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曉凌
【摘要】隨著當代教育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傳統的教育理念不斷受到反思,傳統教育模式無法滿足當前人們對教育的一些需求,在很多方面都顯示出了滯后性。在針對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現在很多教育部門和學校引進了很多西方的新興教育理念,家庭學校合作教育模式就是很有特點的一種,本文的研究重點就是家庭學校共同教育模式,通過對這種模式的優(yōu)勢分析,讓人們了解家庭學校共同教育模式,感受它帶給我們的理念沖擊和影響力量。
【關鍵詞】家庭學校共同教育 優(yōu)勢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200-02
1.引言
現在我們的青少年教育普遍存在著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各地區(qū)各時代都有存在,那就是家庭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于學校,家庭教育充當著學校教育的補充作用,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完全不關心,甚至把責任都強加給學校,而學校是很多學生聚集在一起的場所,老師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做到細致的教育,這種模式在當前看來是十分落后的,而且對青少年的成長是缺乏優(yōu)勢的。所以當前的教育主流是積極的建立起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學生的學業(yè)、個性等的綜合發(fā)展。
2.家庭學校共同教育的概念分析
家庭學校共同教育的理念主要是在新世紀以后從西方引進過來,這是西方教育的創(chuàng)新成果,亞洲的主要參考模式和案例是新加坡,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新加坡對教育模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提出了一些政策口號。新加坡提出建設“重思考”的學校,在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建立起一種教育合作伙伴關系,這個口號的提出,成為了當時的一股潮流,對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是非常有好處的。
3.家庭學校共同教育模式的優(yōu)勢
3.1 提高了家庭對學生教育的認識程度,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
前面有說過,現在很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顧,大部分人對孩子的教育狀況是不了解的,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托付給學校,這樣是不負責任的一種變現。在學校時,學校對孩子的管理十分嚴格,教育教學工作按步就班的進行,但是回到家后,很多家長對孩子就是疏于管理,導致了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的指引,優(yōu)秀的孩子總是與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提高家庭對孩子的認識是家校共同教育的優(yōu)勢之一,這樣可以促進家庭對孩子的管束,培養(yǎng)一些良好的習慣,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很有益處;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加強家庭與學校的聯系,孩子的教育情況和學習狀態(tài)可以及時的反饋給家長。
3.2 有利于突出孩子的個性特長,建立更加良好的教育培養(yǎng)方式
學校對于孩子的教育是集體教育,所有的孩子都是接受共同的教育,但是,每個學生都是各不相同,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有著不同的特長;近幾年,社會越來越注重孩子的個性培養(yǎng),但是對于學校而言,個性教育很難落實,因為一方面受到硬件設施缺乏的困擾,另一方面,學校師資力量有限,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僅依靠學校來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教育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就要引入家庭學校共同教育新模式,它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在家校共同教育理念中,學校與家庭共同合作,學校進行基礎的知識教育,在學校的平臺支持下,家庭參與學生的興趣愛好教育,鼓勵自己的孩子參加學校課外活動、少年宮、生活實踐等活動,最好是有家長的共同參與,這樣可以帶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豐富家長的認識,在家里也可以進行一些活動,這對于學校和家庭都是雙贏的 。這樣對學校的教育培養(yǎng)方案的確立也擴大了空間,提供了更多的資源。
3.3 大大減緩了學校的壓力,有利于學校進行資源的合理利用
我國的教育資源相對于龐大的受教育群體而言是非常匱乏的,尤其是我們的教師與學生的比例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的水平,我們的教育范圍廣,教育責任大,教育資源往往被分散使用,無法發(fā)揮出集合效應。國家教育是國之根本,在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我們應該積極的發(fā)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產生緊密的聯系會讓家庭承擔其更多的教育責任,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等諺語說的就是家長對于子女的性格、愛好、特長等習性都是最了解的,他們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往往會起到很關鍵、很有用的影響。家庭教育的發(fā)展就會給學校教育帶來很多便捷,在教育上面,家長與老師進行交流,產生了共鳴,對學生學習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后,學校也就可以省出很多的教育資源來展開其他豐富的課外活動,比如:可以更方便更安全的舉行學生課外實踐活動、舉辦興趣愛好活動等,對于教育來說,這是一個質量上的提高和進步。
4.總結建議
以上三點是筆者對于家庭學校共同教育模式的一些優(yōu)勢分析,從這三點我們可以看得出家庭學校教育對我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這種模式的發(fā)展對于青少年的發(fā)展是非常有益的。我們的教育機構應該不斷提高家庭學校共同教育的權威性、多樣性、直接性、可持續(xù)性等方面的特點,不斷地促進家庭學校教育的扶持力度,學校應該積極地引導,相關部門則應該在宣傳、政策、資源上給予支持,讓這種模式更加具有生命力,讓這種模式成為我們教育的潮流。
這樣才會更好的發(fā)揚我們自身的文化傳統,讓我們的學生更加與眾不同、更有魅力,這才是青少年應有的本色。
參考文獻:
[1]霍利婷 黃河清.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營造和諧教育——新加坡“教育合作伙伴”概念引介[D].上海:外國教育研究,2008.
[2]張蕾.論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J].發(fā)展論壇,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