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半數(shù)以上讀者偏愛紙質(zhì)圖書
近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情況。調(diào)查顯示,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86本,較2015年增加了0.02本。對我國國民傾向的閱讀形式的研究發(fā)現(xiàn),51.6%的成年國民傾向于“拿一本紙書閱讀”,有9.8%的國民傾向于“網(wǎng)絡(luò)在線閱讀”,有33.8%的國民傾向于“手機閱讀”,有3.8%的人傾向于“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1.0%的國民“習慣從網(wǎng)上下載并打印下來閱讀”。在數(shù)字化閱讀發(fā)達的今天,紙質(zhì)圖書仍受到超過一半讀者的青睞。對這一現(xiàn)象,專家認為,這說明傳統(tǒng)的紙質(zhì)圖書仍然具有生命力。
“稍息”其實是“哨起”
如今,人們在集合隊伍時,都用“稍息”“立正”的口令。據(jù)說,這個口令是戚繼光發(fā)明的。當年在南方抗倭時,為保持警覺,夜間也派出士兵沿海警戒,若發(fā)現(xiàn)敵情,及時報警。但夜間敵我分辨不清,戚繼光規(guī)定了口令。警戒的士兵都帶著竹哨,如果發(fā)現(xiàn)人影,立刻端槍跨步,嘴里喊:“哨起!”意思是警哨要響起。對方若是自己人,立刻停止行走,雙手下垂站正,嘴里喊:“立正!”意思是立刻站立。如果不這樣做,就會被認為是倭寇,警哨就會真的響起。為了讓士兵把這套口令熟記于心,部隊操練時,戚繼光不停地讓士兵練習這兩個動作。后來,幾經(jīng)演變,“哨起”“立正”竟成了軍隊隊列練習的正規(guī)口令,沿用至今,只是在口令的語音和意思上有了些變化。
古人多少歲退休?
在古代,和退休這件事最相近的概念叫“致仕”。據(jù)《禮記·典禮》記載,在西周的禮制中,已有“大夫七十而致仕”之禮。后代基本上是沿襲了這一退休年限,只是明清兩代,情況才出現(xiàn)一些變化。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丞相韋賢已70多歲,他以老病為由,上書請求退休。宣帝覺得他年事已高,不可以太勞累,就準他辭職,賞賜他100斤黃金和一處住宅。他成了歷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開丞相退休之先河。明太祖朱元璋當皇帝后,規(guī)定新的退休年齡:“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聽致仕”。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退休年齡提前至60歲。清代,文官致仕年齡一般在60歲上下,武官致仕年齡隨官職大小而異。清末光緒三十年(1904)以后,為增加軍營朝氣,武官副將年滿60歲必須退休;比副將級別低的武官,退休年齡更早。
“書記”一詞從何而來?
“書記”一詞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成為職位指代的呢?其實,古代最早的“書記”不是指官職,而是用以記事的書寫文字,南北朝時期才逐漸演化為抄寫員的專稱。到了唐代, 在元帥府和節(jié)度使手下主管書寫文字的屬官叫“掌書記”,也稱“書記”,官職較低,幾乎沒有實質(zhì)性的權(quán)力。民國時,一些辦理文書、繕寫工作的人員也被稱為“書記”。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全國只有50多名黨員,中央設(shè)立了由三人組成的中央局,負責人稱“書記”,由俄語翻譯而來。會議選舉了中央局作為黨的領(lǐng)導機構(gòu),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鶎痈骷壍胤焦伯a(chǎn)黨組織和組織的負責人也采用“書記”這個稱呼。在含義上,這個稱呼將中國共產(chǎn)黨與當時的官僚、軍閥區(qū)別開來,更加接近群眾,也符合當時的建黨理念。從1925年中共四大開始,中央委員會委員長的職務改稱為“總書記”,地方各級黨的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長職務也改為“書記”,并沿用至今。
“江湖”不僅指天下
“江湖”一詞,原指長江與洞庭湖,后來泛指四方各地。曹操說:“江湖未靜,不可讓位?!逼渲械摹敖笔翘煜碌囊馑肌乃纬_始,游民世界成了“江湖”一詞的新意。游民在社會上游逛于五湖四海,人們很難了解他們的真實生活,就用“走江湖”來稱呼這些人。江湖中有眾多職業(yè)和行當,較為“正當”的有四類:巾,即相面、測字算命的;皮,即游走江湖的郎中;李子,即跑馬戲、變戲法、唱大鼓書的;瓜,即玩武術(shù)、雜耍的。
“江南”到底在哪里?
“江南”一詞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看來,有著不同的含義。白居易的幾首《憶江南》,指的是蘇州、杭州一帶,這也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江南。然而,地理學者認為,江南指的是江南丘陵區(qū)。那是南嶺以北,洞庭湖、鄱陽湖以南,太湖以西的一片丘陵和盆地相間分布的區(qū)域。氣象學者認為,江南是越過長江北到淮河,即淮河以南、南嶺以北、湖北宜昌以東直至大海,都是江南。方言學者則認為,長江中下游以南屬于中國南方六大方言區(qū),這個區(qū)域都可以看成是江南。
新加坡為何沒“房奴”?
近兩年,全球大城市房價飛漲,出現(xiàn)了一波房產(chǎn)投資的熱潮。然而,同樣是寸土寸金,新加坡房價已經(jīng)連續(xù)3年下跌了。新加坡的房價為什么沒有炒上去?該國居民主體是華裔,難道他們都沒有“安家立業(yè)”的思想?從短的原因來看,這是新加坡政府自金融危機以來一系列調(diào)控的結(jié)果。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受政府大力印制鈔票救市的影響,新加坡私人住宅價格上漲了60%。新加坡政府先后出臺提高印花稅、提高按揭首付比例、縮短貸款年限等措施,迅速讓房地產(chǎn)市場降溫。從長的原因來看,則是新加坡政府對于房地產(chǎn)市場的定位——“房子是拿來住的,不是拿來炒的”。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政府購買了全國80%的土地,之后就開始做100年的城市規(guī)劃。政府將公有房產(chǎn)或賣或租,定價參照居民的收入水平并進行動態(tài)調(diào)整,讓80%的人口都居住在政府建設(shè)的公共房中。除了嚴控開發(fā)環(huán)節(jié)、低價供應住房外,新加坡政府還對房屋買賣設(shè)置了嚴苛的條件,如限制買房者國籍、年齡、家庭收入等,其本質(zhì)也是為了抑制投機性需求。由于這些獨特的基礎(chǔ)性的制度設(shè)計,使得新加坡的房地產(chǎn)成為最不值得投資的品種。
“閉門羹”到底是什么羹?
拒絕客人進門就是讓客人吃閉門羹,那么,“閉門羹”到底是一種什么羹?“閉門羹”一詞最早出自唐代馮贄的《云仙雜記》:“下列不相見,以閉門羹待之。”相傳在唐代,宣城女子史鳳長得如花似玉,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很多年輕男子慕名前來拜訪,希望能與她成為朋友,可很難見到她。原來,她會客前要求客人先獻上一首詩,她若看中詩文,才愿意與客人一見。如果客人不會作詩,或獻上的詩文未被她看中,她就叫家人在門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轉(zhuǎn)地拒絕。時間長了,來訪的客人只要見到門前的羹,就主動告辭。以羹待客就是拒絕會見的意思,所以人們把這種羹稱為“閉門羹”。久而久之,“閉門羹”就成了拒絕的代名詞。
【責任編輯】蒲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