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2017-06-08 走向世界雜志
過了20多年,再寫有關高考的文章,“改革”仍是繞不過的詞。
1994年,中國改革開放進行了十幾年,仍處于摸索階段,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剛剛提出不久,一切都處于改革進程之中,不確定性是當時整個經濟社會的主體特征。教育自然也不例外,作為一名學生,當時的我亦無可避免地被裹挾到浩浩蕩蕩的高考改革潮流之中。
政策搖擺下的備考
文理分開是中國長期以來的高考制度安排,文理科有不同的考試科目,高考錄取分數線也是按文科和理科分別劃定。文科一般考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共六個科目。如果一直是這樣,作為文科生的我高考備考就不會有接下來的曲折。
剛入高三的1993年,有政策消息說,來年高考文科不考地理科目,于是,地理課的學習被我放棄。進入1994年年初,政策消息進一步明確,當年的高考實行“3+2”改革,即文理科都只考5個科目,“3”是指語文、數學、英語,文科的“2”指政治、歷史,理科的“2”指物理、化學。不考地理科目對我而言算是利好,因為初中三年期間的地理課由于不算主科,不納入中考成績,所以我也沒有真正學習過,初中地理課知識基本是零基礎。
不考地理的消息確定后,我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自己的薄弱科目數學。寶貴的時間像流水一樣來到了5月份,距離高考還有兩個月(當年的高考時間為每年的7月7-9日),晴天霹靂傳來,最后的高考政策確定為:1994年仍然執(zhí)行老高考方案,即地理仍然是文科高考科目。這意味著我要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增加學習完初中3年的地理課知識和重拾高中3年的地理課知識,且要達到高考水準!考試科目的不斷變化造成的高考焦慮時至今日仍經常讓我從夢中驚醒。
1994年7月7日,高考之日終于到來。高一、高二的學生放暑假回家了,不住校的高三同學回家了,家里經濟條件較好的同學也住到了考點附近的賓館里,宿舍里只剩下兩三個農村來的同學,整個校園顯得有些空曠,一種大戰(zhàn)來臨前的寂靜。
當自行車輪胎行駛在被高溫烤化了的柏油路面滋滋作響的時候,我在心里默念:大學,我來了!
烈日下的等待
現在看來,后來高考日期改革被提前一個月至6月是很人性化的。因為7月正值盛夏,酷熱難耐。當年在教室里答題,需要不停地用毛巾擦汗,以防汗水滴濕試卷或字跡,惹下作弊嫌疑。3天的時間過去了,我的高考結束了,我用自行車馱回了我的全部行李——一箱子課本和試卷。我并沒有勇氣和膽量像今天的高三學生一樣把書本全部撕掉用來發(fā)泄——因為萬一考不上,復讀的時候還是要用到的。
回到家的時候正值農村“雙搶”。這是南方農村一年中最忙最累的時候,要在大約半個月的時間也就是立秋節(jié)氣前把水田里的早稻收割回來,并再次翻耕水田,種下晚稻。這個階段適逢大暑節(jié)氣,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頻繁到來的雷陣雨會讓收割回來的早稻發(fā)芽變質,所以所有的勞作幾乎都是早出晚歸,頂著烈日,爭分奪秒。
歷年來百分之十左右的全省文科錄取率幾乎讓人絕望,我所就讀的高中多年來的高考結果也表明,應屆文科生當年考上大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就在我被“雙搶”的緊張和疲憊驅散了對高考結果期待的時候,村頭大喇叭里傳出了全省高考分數線劃定的新聞:文科一般本科線458分,重點線462分——遠超自己的估分,我瞬間感覺自己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就要像絕大多數人一樣悄無聲息地畫上句號了,內心無語又不甘。二哥從一旁提醒說,明天去學校查一下確切分數吧。
第二天中午,頂著炎炎烈日,我再次騎上陪伴了我三年時間的破舊自行車,駛往40里外的高中母校。剛進學校大門,就看見門口的海報欄里貼著一張紅色通知:首批達本科分數線名單。在里面,我看見了自己的名字!原來我最后的高考分數為470分,超過了重點線。
回家的路上,我花2元錢第一次買了一大瓶雪碧犒勞自己,一路飛快地騎回了家。見到戴著草帽正在翻曬稻子的母親,我迫不及待地說:“媽,考上了,重點!”
被壓抑的歡樂
全國重點大學山東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很快就到了。
翻開通知書,我卻樂不起來,因為每年需要學費1500元,4年需要6000元。粗算一下,包括學費、書本費、生活費、住宿費等在內的第一學期入學總費用需要4000元。1994年,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首次實行學費并軌改革試點,從免收學費到收取每年1500-3000元不等學費。當時,許多農村家庭一天收入10元錢都算是高收入,4000元無疑就是一筆巨款。
為了籌措學費,我們全家都開始忙活起來。大哥去外省催收貨款,二哥拿出初次工作的第一個月工資,父親和母親把家里能變賣的物件都拿去變賣。每天晚上,從田里收工回來,我就和大哥、二哥一起拖著疲憊的身體,忍著蚊蟲的叮咬,在燈光下做滾筒刷、刮刀等裝飾工具,湊夠一批,再由大哥發(fā)至外地售賣。這樣的趕工常常直至深夜十二點甚至凌晨一兩點,早上再繼續(xù)下田忙“雙搶”。就這樣,在入學報到前,我終于湊夠了第一學期的費用。
踏上開往濟南的列車,我的內心已經感覺不到多少考上大學的快樂。為了我一個,全家人的付出實在是太多太多,而我又無以回報。但這也許僅僅是我個人的感受,因為在家里人看來,我能考上大學,對于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欣慰,畢竟,在當時的年代,中國農村與城市有著巨大的發(fā)展落差,跳出農門是任何一個農家子弟最重要的人生轉變,也是農村家庭愿意傾力付出的一件大事。
改革,苦樂同受
再回頭看,1995年后,中國的高考和高等教育改革都進入了快車道。“3+2”高考方案、“3+X”高考方案(X代表文科綜合科目或理科綜合科目)、自費上大學、高校擴招等多項改革措施在全國推開,到今天,上大學已經不再是一件多么激動人心的事了。中國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逐漸轉為大眾教育是中國教育資源大發(fā)展的結果,也是教育領域深化改革和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20多年倏忽而過,回憶自己所經歷的高考改革,雖然其中的曲折和辛苦較多,但高考畢竟為自己公平地提供了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沒有高考,我或許會重復父輩終日耕作于農田的生活軌跡,所以,對照自己今天的生活現狀,我更愿意感謝高考,也更理解高考改革為每一個人所帶來的苦和樂。
編輯/郭蓓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