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1-0011-01
在教學改革中,許多語文教師不愿意放棄這個展示自我的平臺,總愿意把知識掰開了、揉碎了、嚼爛了之后再教給學生,這是沿襲傳統(tǒng)起源于孔子時代的私塾學堂的學習方式,世代相繼,以教師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為基本特征,一提起上語文課,學生想到的就是教師在講臺上的自我欣賞式的獨角戲,一個人滔滔不絕地講解,大量的時間學生處于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怎么能夠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反思一下,誰愿意做一個勤奮的看客呢?要打造高效課堂我們更應該關注學生有哪些疑問,怎樣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初中語文課堂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轉變。
一、轉變教學模式,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從“傳道”“授業(yè)”“解惑”走向“教學相長”。課程決定教學觀,傳統(tǒng)的教學注重“傳道”“授業(yè)”“解惑”,整堂課以傳授知識、解決問題為中心,教師教得費力,學生學得被動。而今追求的是“教學相長”——教學相長的過程,是師生思想、情感交融、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把教學的本質(zhì)定位為交往,就是把學習的活動定位為與書本對話、與老師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的過程,從而在本質(zhì)上超越了“教師中心論”,使學生學得生動、學得主動、學得活潑,而教師也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促進了自身素質(zhì)的不斷提高。
從“滿堂灌”式教學走向“牧羊”式教學?!澳裂颉笔浇虒W模式與“灌輸式”“填鴨式”教學不同,不是告訴學生“這種草好吃,應該這樣吃,必須吃”,而是在指明所要達到的目標基礎上,把“羊兒”引導到廣闊的草地上,根據(jù)目標“吃什么草,怎樣吃”是羊兒事,教師只是一個“牧羊人”,只需小心地看護、組織和引導他們吃飽吃好,這種教學模式使課堂真正提升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教學中一直本著“向?qū)W生傳授知識”的觀念,在課堂上過多地分析,自始至終是教師在唱主角,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如何,較少得到關注。新的課程改革,課堂中放手讓學生大膽自主探索學習,而教師則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和交換意見者,使教師的“教”真正讓位于學生的“學”。課堂上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而是學生人人都參與,個個都能講、會講,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二、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從“被動”走向“主動”。過去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的束縛,學生學得相當被動。進行課程改革以后,我們重在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chǎn)生實質(zhì)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學習,增加課堂上學生參與分組討論、全班交流、充分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從“配角”走向“主角”。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目標制定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應以學生的特點制定,以學定教改變以往的教師簡單地依據(jù)教材進行備課講課,課堂的一切活動應以學生的學習效果來設計。校本課程的出現(xiàn)最大限度地解決了學生程度不一的難題,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學生的特點自行編寫教材,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質(zhì)量。
從“臺下”走到“臺上”。過去的講臺是教師的專利,教師在三尺講臺孜孜不倦地講解著學生不知所云的深奧的理論,學生每天都像童年中唱的那樣“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的焦急等待中度過,很多時候課堂上沒給學生留下一絲的印記。從山東杜郎口的砸掉講臺的革命開始,教師開始意識到獨角戲的弊端,讓學生自己講解、共同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學生們對語文課堂才產(chǎn)生了興趣,在不斷的交流和探索中逐步學會學習的方法。
三、轉變評價觀,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從“單一式”走向“多元式”。過去的課堂評價僅僅用簡單的對與錯來評價,以至于我們教育的學生在看電影、電視節(jié)目時,對劇中角色的評價也局限在好人和壞人兩個層面。教師的評價應該是多元的異彩紛呈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經(jīng)意的一句帶評價色彩的話,都很有可能影響學生對學習的態(tài)度、情感和行動,因而課堂中的評價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們力求在課堂上讓每一個學生張揚個性,生動、活潑、全面發(fā)展,因而只有善意的、恰到好處的鼓勵與激發(fā),才能不斷地點燃學生心中求知的火焰,使學生在成功的快樂中不斷前進、不斷探索。同時,課堂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走向多元,除了教師評價外,還組織學生評價、小組評價和自我評價,并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視學生個人感受、獨特見解,通過多樣化的評價尺度,使學生樂在學中,用適合自己的方式不斷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