,政局才逐漸穩(wěn)定下來。中唐以后,雖然某些皇后試圖左右太子的冊立,但權(quán)力把持在宦官手中而影響不大。

      四、宦官對太子廢立的干預(yù)

      唐初的統(tǒng)治者對宦官集團(tuán)的危害有著清醒認(rèn)識,唐太宗定制:“內(nèi)侍省不置三品官,內(nèi)侍是長官,階四品。” B26 同時也限定了宦官的人數(shù):“以三十人為員,衣黃衣,不得養(yǎng)子。” B27 唐前期對宦官的控制相對嚴(yán)格,其勢力未能形成氣候,所以至高宗永淳(682)末,“向七十年,權(quán)未假于內(nèi)官,但在閣門守御,黃衣廩食而已” B28 。

      神龍年間,中宗開始用宦官到軍隊做“監(jiān)軍”, B29 開宦官不得參與軍政之禁令。玄宗為臨淄王時開始與宦官合作,宦官逐漸受到重用。如玄宗依靠宦官楊思勗等人鏟除了韋皇后及其黨羽后,又在高力士的協(xié)助下誅殺太平公主等人,開始重用宦官,高力士參與權(quán)力“所借助的方式是通過奏議、宣旨、廷議政事等途徑,即皇帝近臣的特殊權(quán)力,這種權(quán)力即使是中樞決策圈中南衙的宰相也無法企及” B30 。

      玄宗不僅重用和寵信宦官,在冊立太子方面也征求宦官的意見,為肅宗以后的宦官干政和廢立太子開啟了方便之門。開元二十六年(738),太子李瑛被廢以后,玄宗打算冊立年長的忠王李玙為太子,而李林甫等人欲立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為太子,在唐玄宗猶豫不決之際,“高力士曰:‘嗣君未定耶?推長而立,孰敢爭?帝曰:‘爾言是也。儲位遂定” B31 。玄宗冊立李玙為太子之時,高力士也只是以立嫡以長的制度進(jìn)言,“主要通過善揣君意、審時進(jìn)奏等方式,對君主決策施加影響,而非直接發(fā)號施令” B32 。而到了肅宗晚年,宦官已經(jīng)卷入太子廢立之中?;屎髲埵吓c宦官李輔國矛盾重重,與太子李豫密謀:“賊臣輔國,久典禁軍,四方詔令,皆出其口。頃矯制命,逼徙圣皇。今圣體彌留,心懷怏怏,常忌吾與汝。又聞射生內(nèi)侍程元振結(jié)托黃門,將圖不軌,若不誅之,禍在頃刻?!被屎髲埵项A(yù)借太子李豫之手誅殺李輔國,實際上是為排除異己而獨(dú)掌朝政,李豫明白皇后掌權(quán)以后肯定對他不利,因而推脫說:“此二人是陛下勛舊內(nèi)臣,今圣躬不康,重以此事驚撓圣慮,情所難任。若決行此命,當(dāng)出外徐圖之?!?B33 張皇后便開始伺機(jī)立自己的兒子李係為太子,“寶應(yīng)元年(762)四月,肅宗大漸,后與內(nèi)官朱輝光、馬英俊、啖廷瑤、陳仙甫等謀立越王係,矯詔召太子入侍疾。中官程元振、李輔國知其謀,及太子入,二人以難告,請?zhí)釉陲w龍廄。元振率禁軍收越王,捕朱輝光等”。張皇后的計劃被李輔國等獲悉,宮廷政變失敗?!岸矶C宗崩,太子監(jiān)國,遂移后于別殿?!?B34 在這次政變中,宦官集團(tuán)分屬兩個陣營,有一部分支持張皇后,而李輔國保護(hù)太子李豫的真實目的可能是擔(dān)心越王李係繼位后于己不利,考慮的是個人政治利益。

      到了德宗時期,“置左右神策、威遠(yuǎn)等禁兵,命中官掌之。每軍置中尉一人,宦者為之。自李輔國、魚朝恩之后,京師兵柄,歸于內(nèi)官,號左右軍中尉。將兵于外者,謂之觀軍容使。而天下軍鎮(zhèn)節(jié)度使,皆內(nèi)官一人監(jiān)之” B35 ?;鹿僬莆哲姍?quán)以后,開始專橫跋扈,“貞元以后,中尉之權(quán)傾于天下,人主廢立,皆出其可否” B36 。貞元以后,太子的廢立大都操縱在宦官手中,“自唐建立到穆宗以前的202年中,儲位只有不到21年的空缺;而自穆宗以后到唐亡的87年中,竟有76年儲位空缺,更可見宦官控制下的晚唐政局極不正常的狀況” B37 。其中最為典型例子的當(dāng)屬仇士良等人在文宗暴疾之時廢黜太子李成美擁立穆宗的第五子李炎:

      初,文宗追悔莊恪太子殂不由道,乃以敬宗子陳王成美為皇太子,開成四年冬十月宣制,未遑冊禮。五年正月二日,文宗暴疾,宰相李鈺、知樞密劉弘逸奉秘旨,以皇太子監(jiān)國。兩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矯詔迎潁王于十六宅,曰:“朕自嬰疾疹,有加無瘳,懼不能躬總?cè)f機(jī),日厘庶政?;谥冇?xùn),謀及大臣,用建親賢,以貳神器。親弟潁王瀍昔在藩邸,與朕常同師訓(xùn),動成儀矩,性稟寬仁。俾奉昌圖,必諧人欲。可立為皇太弟,應(yīng)軍國政事,便令權(quán)勾當(dāng)。百辟卿士,中外庶臣,宜竭乃心,輔成予志。陳王成美先立為皇太子,以其年尚沖幼,未漸師資,比日重難,不遑冊命,回踐朱邸,式協(xié)至公,可復(fù)封陳王。”是夜,士良統(tǒng)兵士于十六宅迎太弟赴少陽院,百官謁見于東宮思賢殿,三日,仇士良收捕仙韶院副使尉遲璋殺之,屠其家。四日,文宗崩,宣遺詔:皇太弟宜于柩前即皇帝位,宰相楊嗣復(fù)攝冢宰。十四日,受冊于正殿,時年二十七。陳王成美、安王溶殂于邸第。 B38

      仇士良服侍過順宗至武宗等六位皇帝,是唐代最為專權(quán)跋扈的宦官之一,“殺二王、一妃、四宰相,貪酷二十余年” B39 。在他專權(quán)的二十余年中,對皇位繼承橫加干預(yù),冊立李炎是唐代后期宦官操控太子廢立的典型例子。

      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弊端就是宦官專權(quán),代宗、憲宗、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等九位皇帝的儲君均是宦官擁立的,其他幾位皇帝的廢立也都有宦官參與。以宣宗李忱被立為皇太叔為例,他本是武宗的皇叔,正常情況下沒有被立為儲君的可能,“乃是他與馬元贄、孟秀榮等仇氏殘存勢力及其他宦官世家陰謀勾結(jié)的結(jié)果” B40 ?;鹿倌軌驈U立儲君,通常也是皇室子弟與宦官相互勾結(jié)的結(jié)果。

      因為宦官與皇帝、皇室成員的特殊關(guān)系,在太子廢立上和皇位繼承上大臣也多附和。宣宗駕崩以后,“內(nèi)官定策立懿宗,入中書商議,命宰臣署狀。宰相將有不同,夏侯孜曰:‘三十年前,外大臣得與禁中事;三十年以來,外大臣固不得知。但是李氏子孫,內(nèi)大臣立定,外大臣即北面事之,安有是非之說?遂率同列署狀” B41 。這條記載說明,唐后期的太子冊立掌握在宦官手中,宦官通過擁立新君取得了內(nèi)大臣的政治地位,并得到了外大臣的認(rèn)可,出現(xiàn)了內(nèi)、外大臣共掌朝政的局面?!盎鹿偈腔实鄯鲋财饋碛靡灾坪獬枷碌囊还烧蝿萘ΓS護(hù)著君權(quán),又對君主造成威脅,因此君主與宦官之間的矛盾不斷?!?B42 唐代中后期的皇帝對宦官信任和依賴在一定程度上維護(hù)了其統(tǒng)治,促進(jìn)了宦官政治地位的上升,也使宦官認(rèn)識到了掌控皇位的重要性。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權(quán)勢與朝臣分庭抗禮,宦官對唐后期太子的廢立干預(yù)和操縱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后宮、朝臣。

      五、小結(jié)

      專制皇權(quán)時代,太子是下任皇帝的人選,盡管存在立嫡以長的制度約束,但在實際中卻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在位皇帝雖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在太子的人選問題上有著重要發(fā)言權(quán),但并不是唯一的決定權(quán)。因為太子繼位為皇帝以后,通常會封賞擁立他的那些人,所以冊立誰為太子也就成了后妃、王子、朝臣、宦官進(jìn)行政治博弈的籌碼,這些人與皇帝和皇室成員關(guān)系密切,會千方百計地卷入太子廢立之中。隋唐時期廢立太子的情況說明,儲位是下任皇位的跳板,皇室子弟為了能夠君臨天下而趨之若鶩,為此不惜同室操戈、兄弟相殘;與之相關(guān)的后妃、朝臣、宦官更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在背后激烈博弈和推波助瀾,加劇著皇室內(nèi)部血腥斗爭,這也是專制皇權(quán)下難以避免的政治問題。

      注釋

      ①賈誼著,閻振益校注:《新書校注》卷五《保傅》,中華書局,2000年,第185頁。

      ②⑦B37胡戟:《命運(yùn)多舛的唐代儲君——嫡長子繼承法的反思》,《文史知識》1996年第1期。

      ③樊廣平:《遂廢太子楊勇述評》,《文科教學(xué)》1996年第1期。

      ④王國維:《古史新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5—36頁。

      ⑤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一《隱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第16頁。

      ⑥劉昫:《舊唐書》卷二〇下《哀帝本紀(jì)》,中華書局,1975年,第790頁。

      ⑧歐陽修:《新唐書》卷八〇《郁林王恪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3566頁。

      ⑨聶世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太子為何都未能即位——兼談后備干部謹(jǐn)防失寵失時失德失勢》,《領(lǐng)導(dǎo)科學(xué)》2011年第10期下。

      ⑩劉昫:《舊唐書》卷六五《長孫無忌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2452頁。

      B11劉昫:《舊唐書》卷一五九《崔群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4188頁。

      B12魏徵:《隋書》卷五四《文四子傳·房陵王勇》,中華書局,1973年,第1229頁。

      B13樊廣平:《遂廢太子楊勇述評》,《文科教學(xué)》1996年第1期。

      B14魏徵:《隋書》卷五四《文四子傳·房陵王楊勇》,中華書局,1973年,第1231頁。

      B15魏徵:《隋書》卷三六《后妃傳·文獻(xiàn)獨(dú)孤皇后》,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109頁。

      B16B17B18劉昫:《舊唐書》卷八六《燕王李忠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2824、2824、2824頁。

      B19歐陽修:《新唐書》卷八六《燕王李忠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3586頁。

      B20歐陽修:《新唐書》卷八六《孝敬皇帝李弘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3589頁。

      B21B23劉昫:《舊唐書》卷八六《章懷太子李賢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2831、2831—2832頁。

      B22洪海安:《唐章懷太子研究》,碩士學(xué)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xué)2006年,第30頁。

      B24劉昫:《舊唐書》卷八六《節(jié)愍太子李重俊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2838頁。

      B25歐陽修:《新唐書》卷七六《后妃傳上·中宗庶人韋氏》,中華書局,1975年,第3487頁。

      B26B28劉昫:《舊唐書》卷一八四《宦者傳·序》,中華書局,1975年,第4754、4754頁。

      B27歐陽修:《新唐書》卷二〇八《宦者傳下·韓全誨、張彥弘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5901頁。

      B29王溥:《唐會要》卷六五《內(nèi)侍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36頁。

      B30李朋飛:《論唐代宦官使職制度與唐后期宦官專權(quán)關(guān)系》,《黑龍江史志》2013年第9期。

      B31歐陽修:《新唐書》卷二〇七《宦者傳下·高力士傳》,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860頁。

      B32王守棟:《唐中后期宦官權(quán)勢演進(jìn)考悉》,《長春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第4期。

      B33劉昫:《舊唐書》卷一一六《越王李係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3383頁。

      B34劉昫:《舊唐書》卷五二《肅宗張皇后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2186頁。

      B35B36劉昫:《舊唐書》卷四四《職官志三》,中華書局,1975年,第1870、1904—1905頁。

      B38劉昫:《舊唐書》卷一八上《武宗本紀(jì)》,中華書局,1975年,第583—584頁。

      B39歐陽修:《新唐書》卷二〇八《宦者傳下·仇士良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5875頁。

      B40凍國棟、黃樓:《唐宦官集團(tuán)與大中政局》,《武漢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科學(xué)版》2005年第4期。

      B41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卷七,中華書局,1987年,第659頁。

      B42楊西云:《唐文宗除宦與宦官專權(quán)政局》,《歷史教學(xué)(高教版)》2007年第7期。

      責(zé)任編輯:王 軻

      宁蒗| 洛川县| 久治县| 甘谷县| 旬邑县| 利津县| 望都县| 大洼县| 盘锦市| 汉阴县| 新疆| 泰安市| 勃利县| 海兴县| 灌阳县| 多伦县| 威宁| 逊克县| 江津市| 神池县| 汕尾市| 清河县| 类乌齐县| 紫金县| 平乡县| 河北区| 常宁市| 兴义市| 怀安县| 鹤山市| 昌乐县| 东台市| 宣城市| 中方县| 泽普县| 繁昌县| 溧水县| 正定县| 玉门市| 桂阳县|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