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 編
●大浪淘沙 薦自“一起讀史”
石油是現代人類社會當仁不讓的第一能源,無論是軍事、工業(yè)生產、生活都離不開這一重要燃料。正因為石油很重要,所以地球上究竟還有多少石油可以用,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問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石油是怎么產生的。
現階段全球最流行的兩種石油的成油機理,就是生物變油說和石化變油說。
生物變油說是當今流傳比較普遍、大眾認知度比較高的說法,此說法認為,石油來源于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動植物尸骸沉積演變,而這些古生物數量是有限的,所以石油不可再生,越開采越少;石化變油說則認為,石油是地殼內的碳物質生成的,而不是由生物演變的,所以是可以再生的。
而針對這一問題,在科學技術如此發(fā)達的今天,目前科學界居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且爭議不斷,給不出一個最終的準確結論,這究竟是為何?產生此分歧的背后原因,讓人瞠目結舌。
在很多教科書或科普讀物里,石油的來源都被生物變油說所解釋,那么這一說法究竟是從哪來的呢?
原來,這種解釋是一位名為哈伯特的美國地質學家提出來的。1956年,哈伯特發(fā)表了一篇論文,論文主旨是這樣的:石油屬于生物化石燃料,由深埋在地下的恐龍或藻類植物,經數億年的生化反應生成。但對于這一理論,哈伯特卻沒有進行任何科學實證,僅僅是個假設,然而它卻成了如今“生物變油”理論的主要依據。
哈伯特提出這一理論的動機是什么呢?他本人在1989年的一次采訪中透露,提出生物變油這一說法,完全是為了給他的“石油峰值論”提供理論依據。哈伯特的石油峰值論認為,石油是生物化石燃料,為不可再生資源,任何地區(qū)的石油產量都會達到最高點,即產量峰值,之后該地區(qū)的石油產量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也就是說,石油將越采越少。
此外,哈伯特之所以要提出石油峰值論,其實還有另一原因——受人所托。
哈伯特承認,某位英美石油巨頭人物,曾授意他在撰寫論文時,要估算出石油的最大儲藏量。于是哈伯特立即提出了石油峰值論,并“估算”出美國的石油儲藏量只有1500~2000億桶,而全球總共也只有1.25萬億桶,并將在1970年達到開采峰值,之后世界上的石油資源將越來越少,最終變?yōu)橄∪辟Y源。
在石油巨頭的支持下,哈伯特成了權威專家;而有了這一理論的支撐,石油巨頭們也得以控制油價和整個石油市場。
哈伯特的理論,毫無完整科學依據支撐,卻能大行其道,背后離不開利益集團的支持。難道全球人民都只能被蒙在鼓里了嗎?
當然不是,英美利益集團無法只手遮天,學術造詣在哈伯特之上的科學家總會提出不同的看法。1980年,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石油地質學家邁克爾·霍爾布蒂就對哈伯特的理論提出質疑,他認為石油開采量會不斷增加。
但石油巨頭們卻對此充耳不聞,他們甚至把石油峰值論當作“尚方寶劍”,授意有關部門寫進了教科書,明確了石油是恐龍化石和古植物化石演變成的“化石燃料”,并使之成為“權威”的世界主流觀點,讓人深信不疑。
然而,早在1950年代,石油巨頭們的“敵人”——蘇聯,就已經發(fā)現石油的新來源。
沙特的加瓦爾油田
上世紀50年代初,蘇聯科學家組成了跨學科研究團隊,仔細研究了支撐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石油、天然氣來源理論的科學文獻。在經多方論證后,蘇聯學者們驚訝地發(fā)現,美國人所堅稱的“化石燃料”論實屬一派胡言,且石油真正的儲藏量也并非美國所揚言的那樣有限,反而在全球發(fā)現的油田數量一直呈上升趨勢。
蘇聯人認為,假如西方的“生物化石燃料說”成立,那么以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沙特的加瓦爾油田為例,要生成該油田已產出的石油,需要一個長、寬、高各30公里的立體空間,在里面填滿恐龍肉,而且還要100%轉化為石油。這簡直是荒誕至極。
1956年,蘇聯研究團隊宣布了他們的研究結論: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和古生物化石沒有任何內在聯系,它們其實是地球內部的太初物質所形成!
蘇聯科學家認為,石油是地殼深處的碳氫有機物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演化而來的,與鉆石的生成條件類似。而后又在高壓作用下涌上地殼的淺層帶,被人類所挖掘,形成油田。而這些形成石油的碳氫有機物,則是在地球形成初期,就已經存在于地球內部。
更重要的是,蘇聯專家還發(fā)現,一些廢棄的油田實際上可以實現自我修復,即“自充式油田”。
在這一重要理論的指導下,蘇聯團隊有了更重要的發(fā)現。他們在被西方科學家認為是晶基地質不毛之地的第聶伯·頓涅茨盆地一共鉆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業(yè)開采價值,成功率高達60%,油田面積堪比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而美國在“生物化石燃料”理論指導下的10%左右的勘探成功率,則相形見絀。
蘇聯人將這一發(fā)現作為國家機密,同時埋頭苦干,在號稱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亞勘探出11個大油田和1個超級油田,使蘇聯在198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在蘇聯人的埋頭苦干下,以及非洲、亞洲部分國家的努力下,1998年,陸續(xù)在俄羅斯、亞非兩洲發(fā)現的大油田導致了全球油價暴跌。
這時候,西方石油巨頭們坐不住了,他們授意愛爾蘭石油地質學家科林·坎貝爾和法國石油地質學家讓·拉哈瑞爾聯名在《科學美國人》上刊發(fā)標題為《廉價石油的終結》的文章,并在文中再次預測全球的石油產量將在2010年達到峰值。在石油服務企業(yè)擔任首席執(zhí)行官的迪克·切尼對坎貝爾的觀點表示贊同,并強調石油是一種稀缺不可再生資源,戰(zhàn)略意義重大。
早在當年哈伯特的“石油峰值論”中,哈伯特就認為全球石油將在1970年達到開采峰值,并估算出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全球原油儲藏量只有1.25萬億桶,然而石油在廣泛使用半個多世紀后,據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統計,全球原油儲量仍有1.8-2.2萬億桶;此次科林·坎貝爾和讓·拉哈瑞爾提出的“升級版石油峰值論”預測全球的石油產量將在2010年達到峰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此理論又一次不攻自破。
西方精英們長期肆意操縱各種商品的價格。在這種背景下,石油價格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決于自然因素、供需因素、科技因素的變化,而是更多地取決于主導石油價格的英美集團的利益訴求。也就是說,石油貴不貴,跟其數量的多少關系不大,而是由想方設法賺錢的石油巨頭們決定的。假如人們都以為石油可以再生,且儲藏量遠遠超過已知,那么巨頭們可就睡不好覺了。
這樣一來,西方石油巨頭集團想方設法控制出版社和媒體,讓石油的“生物化石燃料說”成為主流學說的目的,也就顯而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