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敏
【摘 要】 藝術凈化的實質(zhì)在于藝術作品引發(fā)的情感活動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凈化的過程就是一種情感的宣泄與補償。而無論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還是藝術鑒賞來說,則都是一種情感的釋放和“他化”,從而使得情感得到宣泄和轉(zhuǎn)移,而使得心靈歸于一種平靜和澄明,這是個審美的過程,同時也能給審美教育以啟示。
【關鍵詞】 “凈化”;審美移情;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089(2017)13-00-02
“凈化”的希臘文音譯“卡塔西斯”(katharsis)。作宗教術語是“凈罪”的意思,公元前7世紀前后,它從色雷斯傳入希臘的奧爾弗斯教,他們把靈魂從肉體的禁錮中解脫出來稱為“凈化”,他們希望通過贖罪和凈化以消除因觸犯諸神和沾染不潔而帶來的恐懼。“凈化”作醫(yī)學術語過去一直認為是“宣泄”的意思。而作為藝術的“凈化”說則是整合了這兩種意思,既是一種道德的“凈化”,也是一種情感的“宣泄”。
凈化的所指
亞里士多德在悲劇定義的末尾提到,通過人物的動作,“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以取得悲劇的效果,此外,他在《政治學》卷八《論音樂教育》中講到“凈化”:“某些人特別容易受某些情緒的影響,他們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樂的激動,受到凈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種輕松舒暢的快感。因此,具有凈化作用的歌曲可以產(chǎn)生一種無害的快感。”這種情感之所以得到凈化,是由于觀眾受了藝術作品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感染,滿足了無害的快感,并在理性的指導下,引起道德作用和審美效果,這是賦予“凈化”以積極的教育意義。
在我國,亞里士多德關于悲劇的凈化作用,主要有兩種代表性的意見。一種是朱光潛先生的凈化說。他認為“凈化”的要義在于通過音樂或其他藝術,使某種過分強烈的情緒因宣泄而得到平靜,因此恢復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另一種是羅念生先生的陶冶說。他在《<詩學>譯后記》中指出:卡塔西斯在《詩學》第6章無疑是借用醫(yī)學術語,亞里斯多德曾在《政治學》第8卷第7章把這個詞作為“醫(yī)療”的同義語。亞里士多德的原話:“有些人容易受宗教狂支配,我們可以看見他們聽了那種使靈魂激動的音調(diào),在神圣的樂調(diào)的影響之下恢復正常狀態(tài),仿佛受到了一種醫(yī)療,即卡塔西斯作用。至于那些易受憐憫、恐懼及其他情感支配的人也應當受到類似的醫(yī)療?!彼J為悲劇的醫(yī)療作用應從亞里士多德的倫理思想中去求得解釋,是亞里士多德借悲劇引起憐憫與恐懼之情,使它們經(jīng)過鍛煉,達到適度的意思,而不是把憐憫與恐懼之情加以凈化或宣泄。我們可以對此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悲劇的功用是道德凈化,凈化的是使憐憫與恐懼轉(zhuǎn)化為品德,從而起到道德的矯正、治療作用;一種是悲劇的功用是宣泄情感,達到心緒平和、情感平衡、心理健康。前者可以稱為是凈化說,凈化憐憫與恐懼中的痛苦的壞因素和利己的因素;后者稱為宣泄說,人們強烈的憐憫與恐懼的欲望,得到滿足并釋放出來后得到快感,而趨于平靜。我們認為,凈化作為悲劇的效用,體現(xiàn)藝術的一般功用價值。凈化可理解為心靈的凈化,靈魂的陶冶和改善,道德的提升。適用于審美教育,追求知、情、意的統(tǒng)一,真、善、美的結合,使得受教育者在知識的尋求中得到情感的凈化和道德的提升。
藝術的“凈化”
在我們看來,凈化既是對于情感中不利因素的凈化,同時也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和表達,是借助于藝術作品或者藝術手段,及其可以使情感得以解脫和釋懷的對象,在創(chuàng)作或欣賞中使情感中不利的因素得到宣泄,而使得情感得以陶冶。藝術具有凈化作用,同時藝術也具有審美教育作用。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能引起快感,除了從摹仿中獲得求知的快感外,也能引起審美的快感,藝術產(chǎn)生快感,更重要的是一種審美情感的轉(zhuǎn)移。凈化情感也指審美移情作用,有益于培育、提升人的審美情操和心理健康。我們認為人所固有的情感、節(jié)奏感之類,就是人的一種審美天性。這種審美的藝術感伴隨著藝術作品的投射,使其調(diào)動起來,同化藝術作品的表達,通過完美的創(chuàng)作技巧,如色彩處理、道具的使用、人物刻畫等,使欣賞者的審美藝術感和作品所透射出的審美意識達到共鳴,從而使情感得到宣泄或者轉(zhuǎn)移,而給人以美的感受。
藝術凈化的實質(zhì)在于藝術作品引發(fā)的情感活動能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凈化的過程就是一種情感的宣泄與補償,在藝術家那里是宣泄,而在欣賞者那里則是一種補償,在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活動就是一種心靈的凈化和審美移情的交往互動過程。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經(jīng)過個人經(jīng)驗的積累,材料的篩選、加工、提煉和整理,靈感的啟迪,藝術家把在腦中長期思索的形象通過一定的質(zhì)料表現(xiàn)出來,把心中積累已久的東西呈現(xiàn)出來,從而使心靈得到釋放,壓抑已久的情感得以解除,痛苦得以消解,這本身就是一種心靈的凈化,情感的宣泄。只是這種宣泄不僅是生理的,更重要的是心里的情感積累壓抑的釋放。這種情況在有責任感的藝術家那里表現(xiàn)的更為明顯,藝術家的責任心越強,忍受的情感的壓抑就越強,而一旦這種情感得到解除,也就是通過藝術表現(xiàn)的形式把它表達出來,那么他得到的心靈的凈化也就越是徹底。而凈化后的心靈則會歸于一種平靜和澄明。
藝術的欣賞也是這樣,欣賞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不僅是再創(chuàng)造,還是受啟發(fā)而使情感凈化的過程。我們都有過類似的體會,就是無論我們面對的是什么樣的藝術品,當然是真正能稱之為藝術品的東西,我們在欣賞他們的時候心中總會涌動著一種情感或稱之為說不清的感受,然后我們會不斷的去體會這種感受,結合著我們的知識和經(jīng)驗,還有前人的解構,藝術家自己表達的感情等,我們會對我們面前的藝術品作出自己的理解,使迷惑得以解除,當然這只是在欣賞時的凈化過程。也有可能是情感長期的積累,不能得以釋放,突然看到了一件得以徹悟的作品,你長期的情感在瞬間釋放,這也是一種凈化。也有就是你在初次面對藝術品時,不能參透其中的妙處,在經(jīng)過反復的思考或偶然所得的觸發(fā)下,心中一下澄明,這時是對前作品的凈化的結束,也是你在創(chuàng)作的前凈化的形成,這時的欣賞不僅是欣賞,而且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前奏曲,若吧這些凈化后的積累通過創(chuàng)作的方式表達出來,就是一種高級的心靈凈化,得到的不僅是審美的教育和移請或是知識的積累、經(jīng)驗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對凈化后的再凈化。所以在不斷的延續(xù)中,藝術的欣賞水平也是在不斷的提高,而凈化后帶來的情感的補償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則是施教于審美教育。
“凈化”的教育意義
凈化作為一種藝術鑒賞中的審美移情,在各種藝術中普遍具有陶冶審美情操的功用,這樣理解,符合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理論?!对妼W》中指出:“不應當要求悲劇給我們一切種類的快感,只應當要求它給我們它特別能給的快感。既然這種快感是詩人通過摹仿來引起我們的憐憫與恐懼之情而產(chǎn)生的,顯然就該通過情節(jié)來產(chǎn)生這種效果”。悲劇的結構安排、情節(jié)構成、人物設計以及服裝道具等,渲染了主人公的真切悲苦之情,欣賞者被感染出憐憫與恐懼,當作品的審美因素與欣賞者達成一種共鳴,審美性同在一致點時,這種情感就不再是純粹的作品中的情感,對作品來說就是一種完結,而對欣賞者來說,審美意味則剛剛開始,從而使得欣賞者會更進一步的去開始品味這種情感,在此過程中凈化掉那些不利的因素,從而使得人的品格、道德、審美格調(diào)得以提升。這里凈化首先顯現(xiàn)為一種“心理快感的滿足”,在獲得心理快感之中有益于促進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審美教育的凈化能產(chǎn)生提升倫理道德、有益修身養(yǎng)性、促進人格完善的功效和作用,滲透到人的靈魂深處,使得受教育者自覺地去追求真、善、美,遠離丑,杜絕惡。這樣的凈化摒棄了生硬的理性說教,寓教于樂,通過藝術生動鮮明的形象來感化受教育者,使之在美的享受中,在精神的愉悅中,領悟生活的真諦,接受道德的教化。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凈化和升華,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教育的過程,提升生存境界,獲得心靈的自由和解放,實現(xiàn)“人生的藝術化”。
藝術的“凈化”得以審美情感的宣泄,如果就藝術有審美移情的作用而言,有合理因素,但是將情感說成簡單的心理宣泄,沒有具體分析多種多樣的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這種宣泄一旦不可控制,不再理性的范圍內(nèi)活動,就會成為一種病態(tài)情感,而不利于教育的進行。所以對于藝術的“凈化”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對其所帶來的審美教育作用,我們應當合理的開發(fā)和利用。
參考文獻:
1.詩學(M),(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羅念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政治學(M),(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3.中西美育“凈化”說之比較認知分析(J),龐躍輝,學術研究,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