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然 宋貴平
[摘 要]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臨床疾病治療中的一項危重疾病,其在發(fā)病過程中,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嚴重的損害。闡述了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定義,說明了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同時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研究進展進行了相應的探究,發(fā)現(xiàn)其主要研究方向分為輸液治療與肺部通氣治療,進而提出了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未來展望,旨在提高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療效果與康復幾率。
[關 鍵 詞]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研究進展;發(fā)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 R459.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2-0288-01
一、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指由各種外因致病因素與內因致病因素組成形成的非心源性呼吸衰竭或呼吸功能不全。其具有起病急、進行性的發(fā)病特點。在發(fā)病過程中,由于其致病原因的不同,導致其具體發(fā)病機制與發(fā)病表現(xiàn)不盡相同。其一,由炎癥反應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炎癥反應是引起呼吸窘迫綜合征的主要發(fā)病機制。身體在受到損傷后會出現(xiàn)相應的應激反應,而當這種損傷出現(xiàn)在肺部或是展現(xiàn)出全身性的炎癥反應時,便有極大的可能形成呼吸窘迫綜合征,其具體發(fā)病因素是由膿毒癥、休克、重癥胰腺炎等疾病引起的。其中參與炎癥反應的細胞多為白細胞、巨噬細胞等細胞。這些細胞的改變,極大地提高了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fā)病幾率。而炎癥反應是引起呼吸窘迫綜合征發(fā)病的間接因素。其二,肺部損傷、肺栓塞、肺部吸入有毒性氣體等,對肺部可以直接形成一定損害的因素,都可以引起呼吸窘迫綜合征。其主要發(fā)病機制為細胞死亡和凝血、纖溶系統(tǒng)失衡。上述原因對肺部造成了損傷,致使肺部細胞與系統(tǒng)發(fā)生了相應的轉變與損害,而機體無法及時作出相應的反應,讓呼吸窘迫征的表現(xiàn)愈發(fā)嚴重。這也使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形成了一定的特點。通過對這些發(fā)病機制的總結形成了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斷特點。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斷特征包括起病急、沒有臨床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現(xiàn),也沒有左心房壓力增高的表現(xiàn),但其肺部毛細血管血壓小于等于18毫米汞柱。同時其X線胸片顯示雙肺均有斑片狀陰影。在臨床護理過程中,應注意對患者通氣情況的觀察,掌握患者血液檢測結果的變化,掌握其發(fā)病特點,從而更好地開展護理工作。
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研究進展
(一)輸液護理
隨著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在臨床治療中的多發(fā),關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研究也在逐漸增多。這些研究不僅探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對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也進行了相應的探索,以提高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效率為主要研究目標。當前關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研究進程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為輸液護理。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護理過程中,若患者的肺部通透性有所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為其采取輸液保守治療。以降低肺血管的靜脈壓,從而減輕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肺水腫表現(xiàn)。這一護理方法,通過臨床試驗證明,其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療確實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通過臨床護理觀察,發(fā)現(xiàn)采用輸液治療的患者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的癥狀緩解時間要比采用機械通氣患者的癥狀緩解時間快速,大約為三個小時。但這一差異對肺動脈插管的患者沒有影響。輸液護理所采取的治療原理是力學原理。通過對患者肺血管通透性情況的掌握,可以在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強的情況下,利用輸液治療降低血管內壓,減少血管液體向外部滲透,進而緩解患者的肺水腫情況。與此同時,在輸液護理過程中,還能夠通過應用相應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療藥物,緩解肺部水腫情況。而且在護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凝血機制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存在著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利用凝血因子,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采取輸液治療。
(二)肺部通氣護理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具有發(fā)病急的特點,這也意味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在發(fā)病過程中,如若不能及時得到救治或護理方式的不恰當,患者死亡幾率也將增高。面對這種情況,也開展了相應的研究,從而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死亡幾率。臨床試驗分析表明,應用機械通氣中的小潮氣量方法,可以極大地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死亡幾率。在護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當小潮氣量從12 ml/kg減少到6 ml/kg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肺水腫吸收率提高了兩倍。并且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小潮氣量通氣可以在肺部形成保護性通氣現(xiàn)象,促使肺部降低了相應的炎癥反應,同時對其他器官形成一定的保護作用。而如果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采用大潮氣通氣量,則會造成腎小管細胞死亡。小潮氣量則能夠很好地避免這種情況,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愈幾率。
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未來展望
通過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研究進展的探索,再結合臨床實際護理情況,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研究作出了展望。在護理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間充質干細胞護理療法已逐漸成為其主要的護理方法。間充質干細胞能夠分泌出多種分子,其中包括抗炎分子、生長因子等。這些分子的形成,可以在極大程度上緩解由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造成的肺部損傷與身體損傷,并且能夠對肺部細胞起到相應的修復作用,從而緩解了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癥狀。
總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臨床治療中最為嚴重的一種呼吸性疾病之一。其具有起病急、發(fā)作快的臨床表現(xiàn)特點。通過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定義與發(fā)病機制的掌握,了解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研究進程,從而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工作提出了相應的未來研究方向,推動了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護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旭,陳巖,白雪松,等.中藥治療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7,19(1):166-170.
[2]李百玲,柴家科,段紅杰,等.肺泡Ⅱ型上皮細胞在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研究進展[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4,9(3):32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