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菊香
【摘 要】課堂追問是教師的一項基本技能。有效的課堂追問,能幫助教師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教學變得高效。為此,教師在展開追問時需聯(lián)系生活實際,拓寬學生視角,緊扣文本,做好引導,將知識學習、情感體驗、價值觀輸入與語文的人文性、工具性融為一體,把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引向深層次。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以生為本,充分預設(shè),處處留心、高效捕捉課堂生成,才能讓追問真正實現(xiàn)其價值。
【關(guān)鍵詞】課堂追問 課堂生成 思維 情感體驗
追問,即追根究底地問,多次地問。課堂追問,就是當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做出反應(yīng)之后,教師順勢引領(lǐng)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探尋。一次次的追問,能讓學生真正進入思考的狀態(tài),展示真正的思維過程、思維方法,使得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由淺表向縱深處步步邁進。
語文課堂的追問是否有效,反映出教師能否充分解讀文本,對課堂提問及其生成進行充分預設(shè);反映出教師能否得心應(yīng)手地關(guān)照每一名學生,駕馭課堂上的各種動態(tài)生成;反映出教師能否有敏銳的課堂生成捕捉能力、極強的教學組織能力。語文課堂的追問是否有效,還直接決定了學生能否追隨教師的步伐漸入佳境,在課堂上真正有所收獲;決定了課堂能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變得高效。
一維:疑——柳暗花明又一村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牛郎織女》是一篇民間故事。在課堂教學之前,學生早已熟悉了故事情節(jié),因此在教學中,筆者把教學重點確定為分析人物形象,進而感知民間故事中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誰能試試看,用一個字來概括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牛郎勤,織女巧,老牛忠,王母惡?!碑斍吧鐣幕閼儆^也是多元化的,有的甚至唯金錢論,基于這一點認識,我將文本向縱深處推進:“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她美麗萬分又心靈手巧,可以說是‘白富美,她為什么甘愿放棄神仙生活,下嫁給牛郎這個窮小子呢?請你到文中好好找一找答案?!庇谑?,一石激起千層浪。
生:牛郎每天能放好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個好員工。
生:雖然哥哥嫂嫂對他不好,但是他從來沒有怨言,說明牛郎心眼兒好!
生:牛郎住在牛棚里,說明他能吃苦。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對老牛如待親人,說明牛郎善良。
生:牛郎把老牛照顧得很周到。這說明牛郎還是個細心的人,用現(xiàn)在的流行語就叫“暖男”。
(教室里爆發(fā)出一陣笑聲)
師:同學們看到的都是正確的,能不能再思考得深入一些?再讀讀文中的文字,注意不要放過任何一個小細節(jié),比如說一個詞語。
(課堂陷入了沉默)
生:在老牛向牛郎提示織女要出現(xiàn)的時候,牛郎毫不猶豫地就行動了。我覺得牛郎的膽子很大。
師:你能把膽子很大換成另外一個詞語嗎?
生:勇敢!
師:對的,孩子們,當幸福來臨的時候,一定要勇敢,要緊緊把握住命運帶給你的快樂。還有誰來發(fā)言?請繼續(xù)圍繞樹林中相遇這個環(huán)節(jié)來說一說。
生:牛郎在見到織女的第一面時,就告訴織女他的遭遇,我覺得牛郎很誠實。
師:沒錯。愛情是建立在雙方了解的基礎(chǔ)上的,如果只有欺騙,那必定是不長久的。牛郎坦率地告訴織女他的遭遇,不僅是誠實那么簡單,其實也是種勇敢。他勇敢地做好了被織女拒絕的準備,也勇敢地準備好開始一段新的生活。
生:老師我還有看法。牛郎和織女一起生活后,也沒有到處向人炫耀自己娶到了仙女,而是男耕女織,經(jīng)營自己的家庭,我覺得牛郎為人踏實,不浮躁。
師:說得多好!孩子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我想我們不僅深入地了解了牛郎這一人物形象,更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新的目標。希望大家都能成為勤勞的人、誠信的人、勇敢的人、踏實的人。
童年,不僅僅是快樂無憂的,更是為一生的成長奠定基礎(chǔ)。語文課堂上一個不經(jīng)意的追問可能意義深遠,成就一段美妙的童年時光。
二維:廣——不畏浮云遮望眼
好的教學,對于研究點的選擇尤為重要。這不僅有賴于教師優(yōu)秀的教學技能、深厚的素養(yǎng),更要求教師有敏銳的語感甚至是生活的積累。
由于年齡與閱歷的原因,學生的認知是有局限的。低年級閱讀文本中出現(xiàn)的人物形象比較單一的特點,造成學生到了高年級理解人物形象時也是片面的。在《孫悟空三借芭蕉扇》中,毫無疑問,孫悟空是正面人物,牛魔王夫婦是反面人物。我們成年人都知道,人物的形象是多元的、復雜的,千萬不可給人物貼上標簽。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生疑:為什么鐵扇公主不愿意把芭蕉扇借給孫悟空呢?聯(lián)系前面與牛魔王有關(guān)的故事想一想。這回學生明白了:牛魔王夫婦與孫悟空結(jié)怨,是因為他們的兒子紅孩兒因?qū)O悟空而被觀音降服,做了善財童子,從此母子天各一方。在他們心中,一家人幸福地在一起才是根本?;谶@樣的理解,我們雖然對牛魔王和鐵扇公主的狡猾、兇惡、自私提出了譴責,但可以理解他們的心情。僅僅如此,還不算讀完了文本。在此基礎(chǔ)上,再引導學生展開對家庭教育及做人的思考:如果牛魔王夫婦真的愛紅孩兒,就不應(yīng)該縱容紅孩兒占山為王,吃唐僧肉;在紅孩兒被觀音降服之后,也不應(yīng)心存怨恨,而應(yīng)該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過失;明明知道火焰山的老百姓被酷暑折磨,就應(yīng)該早點扇滅大火,才是大善。
這樣的研究告訴學生,應(yīng)該多元化地看待人物,在前后文本的比較中理解人物,更應(yīng)該在讀書的過程中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從人物的所作所為中感受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為自己的人生處世找到原則,以正“三觀”。這也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三維:悟——等閑拈出便超然
筆者試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水》這篇課文為例來談一點粗淺的認識?!端酚洈⒘舜遄訛槿彼?,但整篇文章的重點卻是講雨中洗澡之樂和四兄弟用一勺水洗澡之樂?!督處熃虒W用書》上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節(jié)約用水教育”。我在細讀文本和課后練習“缺水給村里人帶來了‘苦,可作者卻具體生動地描述了水給村里人帶來的‘樂,為什么”之后,覺得把本課的情感目標僅僅定位為節(jié)水教育是不夠的。這份“樂”,不僅是有水洗澡之樂,更是村里人面對艱苦的環(huán)境時一種樂觀的心態(tài)。怎么開展教學呢?
第一課時,指導學生通讀全文后找出描寫缺水之苦的句子,反復品讀。第二課時,以“作者接下來都是寫缺水之苦嗎”引發(fā)學生思考。通過品讀,感受雨中洗澡給全村男女老少帶來的樂,想象雨中洗澡的場景,再品味四兄弟用一勺水洗澡時的樂,尤其重點讀一讀作者透過細節(jié)描寫所反映出的洗澡的感受,整節(jié)課學生都沉浸在快樂之中。此時,我話鋒一轉(zhuǎn):“對于生活在水資源豐富地區(qū)的我們來說,洗澡是如此快樂,那么常年缺水地方的人如果能這樣痛快地洗一次澡,你覺得僅僅能用快樂來形容嗎?”“這么缺水,人們?yōu)槭裁匆廊贿@么快樂?”“文中有一個描寫母親神態(tài)的詞語出現(xiàn)了兩次,你能找到嗎?”“你覺得母親的笑里包含了什么?”“僅僅是母親在笑嗎?村里人呢?”借著這樣的追問,學生明白:這不僅僅是一種反襯的寫法——以樂襯苦,更是作者對生活在重重磨難之中的人們的樂觀精神的贊美。第三課時,我們補充閱讀作者馬朝虎的另外一篇文章《蠟梅香》,該文記敘了“我”和哥哥用從文化館前的垃圾箱里翻揀出的幾支干硬的油彩在墻上畫梅枝,又以撿來的舊牙膏畫花瓣的故事。讀完之后,學生對于“以苦為樂、苦中作樂”的反襯寫法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并體會到充滿希望和感動的樂觀精神。
一位語文教師,不僅僅是“授業(yè)解惑”,更應(yīng)該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正因為這樣,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不應(yīng)該僅僅滿足于對文本的基礎(chǔ)解讀,而應(yīng)該放眼世界,閱讀三倍十倍甚至更多倍的與教學文本相關(guān)的資料,對文本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力求正本清源。只有如此,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才會層層深入,才會“在一個地方掘一口井”,刨根問底,求得真義。
四維:導——為有源頭活水來
最能體現(xiàn)語文課特征的應(yīng)該是語文課的工具性。事實證明,只有真正將工具性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文性,也才能真正體現(xiàn)“語文課是語文課”。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早》一文記敘了作者冬日造訪三味書屋,感悟到要做“東風第一枝”,要“時時早,事事早”。在教學中,學生對于作者為何寫蠟梅一知半解,只能體會到蠟梅花開得早,魯迅在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啟示人們要“時時早,事事早”,對于寫法和文章結(jié)構(gòu),顯然是缺乏深入了解的。教學中,筆者是這樣引導的:“請同學們找一找,文中幾處地方出現(xiàn)了蠟梅?”通過全文通讀,學生很快明白了作者剛到三味書屋就聞到了蠟梅香,在后園見到了蠟梅,想起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一候是梅花”,因此想到了“早”。由“花開早”想到了魯迅書桌上的“早”字,想到了魯迅奮斗了一生,再提出作者的觀點“時時早,事事早”。由此可見,蠟梅是作者埋藏的一條暗線,與作者的瀏覽路徑這條明線交相輝映,使得文章渾然一體?!罢埻瑢W們再讀課文,聯(lián)系以前我們積累的知識,想想三味書屋中的植物不止梅花一種,為什么作者獨獨寫了梅花呢?”在平時積累的古詩、成語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中,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梅花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的象征意義。結(jié)合課前收集到的魯迅的相關(guān)資料以及課后的名家卡片,特別是理解了魯迅名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所包含的意義之后,學生很快便領(lǐng)悟到這里的梅花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梅花,更是魯迅先生崇高品格的象征,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借物喻人這一寫法。
有效的語文課堂追問,總能將知識學習、情感體驗、價值觀輸入與語文的人文性、工具性融為一體,將學生的即時收獲引向縱深處,并使得課堂目標得到落實。課堂追問,是教師的一項基本技能,只有在教學進程中,以生為本,充分預設(shè),處處留心、時時反思、高效捕捉課堂生成,才能真正實現(xiàn)它的價值。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三余小學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