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棟++龐俊玲
【摘要】目的 觀察分析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療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4月~2016年9月診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4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格分組的方式將其劃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7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觀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再應用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癥狀積分治療后改善情況、神經傳導治療前后變化和總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及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情況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 基礎治療上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再應用益氣活血通痹湯所起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益氣活血通痹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6..02
本文旨在觀察分析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療效,特收集我院診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40例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4年4月~2016年9月診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14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2例,女58例,年齡41~70歲,平均年齡(55.6±4.15)歲;糖尿病病程短則2年,長則15年,平均病程為(8.5±2.1)年,確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疾病類型1個月到13個月不等,平均病程長(7.0±2.8)個月;合并癥情況:糖尿病腎病1例、冠心病5例、高血壓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根據隨機數字表格分組的方式將其劃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70例。兩組患者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一般資料及合并癥分布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基礎治療:①控制血糖治療,根據患者年齡、血糖值水平等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采用胰島素等藥物治療,根本目的是將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圍內,并監(jiān)察患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②合并高血壓患者采用降壓治療。③血脂水平升高者使用降脂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維生素E1、甲鈷胺等藥物治療,100 mg維生素E1+500 ug甲鈷胺混合后,給藥方式為肌內注射,每天一次;研究組在基礎治療及對照組治療方式上再加用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益氣活血通痹湯由30 g黃芪、15 g丹參、15 g雞血藤、15 g白芍、15 g桑枝、10 g木瓜、10 g僵蠶、10 g川芎和地龍共同組成,藥材用水煎服,每天一劑藥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患者治療1個月后,觀察對比患者病情變化[1]。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改善情況、神經傳導速度變化和總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患者肢體神經傳導速度增加≥3 m/s,臨床肢體麻木、自發(fā)疼痛等癥狀顯著改善視為顯效;臨床癥狀及神經傳導速度均有改善視為有效;此外均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
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評分對比
單一組治療前后對比治療后均優(yōu)于治療前;組間對比治療后研究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神經傳導速度對比
治療前組間無顯著差異,治療后研究組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總療效對比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0.0%(63/70),對照組為75.7%(53/70),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x2=5.0287,P<0.05)。
3 討 論
糖尿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慢性病癥,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低提升、飲食結構改變及現代人壓力增加運動鍛煉機會的減少,該病發(fā)病率還在呈上升趨勢,嫣然已經成為我國一大社會問題。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進展過程中的并發(fā)癥之一,該病起病隱匿,隨著疾病的發(fā)展患者肢體可能出現感覺障礙,時有麻木、冰涼、刺痛感,甚至深度劇痛,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這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殘疾的主要原因,因此一旦發(fā)現疾病需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2]。
糖尿病患者大多都會出現一種乃至多種神經病變,該病發(fā)病機制尚無定論,研究發(fā)現可能和遺傳、患體免疫力、代謝功能、血管、炎癥反應等因素有關,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癥尚無特效方案,一般采用西醫(yī)基礎方案,包括血糖控制、血管擴張劑、抗氧化、鎮(zhèn)痛等對癥治療,實踐發(fā)現單一西醫(yī)基礎治療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因此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的研究還在進一步深入。從中醫(yī)學來講,糖尿病歸屬“消渴”范疇,認為該病癥日久,就易出現津液氣血虧損,氣虛血行不暢,致經絡血絡瘀滯,不“通”則“痛”[3],因此治療DPN的的基本原則是“活血益氣、通絡止痛和舒筋活絡”,以此為基礎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上對該類患者再行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益氣活血通痹湯組方中的黃芪是補氣圣藥;川芎、丹參能活血行氣,同時配伍白芍更具養(yǎng)血效果;木瓜、桑枝、雞血藤舒筋活絡,其中雞血藤行血補血;地龍、僵蠶更能祛風通絡,綜合上述藥物能起到良好舒筋活絡、行血止痛的效果,進而達到提升神經傳導速度改善病情的目的[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也再次證實了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確切,較單純西醫(yī)基礎治療效果更優(yōu),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章 穎.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J].糖尿病新世界,2015,(2):61.
[2] 曾露萌,郭 進,林 敏,等.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0,16(22):158-159.
[3] 鄧興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采用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的臨床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6):13.
[4] 胡建國.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26):3563-3564.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