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元舟
1993年11月25日晚上七時許,寬敞明亮的香港理工學院小禮堂內,人頭濟濟,來自香港各地的堪輿專家在屏息凝聽一位耄耋老人——中國易學專家、堪輿大師、蘇州市周易研究會會長沈延發(fā)的精彩演講。
演講前,這位精神矍鑠的老者,帶上祖?zhèn)髁_盤察看了香港地理風貌,踏勘了香港大小山頭。演講結束前,當講到未來香港的前景時,他毅然預言道:“今日荒蕪的大嶼山,是明日香港的興旺地?!贝嗽捈瘸觯暱滩┑靡魂嚐崃艺坡?。
一瞬間,十三年過去了。東南亞第一大佛、新穎的迪斯尼樂園、大型的飛機場、現(xiàn)代氣派的高層樓房一一崛起。今天的大嶼山變成了旅游勝地,似乎也應了這位老人的話。
出生于易學世家
沈延發(fā)誕生于上海虹口日本醫(yī)院,成長在知識分子家庭中。他是北宋沈括(英國李約瑟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史》稱之為“中國科學史上最卓越的人物”)的后裔。
沈延發(fā)的祖父沈紹勛(字蓮生,號竹礽),是晚清周易堪輿專家。他的著作《周易易解》、《沈氏玄空學》聞名海內外。沈延發(fā)的父親沈祖綿(字迪民,號瓞民),是著名的辛亥革命元老,因反對清政府,曾九次流亡日本。他追隨孫中山,與章太炎、宋教仁、蔡元培、陳其美等人在日本創(chuàng)立“光復會”、“同盟會”。在辛亥革命的壯舉中,他帶領革命軍,首先跳越高墻,攻入上海制造局,獲得大量軍械,為起義立了頭功。孫中山逝世后,宋慶齡親自委托沈瓞民在南京紫金山堪定墓址。沈瓞民與于右任、張家瑞、張一麐、費樹蔚等人在紫金山南坡整整勘察了七天,最后選定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也就是今天的中山陵,為孫中山先生的墓址。為孫中山勘察墓址之后,蔣介石派人專程到蘇州,請瓞民去浙江奉化,為其母整修陵墓。
之后,沈瓞民因不滿蔣介石的獨裁,引退政界,長期定居姑蘇城富郎中巷21號內(現(xiàn)為“沈瓞民故居”,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箲?zhàn)期間,沈瓞民出任新四軍地下經濟組織長江商行董事,巷中德壽坊牌樓上方的五角星是當年地下組織設置的標志。他同國學大師章太炎、氣功大師蔣維喬一起研究古籍,曾設想創(chuàng)建“蘇州市周易研究會”,但因時局動蕩不定終未告成。新中國成立后,沈瓞民經陳叔通推薦,由郭沫若聘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曾任江蘇省和蘇州市政協(xié)委員。他博學多才,著作等身,編撰《中國錢幣史稿》《中國外患史》《英文字典》《三易新論》等文史、易理作品一百余冊。惜在“文革”中,這些書均付之一炬,老人因此含憤而死。
沈延發(fā)從小就受到充盈的易理熏陶。生前,他曾對家人和學生講述自己名字來歷的趣聞。1915年8月23日(陰歷七月十七日),沈瓞民一進家門,瞧見天井里浮現(xiàn)一尊佛,不禁大喜,家中好運來了。果然不出所料,仆人稟報:“恭喜老爺,太太又生一貴子?!边@是沈瓞民第三個兒子。他把這喜訊告訴章太炎,請他給剛出生的兒子取名。章太炎沉吟半晌,緩緩地說:“這孩子身體不好,不易順利長大,然而他卻是天天要學《易經》的,就取名‘延發(fā),號‘子周吧?!鄙钪O易學之道的沈瓞民點頭稱好?!鞍l(fā)”是周文王的名,“周”代表周朝,“延發(fā)”、“子周”寓意這個小生命要繼承《周易》的事業(yè)。
正如名字意味的那樣,沈延發(fā)幼年就對《易經》很感興趣。青少年時代,他師從章太炎學研《易經》,師從章太炎夫人湯國梨吟誦詩文,師從蔣維喬研讀《易經氣功》。祖?zhèn)骷医?,名師指導?7歲的沈延發(fā)就編著了兩萬多字的《易經六十四卦淺解》文稿。三位老師綜觀全文,親筆撰寫評語,贊揚他的《淺解》別具一格,文言流暢,造句毓秀,是一篇完整的不可多得的美文。他們勉勵沈延發(fā)深入鉆研,繼承自己民族最古老、最淳樸的文化傳統(tǒng)。
沈父見到兒子文稿,也十分愉悅,欣然題寫評語:“我兒延發(fā)從小隨我學易,十七歲能將六十四卦卦意融會貫通,寫出此文,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實屬不易,可有出版價值?!?/p>
專業(yè)于堪輿易理
1936年夏,沈延發(fā)考入上海德國人辦的同濟大學土木系。隔年抗日烽火延至滬上,同濟師生顛沛流離,七次遷校。1939年,沈延發(fā)在云南昆明同濟大學繼續(xù)攻讀。在中國共產黨抗戰(zhàn)的感召下,同濟的進步力量發(fā)展壯大,抗日救亡活動積極展開。沈延發(fā)在黨和革命理論引導下,愛國熱血溢滿胸臆。如今,《同濟大學校史》中記載著他和幾十人在昆明參加學校讀書會,傳播革命思想的情況。在讀書會中,沈延發(fā)渴求革命理論,學習辯證唯物主義、社會發(fā)展史、聯(lián)共(布)黨史等,還閱讀高爾基小說、馬雅可夫斯基詩集等進步文藝書籍,常常與會員交流心得。他們還在小學生中選拔人才,組織“昆明兒童劇團”,編排了不少抗日歌曲和劇本,定期在文廟演出。這位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有著知識分子追求真理的執(zhí)著和癡情,對飽經磨難的中國愛之深,對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恨之極。
《易經》是中國古代人的智慧結晶,從伏羲到周文王,經孔子補充整理才完成這部偉大的著作?!兑捉洝穼惱?、道德、文學藝術以及政治等都有涉及,也啟迪了中華民族的智慧。人類運用《易經》的原理發(fā)明了很多東西,如計算機的二進制,也是運用了《易經》陰陽兩儀的原理。從美學角度來分析,《易經》包容了自然美、科學美、藝術美、倫理美。正由于它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才使《易經》幾千年歷久不衰,為人們津津樂道,流傳至今。
中國古代有個傳統(tǒng),就是特別尊重天、地、君、親、師。《易經》把自然、秩序、整一、生化等作為美的基本條件,這對沈延發(fā)學習建筑藝術有著貫通和啟示。在“六十四卦”中,就有“十一卦”提到有關建筑方面的內容,尤其涉及城垣、住宅、朝廷、宗廟的建筑,更有豐富獨特的見解,堪稱“堪輿學”,使建筑既具高超的藝術價值,又展示絢麗多彩的風俗圖。
自幼研習易理的沈延發(fā),在建筑堪輿中遨游,對古代王充《論衡》的四諱篇、詰術篇格外關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經常思考《易經》中美學意識和建筑的關聯(lián)。畢業(yè)后踏上工作崗位,沈延發(fā)的頭腦里不少涉及土木建筑工程的選址與設計內容,往往會以獨特的視角,在神妙的境域里自由出入。
造詣于易學探究
沈延發(fā)真正公開探究堪輿易理的奧秘,還是在他退休15年以后的事。他曾向人們講過兩個故事。
早在1932年,沈延發(fā)拜氣功大師蔣維喬為師。蔣維喬在勘察山嶺、勘察新落成的建筑中,測試他對卦氣的判斷。經過一系列考試,終于有一天,蔣維喬對他說:“孩子,我的氣功、堪輿本事,你已經練到身了,可以出師了。不過,你記住,你有了這身本領,千萬不能對外講,要到75歲以后才能講,否則會有殺身之禍?!?/p>
40年代,沈延發(fā)在重慶創(chuàng)辦“濟光建筑事務所”,聲名顯赫。50年代,他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任高級建筑師,為諸省市城市規(guī)劃貢獻良多。60年代,他正蹲牛棚接受改造,突然北京有人來找他,據(jù)說是江青派來的。江青為了長生不老,遍訪氣功名家。此人悄悄找到沈延發(fā),問他:“你懂《易經》嗎?”沈延發(fā)搖搖頭?!澳愣畾夤??”沈延發(fā)再搖搖頭。來人看他一問三不知,便掃興而歸。
沈延發(fā)牢記蔣維喬的秘訓,在近半個世紀中,所懂得的堪輿易經本領從不昭示于人,這使他避過血腥文革等政治禍害。在1977年退休返回蘇州后的15年間,他僅在社會活動中做些科普教育活動。八十年代,他先后創(chuàng)辦了蘇州市滄浪區(qū)離退休科技工作者協(xié)會(后更名滄浪區(qū)老年科技工作者協(xié)會)、東吳科技業(yè)余學校、蘇州市科普業(yè)余學校。九十年代,他又參與創(chuàng)辦了蘇州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協(xié)會。期間,他為昆山制藥化工廠解決污水處理的問題,協(xié)助創(chuàng)辦東風軟水器廠,并發(fā)明制造了“射流大便沖洗器”,且獲國家專利。
沈延發(fā)悉心鉆研、鍥而不舍地繼承祖父輩的遺產,結合自己的建筑專業(yè)實踐和體會,撰寫了《易學新論》《沈氏玄空堪輿學》《沈氏高層建筑堪輿學》等三十多部著作。
1989年,在同濟大學李國豪教授的倡導下,沈延發(fā)參與了《建苑拾英》博物匯編藝術典中“堪輿部”的選編工作。這部集13位教授專家智慧、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土木建筑科技史料選編的巨著,榮獲1989一1990年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協(xié)會、上海市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1992年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出版優(yōu)秀學術專著優(yōu)秀獎。
沈延發(fā)為實現(xiàn)父親的遺愿,1988年成立了蘇州市周易研究會,擔任會長直至逝世。他舉辦講座,親自授傳易理心得,與國內外周易愛好者互相學習交流。作為會長,他時常告誡會員做人做事的道理:第一心正;第二不貪;第三要積德,做好事。他從不以周易為謀取財物的工具,即使社會物欲膨脹、人心浮躁,他也無償?shù)匕牙险髲d作為研究會活動的場所。
沈延發(fā)堪輿易理的本領,不僅國內知名,而且在國際上享有聲譽。1992年,他攜夫人赴美探親。美國加州洛杉磯市“美西易經研究會”會長汪忠長邀請他與會座談交流,又擬開辦講座,但因他身體不適,提前回國而作罷。2000年,汪會長到南京大學參加國際易學研究會論壇后,特地赴蘇拜訪沈延發(fā)。在香港和東南亞一帶,他多次與臺灣、日本等地人士接觸。九十年代初,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副總理王鼎昌率領經濟考察團到蘇州。該團工程堪輿師專門提出要會見《沈氏玄空學》作者沈竹礽的后裔,可惜當時無人知曉而未跟沈延發(fā)見面。本文開頭提到的“理工學院”演講盛況,是由香港東方古代文化科學研究中心邀請的。沈延發(fā)對香港地理風貌、高層建筑、四個發(fā)展重點以及踏勘心得,侃侃而談,連講三晚,發(fā)表了不少真知灼見。在香港期間,他還成立了國際沈氏易學研究總會,并親任會長。
晚年,沈延發(fā)不顧年邁體弱,對蘇州的眼前足底之事倍加關注,盡心盡力用自己的易學本領貢獻社會,受到干群一致好評,被稱為“活易經”。
新世紀來臨前夕,沈延發(fā)在講座中對會員說:“21世紀是西方轉向東方的世紀,中華民族復興曙光已初露端倪,國家強盛的夢想將趨于現(xiàn)實,21世紀應是東方人為全球人類做善事的世紀。”
遺憾的是,新世紀剛開局不久,沈延發(fā)因病于2001年10月5日離開了人世,不能看到中國邁向強國又穩(wěn)又快的步伐。但欣喜的是,他退而不休開拓易學堪輿的畢生貢獻,已載入史冊:1994年入編美國ABI五百名人錄;1995年入編英國劍橋《名人大辭典》;1999年入編《世界名人之家》中國卷;2000年入編《中國當代易學文化辭典》;2001年入編《中國人才世紀獻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