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子涵
3月21日 晴
在雪峰山余脈的深處,有座明清時期的小鎮(zhèn),小鎮(zhèn)的名字叫“灘頭”。灘頭雖小,但其香粉紙、年畫、色紙卻曾名揚天下,歷來有“三絕”之稱。此外,人們還給這小鎮(zhèn)一個有意思的別名——“小香港”。四十八座碼頭,無一不在訴說著它曾經(jīng)的輝煌。在這饒有韻味的邊陲古鎮(zhèn)的邊緣有一座美麗而不起眼的小山,名喚楊桐山,而我,就出生在這兒,在這兒學(xué)習(xí),在這兒成長。我愛我的家鄉(xiāng),在我的眼里,它著實是最可愛的存在。
我的家鄉(xiāng)雖然沒有大都市的高樓大廈,沒有世外桃源的山清水秀,但是這里的每個人都安居樂業(yè),勤勞樸實。清晨,當(dāng)你張開惺忪的睡眼,起床伸一個懶腰,呼吸一口新鮮空氣,伴隨著小鳥的“啾啾”鳴唱,你可以看到村民們已經(jīng)開始勞作了。別忘了還有那芬芳的花草,它們也讓人備感舒爽。
古樸的楊桐山物產(chǎn)豐富,要說最有名的,當(dāng)屬“竹筍”“茶花”以及“豆腐”啦。
常言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楊桐山的竹林最是清爽、翠綠、幽靜……每到春天,小竹筍們都迫不及待地鉆出泥土,想要快快長高,好快一點兒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每當(dāng)這時,一批又一批的挖筍人紛至沓來。他們裝備齊全,有的拿著袋子,有的提著籃子,還有人提著桶,背上背著個不滿周歲的小胖娃娃……耕耘總有收獲,經(jīng)歷了數(shù)小時的奮戰(zhàn),他們的裝備已經(jīng)填滿了這些源自大自然的饋贈。聽人說:吃竹筍可以像它一樣,長得高大而且品行端正。所以,這些小精靈們自然備受大家的喜愛。我們家也不例外,每到春天,餐桌上必定少不了“竹筍炒肉”這道極具家鄉(xiāng)風(fēng)味的農(nóng)家菜。
臨近寒冬,經(jīng)歷了春夏兩個季節(jié)孕育的茶花,終于耐不住寂寞,含苞欲放了。那潔白色的萼片,橘黃色的花蕊,顯得這般端莊淡雅。真是“香遠益清,亭亭凈植”。每當(dāng)此時,總有三三兩兩的人群聚攏在一起賞茶花,頗有“把酒話桑麻”的意境。茶花之美,美在內(nèi)里,而非皮囊。待到茶花落下,便會化作肥料,讓茶樹開出更美的茶花,正所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除了茶花和竹筍,家鄉(xiāng)的水豆腐也是聞名遐邇。我們這兒幾乎家家都操持著打豆腐的手藝,都說楊桐山的水好,打出來的豆腐格外的水嫩。每天清晨,你若早些起床,便可以看見一個個勤勞的身影,他們或推、或挑、或開著自家的小四輪,從楊桐山裝載著一筐筐的豆腐來街上叫賣。可要趁早,趕上鎮(zhèn)上居民的早飯,這樣才能賣上個好價錢。這楊桐山的豆腐看似簡單,做法卻暗含玄機。古語有云:人生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要想磨好一筐豆腐,自然少不了費力氣,可光有一身蠻力還不行。你得先把黃豆按規(guī)定的時間泡在水里,等待時機成熟便把它們撈起,磨成粉,然后再用滾燙的開水灌成漿點好鹵,接著拿白布將豆?jié){中的殘渣過濾掉,這個過程成就一道別有風(fēng)味的特色菜“豆腐渣”。再后來便是磨石膏,考驗臂力的時候到了,你需要耐住性子,忍受住手臂的酸痛。石膏放在鍋內(nèi),壓緊悶上一天,神奇的豆腐便大功告成了。村民們勤勞而又粗糙的雙手成就了這又細又白的水豆腐,這是家鄉(xiāng)人勤勞的象征,寄予了樸實的楊桐山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漫山遍野的茶樹,郁郁蔥蔥的楠竹,水嫩欲滴的豆腐,無不叫我魂牽夢縈。我那可愛的家鄉(xiāng)呵,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成長,我愿用我的青春讓你永遠神采飛揚!
湖南省隆回縣灘頭鎮(zhèn)中心小學(xué)五(5)班
指導(dǎo)老師:孫東陽
推薦老師:劉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