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誠
朋友書枝寓京多年,春日來到江南,吃到一盤紫云英。
紫云英,是煙雨江南中,田野間尋常的一景。甚至都不能叫做景——遠了看是淋漓盡致的一幅油畫,近了看是綴滿細密水珠的一張綠毯——在鄉(xiāng)下人看來,紫云英不過是尋常的生活罷了。就好像,那春天汪洋成海的油菜花,那秋天金色滾滾的稻浪,也并不是風景一樣。那是什么。是糧食,是日子。如果我們把那油菜花、紫云英也當了風景來看,那么我們豈不是變得跟城里人一樣了嗎——這是書枝說的。書枝是南方人,在北方生活經(jīng)年,距離故鄉(xiāng)千山萬水。一箸紫云英的綠,這味覺上的春天,居然一下就把她思鄉(xiāng)的心勾引起來了。
北京的早春三月,哪里能見到這樣鮮綠的景致——柳條都是灰蒙蒙的一點綠;白玉蘭雖也開花,顏色也白,一瓣一瓣卻都是了無生氣,干巴巴的樣子。綻放在枝頭也好,落到地上也罷,都是形容憔悴,看了叫人莫名灰心。
思鄉(xiāng),是因為故鄉(xiāng)還有我們的親人。親人的身影與山野,與草木密不可分,于是我們便想念那山野,那草木。親人常在那彎彎曲曲的小徑上行走,一拐彎,是一墻紫色的牽牛,一轉(zhuǎn)身,是一籬白色的木槿,那些花兒開得稠密,而他的背影居然那么飄搖。飄搖又單薄——叫人不忍細想。
要回去嗎,在這個春天,去田野里走一走,采一把紫云英。
外公到我家來,腰上纏著白手巾,白手巾里斜插一枝竹煙筒。外公走了十里路,到了家,抽一鍋旱煙,然后坐到灶下去斫豬草。
外公閑不住,總是幫著干這干那。斫豬草,多是紅花草。春天的時候,家里灶下堆的都是新割的紅花草,漚進大缸里,作為豬的青飼料。那時農(nóng)村家里拉扯生活不易,種田只是糊口,要拿一點現(xiàn)錢,只有養(yǎng)豬。多的時候,母親一年要養(yǎng)十幾頭豬出欄吧,我記不清了??晌抑挥浀茫泶旱臅r候,家里灶下靠墻堆了比人還高的紅花草。
外公就坐在光線昏暗的灶下,耐心地把紅花草一點一點斫成碎末。
紅花草,除了作為綠肥漚田,就是給豬吃。番薯也是給豬吃的,玉米也是給豬吃的,田里種的大片的青菜,也是給豬吃——至少也是人與豬共吃。我們這樣說,并不是低看了現(xiàn)在吃這些的人,只是想告訴大家,在我們鄉(xiāng)下,人與豬,與狗,與鴨子與鵝,不過是平等而友好的關系,享受一樣的待遇,我有什么吃的,你便有什么吃的,并沒有分出什么高下來。
那時候的人,都是這樣的吧——不會把差的東西拿去給人家。家里收了辣椒,吃不完,就把最大最紅的挑出來,拿到街市上去賣。賣不掉,再拿回來自己吃。很多農(nóng)村的人去賣辣椒,是把最好的挑出來的;卻不接受買它的人,在他們面前挑三揀四,說辣椒的壞話。外公就曾經(jīng)挑著一擔辣椒去街上賣,人家就在籮筐里翻揀,這個不好,那個也不好,外公就不賣了,又挑著那擔辣椒,走了七八里路回來。
現(xiàn)在,外公,他就這樣地坐在我們家的灶下,斫豬草。紅花草散發(fā)著清甜的汁液的氣息。那些在田野里漫無邊際生長的紅花草,度過了一整個冬天又迎來了春天的紅花草,結束了它們在田野間的使命?,F(xiàn)在有更重要的任務要交給它們——一部分被收刈回來,成為上好的青飼料,負責把豬欄里的豬們喂得油光發(fā)亮,然后轉(zhuǎn)化成交學費和買化肥農(nóng)藥的錢;另一部分繼續(xù)留在田間,待一場春雨過后,開出綿延壯闊的花朵,又一場春雨過后,被鐵犁連泥土一起深耕過來,覆入泥水之間,漚為優(yōu)秀的綠肥,滋養(yǎng)這一整年水稻的生長。
這就是紅花草,我甚至都不知道它還有一個名字紫云英。我只知道我有一個女同學叫陳紫英。
《史記》里說,大宛國的馬嗜吃苜蓿,漢使得之,種于離宮。我一直以為苜蓿就是紫云英。
其實不是。這兩樣東西都是豆科,卻不同屬,只能算是遠親。
豬愛吃紅花草,牛卻不行。牛吃多了容易脹肚——我親眼見到村里有一頭牛,吃了太多的紅花草而死亡。那時耕牛的死亡,似乎還是一項罪名,譬如“破壞生產(chǎn)”之類的,因而處理那頭意外死亡的牛就不得不成為一樁秘密的事情。
這個春天的許多個夜晚,我讀一位嘉湖農(nóng)民沈先生寫的《沈氏農(nóng)書》及他后面張先生補寫的《補農(nóng)書》,不由感嘆從前人們對于種田過日子這件事的認真態(tài)度。太陽底下無新事。我們現(xiàn)在的人粗陋慣了,簡直無法理解,其實大到種田養(yǎng)蠶,小到家常日用飲食,無一不是有據(jù)可循,我們的前輩早已給出了極其周到的指導意見;且字句之間,無處不是殷殷切切——
“種田養(yǎng)豬第一要緊,不可以餅價盈遂不問也……養(yǎng)母豬一口,一二月吃餅九十片,三四月吃餅一百二十片,五六月吃餅一百八十片,總計一歲八百片,重一千二百斤,常價十二兩。小豬放食,每個餅銀一錢,約本每窠四兩。若得小豬十四個,將八個賣抵前本,贏落六個自養(yǎng)。每年得壅八十擔。”
壅,就是肥料。這也算得清清楚楚。沈先生說,“種田地,肥壅最為要緊。人糞力旺,牛糞力長,不可偏廢……”
至于養(yǎng)雞養(yǎng)鴨,也是諄諄教導:“雞鴨極利微,但雞以供祭祀、待賓客,鴨以取蛋,田家不可無。今計每鴨一只,一年吃大麥七斗,該價二錢五分;約生蛋一百八十個,該價七錢。果能每日飼料二盒,決然半年生蛋無疑……”
我讀這樣的文字,居然感動不已。
《沈氏農(nóng)書》還說到紅花草?!盎ú莓€不過三升,自己收子,價不甚值。一畝草可壅三畝田。今時肥壅艱難,此項最屬便利。”
現(xiàn)在大家都常提一個詞,匠心。其實在我看來,每一個行業(yè)都有匠心。從前的農(nóng)人,認真種田,珍惜每一小方土地。他們精耕細作,一年四季周密安排,在同一塊土地上輪作各種作物,讓土地得以休養(yǎng)生息,豈非匠心具足。我現(xiàn)在到村莊里去,已經(jīng)看不見有人種紅花草了。曾經(jīng)汪洋的紅花草,在田野上已然消失,只有零星幾株紅花草,不知道是何年何月落下的種子,自生自滅,代代相傳,孤獨地像野草一樣長著。
諺云,“草子種三年,壞田變好田?!?/p>
諺云,“草子好,半年稻。”
諺云,“花草窖河泥,稻谷脹破皮?!?/p>
草子與花草,說的都是紅花草。從前我跟在父母身后,在田間收割晚稻,那時候紅花草已經(jīng)在套種的晚稻株間長成了小苗。我們往返勞作,奔走踩踏,打稻機在紅花草的苗上轟然作響,但紅花草都不以為意。它們依然會頑強生長,直到次年清明,長到兩尺來高,開滿紫色的花,一直延伸到我們視線望不到的地方。
我和書枝坐在桐廬的一間小飯館里,吃那碧綠一碟清炒紫云英。
我們當然還隱約地記得,知堂寫故鄉(xiāng)的野菜,也是說到紫云英,“是一種很被賤視的植物,但采取嫩莖瀹食,味頗鮮美,似豌豆苗……”知堂的隨筆,真是好,有著悠遠的味道,他筆下清明上墳的船頭篷窗下,總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鵑的花束來,這樣的畫面感,讀過一次,就再也難忘了。
紫云英可以食用,但我們家從來沒有采食過。鮑山在《野菜博錄》里,說紫云英“采嫩苗葉煠熟,油鹽調(diào)食?!滨U山編書,意在救荒,但從我的體驗來說,紫云英與馬蘭頭,都是春天里不可多得的綠葉菜——馬蘭頭特有其澀味,有的小孩大約不喜,紫云英卻清爽微甜,口感頗佳。
我在寫著這篇短文時,網(wǎng)上正好有幾位朋友在聊紫云英,說他們故鄉(xiāng)常用紫云英來炒年糕,是這一時節(jié)的美味。我沒有吃過,卻可以想象,年糕的白,紫云英的綠,綠與白的搭配,是十分的明媚。不過,我卻想起來,前不久,是在富陽的一處村莊里,吃魚——那魚是剛從江中捕上的,一盆雜魚,中午就煮來吃了。我們吃飯的地方,推窗可以望見遼闊的江面,春雨蒙蒙,青山縹緲,魚也就特別好吃。那一盆魚的佐料,就有一把碧綠的青菜,莖葉細嫩,我以為是豌豆苗什么的,后來才知道,居然也就是紫云英。
據(jù)說紫云英燒河豚也是好的。
清明幾天,我在老家的田埂上走,正是春耕時候,油菜花正開,田野里卻一片沉寂。我在路上遇到幾株零星的紫云英,沒有遇到一頭牛。我小時放過牛,卻始終沒有學會騎在牛背,也沒有學會吹笛,恐怕以后,也沒有機會這樣做了。
——卻常常會想起外公——尤其是在這樣的春天。
(選自《福建文學》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