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紅
摘 要: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燦爛輝煌,古詩詞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中華民族的精神、氣節(jié)都在文化中顯示出來,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詩詞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從細微處著手,優(yōu)化小學古詩詞教學。
關(guān)鍵詞: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效率
古詩詞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仔細玩味異彩紛呈的古代詩詞,便覺民族的烙印尤為明顯和深刻。古詩詞意蘊深刻,情感豐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在現(xiàn)實中,古詩詞教學僅僅停留在“解釋”的層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諧、充滿活力的詩詞藝術(shù)在教師逐字逐句的解說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號,其中所蘊含的意境美也消失殆盡。
一、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提起古詩詞教學,相信大家都有一個感受:這短短的幾十個字,教起來可不那么容易。就是平時的一次公開課上,也極少有老師選上有關(guān)古詩詞教學的課。也許,是我們大家不夠重視,覺得一首古詩詞就這么幾十個字,信息量太少,不屑一教;也許,古詩詞真的很難教,這樣的課堂太難“出彩”了,大家都不想吃力不討好。于是乎,在古詩詞教學上,大家?guī)缀醵紤阎环N“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無奈。那么就來個老三套吧:先是簡單介紹一下詩人、詩歌背景;接著逐字達句地講解意思;然后拿出我們自己事先概括好的“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這樣的一個標簽給詩詞貼上;最后布置學生回去把這些都背熟了。這樣,一節(jié)古詩詞課的教學任務(wù)就算“勝利地落下帷幕”了。孰不知,這種枯燥、機械、瑣碎的教學方法有兩個弊端:一是削減了詩人“以詩言志”所提供的令人無限遐想的廣闊空間,二是壓抑了學生的思考潛能,取代了學生思維的自我操練。長此以往,不但古詩詞所蘊藏著的美感會被掃蕩殆盡,而且學生學習語文的情趣也將深受影響。此外,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對于古詩詞的講解也停留在知識點上,單一地要求學生背誦,而忽略了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并不能體會到古詩詞的真正意義,導致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出現(xiàn)恐懼心理,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學習。低年級的古詩詞講解中,教師過分注重背誦和生字教學,將理解詩詞的優(yōu)美意境拋到一邊,學生往往學會了生字,但是對詩詞的含義理解表現(xiàn)為蜻蜓點水。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改進策略
(一)激勵學生欣賞朗誦,理解背誦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中,“讀”是第一大法,而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更要注意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誦讀。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處于正在發(fā)展的階段,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記憶力也處在最強的階段。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加強對于古詩詞的背誦和朗讀。讓學生在朗誦古詩詞的同時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寫作的心態(tài),這能夠使得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詩詞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積累,而背誦往往就是學生對于古詩詞積累的最好方法。例如:在觀看插圖引入《清平樂·村居》時,可讓學生背誦高鼎的同名詩《村居》;當學生描述到“大兒子在田間鋤草”時,可引導學生吟誦《鋤禾》;當學生描述到“小溪里開滿了荷花”時,相應引導學生吟詠《江南》。因此,欣賞朗誦,理解背誦,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同時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引導學生合理聯(lián)想,增強興趣
古詩詞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為其運用了精煉的語言而達到了生動的意向,營造出作者當時的氛圍,讓讀者進入遐想之中。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于古詩詞意境的重現(xiàn),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送別詩,前兩句敘事,說明友人孟浩然赴行的地點時間。后兩句寫景,是一幅由船帆、晴空和長江水組成的景物畫面。四句詩組合成為一個整體,表現(xiàn)友人辭別黃鶴樓,乘坐孤帆一葉,沿江東去的情景。這是詩中直接描繪的實境。在這幅送別的實境里,我們見到了客人,沒見到主人;讀到別離的行動,沒有讀到一個字眼直述離恨另緒。但是,只要細細吟詠,張開靈魂的眼睛去看,這孤帆、碧空、這樓臺、江水,是景語,又都是情語。學生的學習道路上,小學是一個關(guān)鍵的階段。
(三)利用信息技術(shù)與古詩詞教學的整合,豐富古詩詞教學的內(nèi)容
教學內(nèi)容是教學過程中傳遞的教學信息,使學生獲取知識、培養(yǎng)技能、發(fā)展能力的主要源泉。信息技術(shù)與古詩詞教學整合使教學內(nèi)容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信息技術(shù)的運用,使得古詩詞教學內(nèi)容更加廣泛。一方面,信息技術(shù)成為教學內(nèi)容的一部分,成為教師和學生必須掌握的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另一方面,信息技術(shù)拉近了課堂與世界之間的距離,教學內(nèi)容不再局限于課本,學生可以隨時從網(wǎng)上等獲取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比如學生可以利用最常用的搜索引擎“百度”,方便地了解作者情況與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于準確把握作品主題。再如在學習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時,了解陸游滿腔愛國之心,還可以很便捷地搜索到他的其他作品如《游山西村》等,了解他的熱愛農(nóng)村生活的另一面。當然,信息技術(shù)的運用還擴展了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便于學生課后進一步學習,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得了學習的自由。網(wǎng)上豐富翔實的聲像圖文資料,是古詩詞教學取之不竭的源泉。如:古詩詞的詩人或者詞人于我們的學生相隔甚遠,而且我們也明白,每個文人也都有他們的特點、特色,為了更好地拉近學生與詩人或詞人的距離,為了更了解詩人或詞人,當然更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每教一首古詩詞,只要是詩人或詞人是剛接觸的,我總是會引導學生上網(wǎng)收集他的資料,讓學生了解一些文人的生平簡介、作品等,這對學好古詩也做好了前期的準備。
參考文獻:
[1]李麗華.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學周刊,2016(01).
[2]單迎春.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探索思考[J].快樂閱讀,2016(10).
[3]李欣娜.優(yōu)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的探究[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3(10).
[4]余惠玲.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思考[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12).
[5]秦曉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J].學周刊,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