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學輝
摘 要:靄亭是民國時期一位重要的華嚴學僧。本文通過對靄亭的生平與義學思想的考證,進而對靄亭創(chuàng)辦的竹林佛學院進行梳理,認為靄亭不僅是民國時期弘揚華嚴義學的重要華嚴宗僧侶,同時他創(chuàng)辦的竹林佛學院也是民國華嚴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是因為程度不高而呈現(xiàn)出“訓誨蒙童”的色彩。
關鍵詞:民國僧教育;靄亭;竹林佛學院
一、靄亭之生平與義學思想
靄亭(1893—1947),江蘇泰縣人,生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十一月七日。靄亭年少輟學經(jīng)商。因不善經(jīng)營而屢遭挫折,十九歲時于泰州南鄉(xiāng)宏開寺出家,取名滿祥號靄亭別號棲云。
靄亭于民國二年受具足戒后到泰縣儒釋念初高小學,校長為其師智光。民國三年(1914),二十一歲的靄亭,跟隨其師智光一起入上海華嚴大學學習,數(shù)月之后上海華嚴大學因故遷往杭州海潮寺,在遷校停學期間,靄亭跟隨其師智光回到宏開寺,華嚴大學在杭州開學后,靄亭因為宏開寺照料無人而被其曾師祖玉成留下協(xié)助管理寺務。待宏開寺有人助理寺務后,靄亭便負笈之杭,又因此時月霞講學北京,靄亭到校后未得入學,只能住在杭州西湖湖心亭數(shù)十日,到直到民國四年(1915)七月月霞回到海潮寺,靄亭才得重新進到杭州海潮寺中的華嚴大學繼續(xù)求學。華嚴大學由月霞主講,他每日以講大座形式講《華嚴經(jīng)》兩小時,另講其他經(jīng)論一小時,此外還有應慈、遐山等人擔任輔講。靄亭在此接受華嚴義學熏陶,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受教育的經(jīng)歷,也為其奠定義學思想的基礎。
民國五年(1916)秋,因為海潮寺受到駐兵的影響,因此華嚴大學提前將一屆圓滿,靄亭也同時畢業(yè),之后數(shù)年都跟隨其師智光的行動。華嚴大學在秋季結束之后,全體遷到九華山東崖寺,月霞本有意在此辦學,但因房舍、糧食均無足,僅在此越冬,月霞在期間講了一部《楞嚴經(jīng)》。翌年夏受邀到磐山講《法華經(jīng)》,華嚴大學的畢業(yè)生趁此各自散去。靄亭從九華山下來后,暫回宏開寺,就又前往磐山聽月霞講《法華經(jīng)》和《五教章》。據(jù)靄亭自述,此時的他深感求學之困難和僧教育發(fā)展之不易,受過僧教育的人應該入于舊僧之中埋頭苦干,多盡本分,待得有一席之地,而后乃可有所作為。①是年秋,靄亭前往在常州天寧寺隨智光一起習禪。
民國七年(1918),靄亭隨智光一起在焦山定慧寺聽原來任教于華嚴大學的遐山法師講《楞嚴經(jīng)》,并和智光一并成為輔講,從此開始展露頭角,這是他多年求學習教的成績展現(xiàn),或許也有遐山提拔學生的師生情感因素。聽完遐山講《楞嚴經(jīng)》后,靄亭受焦山定慧寺聘,擔任書記職,民國九年又擔任知客,可見靄亭在叢林之中頗有自處之道。同年,靄亭受焦山之推薦,與厚寬一起受夾山竹林寺記莂,成為竹林寺法嗣,開始十多年的竹林寺生涯。
竹林寺位于鎮(zhèn)江南郊之夾山(今屬潤州區(qū)),在清季康雍年間規(guī)模宏大,清末毀于太平天國,之后曾兩次重建,但規(guī)模已大不如前。靄亭描述當時竹林寺的情形,屋宇整齊,且“頗具叢林的規(guī)模”。他描述當時竹林寺的一般的修行、生活狀態(tài)是:“禪堂內住了十眾八眾,早晚上上殿,安了一兩個庫頭,照應菜米油鹽的瑣碎事務,其余各樣職事,大都是方丈和監(jiān)院來包辦,山下就近有不少的田地,自行種植著,實行農禪的生活,方丈輪流來督察,每天至少總要到山下一二次,每天至少總要到山下一次,山上的人,擔任接待游客,周年總是這樣,也就夠忙了?!雹诳梢姶藭r的竹林寺多少已淪為了香火寺院,修道者寥寥。靄亭在此的生活也是督耕巡山,且少有閱經(jīng)學教的時間。期間,靄亭提議改革這種農禪作風,而代之以行持,因為竹林寺的經(jīng)營的產(chǎn)業(yè)并不能為其帶來經(jīng)濟上的盈余,荒歉之年甚至還要賠本,但此議遭到竹林寺掌持者的否決。靄亭在這種情況下歷經(jīng)七八年,直到民國十六年他升任主持之后才得以改變。
民國十六年春,因為北伐戰(zhàn)爭,鎮(zhèn)江多處叢林趕著交替,靄亭也在這是接任竹林寺主持。升任主持之后,靄亭以竹林寺的定位與興辦僧教育之利說服竹林寺退居與執(zhí)事僧,開始著手創(chuàng)辦僧學校,名為竹林佛學院,并于民國十七年(1928)八月二日正式開學。
靄亭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交卸竹林寺主持之職,他主持下的竹林佛學院學僧先后畢業(yè)畢業(yè)兩次,分別到九華龍舟池佛學院和光孝佛學社。之后,靄亭受邀至香港弘法,與何張連覺(張靜蓉)、林楞真等佛教居士一起辦理寶覺佛學社、東蓮覺苑等居士學佛組織,以及創(chuàng)辦義學、發(fā)行《人海燈》雜志,靄亭在其中費力頗多。1947年冬,靄亭在北上省親回港的輪船上圓寂,年僅57歲。
靄亭在香港弘法期間也從事著述。民國二十四年(1935),靄亭東游日本,得到甚多《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即《五教章》)的相關注解,而其早年求學時曾感《五教章》義深費解,因此埋首著述,寫成《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集解》,在其圓寂之后由香港居士為其付梓刊印。《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集解》是靄亭鑒于該書的古代注釋義古難解不利于初學者,故將古代的相關注疏匯集成文。此書也是民國年間為數(shù)不多的華嚴宗著述。他的后輩僧人以“秉賢首之宗風”③稱揚他對華嚴義學的弘揚,或謂其“醉心華嚴大教,數(shù)十年殫精竭慮于一乘教義,業(yè)已登堂入室”④。和靄亭同在香港弘法的天臺宗僧人覺光將靄亭與其同學持松、慈舟相比而論,謂:“目前我國華嚴宗或賢首宗的大德,除持松慈舟兩法師外,恐怕就只有靄老法師。持松法師治賢密于一爐,慈舟法師專精戒律,實在講起來,都不能是純粹的華嚴宗弘傳者。靄老法師則不然,我們看他的遺著,華嚴經(jīng)一乘教義章,真會使我們想起唐代的圭峰大師,宋朝的復菴和尚,凈源法師和清代的續(xù)法尊者?!雹葸@篇文章是靄亭圓寂之后,覺光所作的紀念文章,他將靄亭與圭峰宗密等人相提并論,不免有過多的頌揚成分,但將靄亭視為民國時期弘揚華嚴義學的重要華嚴宗僧侶,則是當時僧人較為普遍的認識。
二、訓誨蒙童:竹林佛學院創(chuàng)建與特色
對于靄亭而言,創(chuàng)辦僧教育似乎只是時間與機遇的問題,在他巡山督耕于夾山竹林之間的時候,他昔日華嚴大學的同學常惺、持松、慈舟、戒塵、了塵等都陸續(xù)地參與到僧教育的行列之中了。因為北伐戰(zhàn)爭帶來的動蕩與不安,鎮(zhèn)江又作為當時江蘇的省會,那里的許多叢林主持們都急著將位置傳給下一代的年輕人,靄亭也是在這個時間成為了竹林寺的主持,而創(chuàng)辦僧教育成為他主持位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竹林寺在經(jīng)濟上無虞,至少“吃飯的一層,可不成問題”,辦學又能為竹林寺發(fā)展吸引來青年俊秀僧人,至于辦學的師資,靄亭以為“可以拉攏些同學來發(fā)心”。⑥而學費與書籍費用,亦可再向外部籌募,后來在辦學過程中又得到居士張靜蓉每年一千元的資助。
靄亭作為竹林寺主持,需要管理整個寺院且須為創(chuàng)辦僧教育籌劃一切,其辦學自然不似常惺、慈舟、應慈等人假他人場所與經(jīng)濟而自任主講,因此他親自到蘇州靈巖山去請正在休養(yǎng)的同學慈舟、戒塵前來主持教務。竹林佛學院之名稱,便是他與慈舟商議之下所確定。慈舟在此前已曾參與過戒塵等人創(chuàng)辦的漢口九華寺華嚴大學,后又受常熟興福寺只邀請,擔任法界學院院長,并在此時開始注重戒律講持,形成了華嚴義學與戒律弘揚并重的辦學風格。所以,在靄亭與其商論僧學名稱時,慈舟認為靄亭所定的“毗尼學院”嫌限于專宗,最好定名法界學院,或者就稱為佛學院,因此靄亭才將校名定為竹林佛學院。
在靄亭主持期間的竹林佛學院教員更動頻繁,或是另有高就,或是因病亡身。這些教員的共同之處,即他們多數(shù)出自于月霞一系的華嚴僧教育的第一代、第二代學僧。其中,慈舟、妙闊都是靄亭華嚴大學的同門,粟庵是慈舟的學生,南亭則受學與常惺、應慈,葦宗雖不是出身華嚴僧教育系統(tǒng),卻是常惺的弟子。
關于竹林佛學院的課程,由于其辦學章程已經(jīng)佚失,我們無法見其全貌。據(jù)靄亭自述,每日課程是“早晨打皈依坐香一支,聽叫香過堂,晚殿放參后念佛一支香,再溫習功課,上午講世學,下午講佛學”⑦。至于佛學課程,我們如今從史料中所能知道的有:《毘尼日用》(慈舟講),“唯識學”(葦宗講),《維摩詰經(jīng)》《因明學》(南亭講),《究竟一乘寶性論》(厚遠講)。
曾就讀于竹林佛學院的釋東初,在《中國佛教近代史》中記載竹林佛學院是“專弘毗尼、華嚴”,也就是說竹林佛學院以華嚴義學與律學為其核心。但即便這一特色一直延續(xù)于竹林佛學院的辦學過程,竹林佛學院的也未必稱得上華嚴專宗的僧學。如釋東初及通一、窺諦、寬航等人,在竹林佛學院學習的時間僅僅一年。因此,竹林佛學院,至少在靄亭主持期間,其更為明顯的特色,是如靄亭自述的“訓誨蒙童”。竹林佛學院的另一位學子雪煩,以他在紀念靄亭的文章中所言,正貼切地表達出竹林佛學院在僧教育上的特點,那就是:“憶昔竹林親道范,幸蒙初啟賴吾師”。⑧
注釋:
①靄亭:《二十年來的幻影》《二十年來的幻影》《人海燈》,第2卷第21、22期合刊,1935年10月15日,第395頁。
②靄亭:《二十年來的幻影》《人海燈》,第2卷第21、22期合刊,1935年10月15日,第396頁。
③妙吉祥:《祭文》《靄亭法師紀念特刊》,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1948年,第19頁。
④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下冊,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第886頁。
⑤覺光:《我們應該怎樣紀念靄亭老法師》《靄亭法師紀念特刊》,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1948年,第19頁。
⑥靄亭:《二十年來的幻影》《人海燈》,第2卷第21、22期合刊,1935年10月15日,第396頁。
⑦靄亭:《二十年來的幻影》《普門雜志》,第46期,2008年7月,第158頁。
⑧雪煩:《海天遙隔悼吾師》《靄亭法師紀念特刊》,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1948年四月一日,第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