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清
摘 要:在素質教育中,初中思想品德課程屬于重要內容,其教學不僅對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的全面提升有利,還對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有利,促進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fā)展?;诖?,就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課堂的構建途徑進行探索分析。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課堂
思想品德可以幫助學生塑造美好心靈,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觀念,所以教師應努力打造高效課堂,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注入活力,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質。
一、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是學生良好觀念和品質形成的課程,在每堂課中,教師都要通過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觸動學生靈魂,以達到教學效果。設置課堂環(huán)節(jié)時,教師應以學生為根本,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特點,合理構建教學環(huán)節(jié),使每位學生都可以參與到課堂交流和思考中,提升課堂效率。課程開始前,教師就教材內容預設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思考以怎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的課堂表現為依據適當調節(jié)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效益發(fā)揮到極致,構建高效課堂。
例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課程開始之前,教師應以學生現有認知和知識為依據,結合日常交談中掌握的學生觀念,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預設,并預判學生活動和表現。另外,教師還應對學生可能產生的不同表現進行預設,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制訂針對性教學計劃,促使學生高效思考,但并非教師的所有預設都可以完美生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的不同表現及時做出反應,并對有價值的預設生成進行合理利用,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化研討,提升學生的內在能力,同時提高教學
效率。
二、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有趣情境輔助教學
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應對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行調動,這樣才能構建高效課堂。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思想品德課程中有些內容相對抽象,且部分知識點也相對凌亂,給學生學習帶來一定困難。對于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輔助工具,用多媒體的視頻功能、聲音功能、圖像功能等逐漸滲透知識,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加生動形象且豐富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通過具體案例認識和理解教學內容。多媒體可以達到圖文并茂的效果,基于此,思想品德課程中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學生可以在逼真的環(huán)境中感受、體會思想品德知識,同時還可以將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促進了學生個性成長,同時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基礎,還可以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
例如,在《主動溝通·健康成長》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播放關于溝通困惑的實例,使學生在實例情境中自我思考,為什么會出現溝通困惑問題,學生思考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將學生與其他人通過QQ進行溝通的實錄展示出來,讓學生再次思考和他人溝通的問題,最終教師給學生講解主動與他人進行溝通、促進自身健康成長的相關理論知識,學生可以輕松地理解并掌握知識,同時學生也學會了如何主動與同學、家長、老師進行溝通,實現了學以致用,使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升。
三、開放式教學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教學活動雖然每天都在重復,但其模式和內容是多種多樣
的,并非單一死板。針對思想品德課程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構建高效課堂。針對學生存在歧義的問題,教師可以以辯論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辯駁和實踐,用開放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反向思維。
在《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擬定一個辯題,讓學生自主辯論,如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們是否需要艱苦奮斗。以此為主題,正方學生認為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不管時代怎樣發(fā)展,艱苦奮斗精神仍需堅持;反方學生認為當前生活水平已經提升,可改善生活和學習條件,不必堅持“苦行僧”生活。通過雙方辯論,學生不僅可以掌握教學重點,還可使學生應變能力得到提升,以達到高效課堂的效果。
思想品德作為一項基礎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觀念和健全人格的必須課程。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思想品德課程中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分散,并非如公式、定理一般可以強行記憶,而是需要理解性記憶、體會性記憶,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立足教材內容,與學生個性特點相結合,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有趣情景輔助教學,通過開放式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提升內在品質,促使學生健康成長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美初.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課堂構建的有效途徑研究[J].教育界,2015(7).
[2]張華榮,王詠.如何打造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高效課堂[J].新課程(下旬),2013(4).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