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體育學基本理論與學科體系建構(gòu):邏輯進路、研究進展與視域前瞻

      2017-06-22 12:19:08方千華王潤斌徐建華謝正陽李鳳梅
      體育科學 2017年6期
      關鍵詞:學科理論體系

      方千華,王潤斌, 徐建華,謝正陽,李鳳梅

      FANG Qian-hua1,WANG Run-bin1,XU Jian-hua1,XIE Zheng-yang2,LI Feng-mei3

      體育學基本理論與學科體系建構(gòu):邏輯進路、研究進展與視域前瞻

      方千華1,王潤斌1, 徐建華1,謝正陽2,李鳳梅3

      FANG Qian-hua1,WANG Run-bin1,XU Jian-hua1,XIE Zheng-yang2,LI Feng-mei3

      “學科是人類知識體系中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知識體系不斷發(fā)展和分科深化的結(jié)果,也是現(xiàn)代教育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保?8,81]中國的體育學發(fā)軔于晚清體操學堂的日式課程,歷經(jīng)民國時期的分化,新中國成立后的蘇式改造,改革開放后的爭鳴討論,以及20世紀末的快速發(fā)展,已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隨著研究不斷深化和拓展,體育學學科體系逐漸優(yōu)化和合理,學科地位得到了明顯提升。2015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是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也為新時期我國體育學學科發(fā)展帶來了重要的機遇與挑戰(zhàn)?;诖?,對體育學基本理論與學科體系研究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全面反思,將有助于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的體育學理論體系,促進體育學學科理論創(chuàng)新,增強體育學的社會服務功能,進而提升中國體育學研究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1 體育學基本理論的邏輯進路

      1.1 對體育學邏輯起點的再思考

      作為一門科學或?qū)W科結(jié)構(gòu)的基本范疇,邏輯起點“是指理論體系的始自對象,是整個邏輯體系由以展開和得以完成的一個最初的規(guī)定。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科學應該以什么為開端’”[79]。探究體育學基本理論和學科體系的構(gòu)成,需從學科的核心范疇與本質(zhì)概念入手,探微體育學學科的邏輯起點。體育學的邏輯起點是對體育學學科的基本概念及關系的科學界定,在學科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思考邏輯起點均具有重要價值,在萌芽期思考學科邏輯起點有助于學科地位的確立,成長期有助于豐富完善學科的理論體系,成熟期則有助于反思學科面臨的困境。本文采用跨學科比較的方式,基于不同學科邏輯起點的歸納和探究,進一步加深對體育學邏輯起點的認識。

      1.1.1 不同學科邏輯起點的詮釋與借鑒

      一般來說,學科屬性的差異影響和限定了學科的內(nèi)在邏輯和發(fā)展脈絡。通過考查和比照教育學、經(jīng)濟學、管理學、哲學等學科,尤其是不同學科的重要著作對其邏輯起點的規(guī)定,發(fā)現(xiàn)它們在認識基礎、重要意義、主要依據(jù)等方面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首先,從認識基礎看(表1),不同學科雖然在“邏輯起點是什么”的認識上存在異議,但都認為邏輯起點包含著體系對象整個發(fā)展中的一切矛盾和可能存在的認識,“任何學科體系的構(gòu)建必須建立在一塊基石上”[6,31,32]。其次,從重要意義看,眾多學科均視邏輯起點為連接學科研究與學術成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整個學科邏輯架構(gòu)的關鍵支撐,促成了學科研究的前瞻性目標與學科邏輯論述起點的有機統(tǒng)一。最后,從主要依據(jù)看,“要素論”是眾多學科規(guī)定邏輯起點普遍采用的方式,如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育學視“學習”為學科的邏輯起點,管理學以“資源配置”、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法學以“公平正義”、政治學以“權力”等核心要素為邏輯起點;自然科學中物理學以“物質(zhì)”、力學以“力”、作物學以“農(nóng)作物”、臨床醫(yī)學以“疾病”等核心要素作為學科的邏輯起點。

      表1 不同學科的邏輯起點及基本規(guī)定Table1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s and Basic Provisions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不同學科對邏輯起點的提煉和歸納,為體育學學科邏輯起點的厘定提供了借鑒。一方面,明確學科邏輯起點在認識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中所起到的樞紐作用,以及邏輯起點最簡單、最抽象、最起始的構(gòu)成特征,可以考慮以核心要素的形式提煉體育學邏輯起點;另一方面,在確定體育學學科的邏輯起點時,必須符合邏輯學的理論規(guī)定性與體育學的歷史規(guī)定性,做到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

      1.1.2 體育學邏輯起點的歸納與剖析

      相較于其他學科,體育學界在探討和研究學科邏輯起點問題上還未形成共識。反觀教育學,1986年就有學者指出:“教育學為了建立完整嚴密的體系,需要尋求邏輯起點。”[10]后續(xù)研究圍繞邏輯起點的規(guī)定性、邏輯起點的理論爭議、邏輯起點的意義、邏輯起點的多元或一元、主觀或客觀、混淆與僟越等話題形成了一系列成果[29,30]。

      隨著體育學基本理論認識的不斷深入,對體育學邏輯起點的理解也逐漸深化,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表2)。觀點1~3主張以體育學的研究對象(或稱認識對象)——體育、體育行為或者體育運動中的人為體育學學科的邏輯起點,體育運動中的人是體育的行為主體,體育蘊涵著主體性參與的體育活動。這種歸納方式和認識路徑看似周延和全面,但也存在商榷之處。其一,無論是體育運動中的人還是人的體育行為都不是最簡單、抽象、一般的概念,而是屬于內(nèi)涵豐富的且需要重新解釋、可以拆分的內(nèi)容,這與黑格爾對邏輯起點的原始基質(zhì)性規(guī)定難以相符。若將體育作為邏輯起點,那么,對體育活動理解的不同可能導致所建構(gòu)的理論和學科體系大相徑庭。其二,“邏輯起點應與研究對象相互規(guī)定,也就是說,邏輯起點要保持它所反映的對象的一致性?!保?0]如果非要將體育運動中的人或者人的體育活動發(fā)展成為公理化的前提條件,那么,在建構(gòu)的理論體系中,邏輯起點與研究對象的合一會導致至少一方難以被容納,需要邏輯的傳遞和補位方可進行理論解釋。其三,如果以體育運動中的人或人的體育活動作為體育學學科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在邏輯上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用研究對象定義研究對象的循環(huán)論證。在經(jīng)濟學、文化學和教育學領域中并未出現(xiàn)類似的歸納方式,主要原因在于演繹推理的過程只有能構(gòu)成有效的邏輯鏈條,研究對象才能成為整個學科理論體系的線索和邏輯起點。

      表 2 體育學學科邏輯起點的代表性觀點Table2 Representative Views on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Sport Discipline

      相較而言,觀點3和觀點4借鑒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對邏輯起點“商品”歸納的經(jīng)驗,在歷史與邏輯的基礎上考量體育學邏輯起點。由觀點3可知,人的活動并不都是人的運動,只有運用運動動作來進行的活動才稱為人體運動,人的體育活動及知識體系的建構(gòu)應圍繞人體運動進行推衍和分化;強調(diào)競技性的“大體育”與強調(diào)教育性的“真義體育”,都是采用人體運動或人體運動中的身體練習(或身體鍛煉),以此演化出各自的邏輯體系和理論學說。觀點4將體育學學科的邏輯起點歸納為“鍛煉”,因為“鍛煉是歷史中偶然發(fā)生的各種體育客觀形態(tài)的最基本的共同性,鍛煉在邏輯上反映了體育發(fā)展過程的歷史起點……鍛煉的確是體育中最簡單、最抽象的一個范疇……鍛煉規(guī)定了以它為邏輯起點的整個體育科學領域的基礎學科?!保?1]

      相比之下,“與我國的情況類似,美國的體育學科源于Physical Education并在困境與爭論中不斷發(fā)展,如今,Kinesiology已逐步成為北美地區(qū)體育學科的通用名稱”[63]。隨著Kinesiology作為體育學學科的總稱逐步確立,將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作為邏輯起點的研究和討論也隨之出現(xiàn)?;舴蚵凇扼w育學導論》中就以“研究體力活動”為副標題,指出“如同社會學關注人們的社會互動、生物學關注生命形態(tài)、人類學關注文化樣態(tài),而體力活動就是理解體育學科的關鍵”[111];體育學科必須圍繞體力活動進行知識生產(chǎn):體驗體力活動(體驗性知識)、研究體力活動的理論與概念(理論性知識)和以體力活動為中心的職業(yè)參與(職業(yè)實踐知識)。內(nèi)維爾則從另一角度強調(diào):“體力活動是將體育學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標志”[115],因為除了體力活動是學科關注的本體外,參與并體驗體力活動本身就是體育學的重要認識論手段,這有別于其他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觀察、閱讀方法。從詞源學的角度看,體力活動的含義較廣,既包括身體練習,也包括一些不帶有鍛煉目的的身體活動,如果將其作為邏輯起點,可能導致邏輯起點的擴大化和不周延。

      綜合國內(nèi)、外各種體育學邏輯起點的討論,本文傾向于在“鍛煉”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限定,即考慮到“鍛煉”一詞作為邏輯起點在表達與研究對象的一致性上可能存在偏差,將其表述修正為“身體練習(physical exercise)是體育學學科的邏輯起點”。因為,從基本內(nèi)涵看,“鍛煉”除了指“通過體育運動使身體強壯,培養(yǎng)勇敢、機警和維護集體利益等品德”外,在自然科學領域特別是冶煉技術領域則指向“鍛造或冶煉”,在社會科學領域指向“通過生產(chǎn)勞動、社會斗爭和工作實踐,使覺悟、工作能力等提高”。從歸納過程看,體育學的邏輯起點一旦超越了自身反映的對象的一致性,就失去了特定價值。如果加上限定詞“身體”(physical),就可以準確地表述所屬的體育學學科邏輯發(fā)生的身體指向,避免上述邏輯基項與始項不一致而發(fā)生對象偏移甚至失真的情形,畢竟,“并非所有的動作都可以稱為身體練習,只有那些為了實現(xiàn)體育的目的任務而采用的體育手段中的動作才能稱為身體練習。這些動作不論在形式、內(nèi)容和方法上都符合體育的要求,有助于實現(xiàn)體育的目的任務”[82]。此外,本文將“physical exercise”翻譯成“身體練習”而不是“身體鍛煉”的主要考慮是:在劃分體育的三大領域時,往往將群眾體育的主要技術特征歸納為“身體鍛煉”,“身體練習”的表達方式可以避免人們誤以為體育學學科的邏輯起點通過群眾體育領域的關鍵特征來描述。

      1.2 體育學基本理論的體系重構(gòu)

      對于一個學科而言,“基本理論不是可有可無,而是非搞不可”[60]。體育學基本理論是指體育學中整體性的、根本性的知識,不僅涉及和影響到體育活動的一切方面,也對體育學的學科體系構(gòu)建,以及人們研究體育學的目的和態(tài)度等產(chǎn)生深遠影響。研究體育學基本理論是把握體育學學科發(fā)展態(tài)勢,探明體育學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體要求。當前,體育原理、體育學、體育學原理、體育學學科體系等方面的研究,已涉及到了體育學基本理論的有關內(nèi)容,但對體育學基本理論的諸多方面,仍需繼續(xù)深入探討。

      表3 不同學科的基本理論及構(gòu)成模式Table3 The Basic Theory and Composition Mode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1.2.1 不同學科基本理論的構(gòu)成模式及啟示

      縱觀不同學科基本理論的構(gòu)成方式(表3),主要有:1)對象要素說。文學、政治學、作物學等均按照學科研究對象的構(gòu)成要素,構(gòu)建其基本理論體系。以文學為例,文學實踐作為一種活動,可以從作品、作家、生活、讀者等要素推衍文學的基本理論體系;而政治學視政治權力為學科的邏輯起點,政治利益與政治權利是核心要素,以此衍生出政治統(tǒng)治、政治管理、政治參與等基礎要素,繼而將其結(jié)構(gòu)化、系統(tǒng)化,形成了政治學的基本理論;相比于作物學圍繞農(nóng)作物的起源、繁殖、發(fā)育等要素進行理論建構(gòu),戰(zhàn)略學主要圍繞戰(zhàn)爭這一核心要素進行不同階段的理論建構(gòu)。2)結(jié)構(gòu)形態(tài)說。經(jīng)濟學、心理學、物理學等按照學科體系的基本結(jié)構(gòu)進行理論分解與重組,如經(jīng)濟學基本理論可從靜態(tài)結(jié)構(gòu)和動態(tài)運行兩個維度考查,前者包含了經(jīng)濟形態(tài)、經(jīng)濟制度、經(jīng)濟形式的理論,后者包含了生產(chǎn)過程、流通過程、分配過程、消費過程等理論;心理學是從理論心理學與實證心理學的視角,建構(gòu)其基本理論體系;物理學是依據(jù)經(jīng)典物理理論及其現(xiàn)代演化的不同形態(tài),建構(gòu)理論體系;臨床醫(yī)學則按照科室的不同結(jié)構(gòu),建構(gòu)其學科的基本理論體系。3)哲學體系說。教育學、歷史學、力學主張從學科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維度,系統(tǒng)地建構(gòu)其基本理論體系,即教育學以課程內(nèi)容模塊為構(gòu)成形式,綜合理論研究的前沿和基礎問題,形成基本理論體系;歷史學按照哲學的三論來構(gòu)成基本理論問題;力學則強調(diào)學科的牛頓力學、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由此可見,不同學科基本理論構(gòu)成模式雖然存在某種程度的差異,但都是基于學科知識的內(nèi)在邏輯。體育學是多學科集成的科學綜合體,橫跨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涉及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研究的多種性質(zhì)迥異的領域,僅靠借鑒其他單一學科的基本理論內(nèi)容難免有失偏頗,在構(gòu)建體育學基本理論體系時必須緊扣體育學獨特的綜合性學科特征,才能使構(gòu)建的基本理論體系更好地指導體育學各分支學科的發(fā)展。

      目前,多數(shù)研究者主要采取兩種方式構(gòu)建體育學基本理論體系。一是從邏輯起點或認識對象直接過渡到學科體系,如以體育行為作為體育學學科邏輯起點,按照體育行為領域、體育行為方式、體育行為主體的劃分方式,構(gòu)建出競技運動學、健身休閑學、身體休閑學3個一級學科;因這種方式將人的行為活動體系等同于學科體系,致使難以解決運動人體科學等現(xiàn)有二級學科的歸屬問題。二是基于體育與社會、自然的關系,根據(jù)哲學的基本認識建構(gòu)體育學的學科體系。因其未能從存在范疇、本質(zhì)范疇和觀念范疇的層次入手,也未遵循從抽象到具體的方式,最終脫離了體育的本質(zhì)規(guī)定性。若采取邏輯起點、構(gòu)成要素、基本理論的邏輯遞進,盡量避免上述兩種取向的不足,可最終在學科體系推衍時具備扎實的理論支撐和明確的理論指向。

      1.2.2 國外體育學基本理論的構(gòu)成內(nèi)容與借鑒

      作為學科知識體系的體育學,應具有跨越時空和區(qū)域的普遍性。然而,由于語言習慣、文化情境、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在探究體育學基本理論問題時,通常采用符合各自科學知識情境的概念和命題。本研究選取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體育學學科導論性的著作,探究其中涉及的基本理論。

      表4 國外部分學者有關體育學基本理論構(gòu)成內(nèi)容的觀點Table4 Views by Some Abroad Scholars on the Basic Theory Content about Kinesiology

      國外學者們對體育學基本理論的構(gòu)成內(nèi)容既存在一致性,也體現(xiàn)出差異性(表4)。他們均基于研究對象和要素的基本表征,建構(gòu)體育學的基本理論體系,美國的“Kinesiology”立足于“Physical Activity”,德國的“Sport Science”立足于“Sport”,英國的“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立足于“Sport與Exercise”,日本的“體育與スポーツ科學”立足于“體育與スポーツ”,俄羅斯從前蘇聯(lián)延續(xù)來的“體育理論”立足于“體育”。學者們依據(jù)研究對象的特殊規(guī)定性,將體育學科區(qū)分于其他學科,促使學科邊界和歸屬較為明確,即使體育學科稱謂各不相同,僅從語言表達層面便能明確學科指向。相比之下,國外學者們在體育學基本理論構(gòu)成內(nèi)容上的差異性更為明顯,主要體現(xiàn)在:

      核心要素說。美國學者Shirl Hoffman構(gòu)建的體育學基本理論體系,全部圍繞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進行拓展,即體驗論包含體力活動體驗的領域、重要性及感受,研究論包含體力活動的哲學、歷史學、社會學范疇以及運動行為學、心理學、生理學、生物力學范疇,職業(yè)論包括健康與體適能職業(yè)、運動康復職業(yè)、學校體育職業(yè)、社會健身培訓指導職業(yè)、體育管理職業(yè)等。這種方式具有邏輯較為嚴密和體系較為規(guī)整的特點,但當涉及到體力活動之外的體育現(xiàn)象時,可能存在理論解釋的局限性。

      基礎理論說。英國學者Joanne Thatcher認為體育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應該涵蓋生理學、心理學和生物力學三個領域,因為強調(diào)競技性的運動科學與強調(diào)健身性的鍛煉科學無論是目的、動機和形式上都有差異,但是心理學理論、生理學理論和生物力學理論對其同樣具有解釋力。這種方式從人體運動的生物行為出發(fā),只涉及到了人體運動的基礎理論范疇,并未從建構(gòu)科學知識體系的學科角度,探究體育學的基本理論體系問題。

      對象領域說。日本與俄羅斯學者建構(gòu)的體育學基本理論體系,涵蓋了體育學科的諸多對象和活動領域,如在參與群體上,包括青少年兒童體育、老年人體育、殘疾人體育理論;在活動領域方面,包括健身鍛煉、競技訓練、體育教育理論,同時還涉及到相關的哲學、社會學、政策學、歷史學理論等。這種方式相對全面,但比較龐雜,整個邏輯主線不夠清晰,不易了解和把握。

      哲學體系說。德國學者Herbert Haag認為,體育學科的構(gòu)建必須探討學科知識生產(chǎn)的方式與體系,進而明晰學科的方法論及其實踐運用;其建構(gòu)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鍛煉生理學、運動醫(yī)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行為學、訓練科學、運動心理學、體育教育學、體育社會學、體育歷史學、體育哲學10個分支學科。這種方式較為嚴謹,且符合一般學科建構(gòu)的理論邏輯,尤其是形成了從邏輯起點到基本理論再到學科體系的邏輯通路,為我國體育學基本理論的構(gòu)成與發(fā)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1.3 體育學基本理論的邏輯思考

      理論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認識,現(xiàn)代科學的理論體系應包括科學的知識結(jié)構(gòu)體系、研究活動體系和實踐功能體系。作為一門學科,體育學的本質(zhì)與規(guī)律是對其發(fā)展變化全過程最基本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描述,涉及到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問題及其關系如圖1所示。

      本體論主要探討存在本身,即一切現(xiàn)實事物的基本屬性。如果說體育學的本質(zhì)是在體育學理論和體育學學科行動統(tǒng)一的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的,那么,作為體育學本質(zhì)形成或生成、建構(gòu)的根本原因(本體)應是相對固定的,包含體育學的對象、結(jié)構(gòu)、性質(zhì)、功能等。認識論主要探討人類認識的本質(zhì)、結(jié)構(gòu),認識與客觀實在的關系,認識的前提和基礎,認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及其規(guī)律,認識的真理標準等問題。采用不同標準,對體育學進行定位、分類和范疇劃分,是認識體育學的理論工具;必須注重從體育學實踐中汲取分類、范疇、研究方法的依據(jù),及其普遍認識與方法和特殊認識與方法對體育學實踐的具體指引。實踐論主要探討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對實踐論的把握主要體現(xiàn)在體育學的組織、活動、動力、創(chuàng)新及其發(fā)展等要素上,即反映出體育學體系的達成是體育學建設的必然結(jié)果,也蘊含著體育學體系的實踐運行決定著體育學認識的不斷深化。這要求應在邏輯起點和哲學范疇之間明晰體育學科的構(gòu)成要素,因為通過學科要素的梳理切入元理論研究是其他學科的研究范式之一?;诖耍w育學可將對象、 性質(zhì)、結(jié)構(gòu)、功能、價值、方法、分類、范疇、創(chuàng)新、動力、發(fā)展、組織、活動、學科視為學科的構(gòu)成要素。

      圖1 體育學基本理論的邏輯框架Figure1. The Logical Framework of the Basic Theory of Kinesiology

      首先,對象、 性質(zhì)、結(jié)構(gòu)、功能四要素應屬于體育學的本體論視域。體育學的“對象”有自己的特殊性質(zhì)、實踐過程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結(jié)構(gòu)”是組成整體的各部分的組合和層次,從體育學科到學科群,需要進一步綜合梳理與重新認識;“性質(zhì)”是客觀上認知體育學科屬性的形式,即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科學、人體科學及人的科學等;“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發(fā)揮的有利作用,體育學的功能可反映學科的影響力,如體育學研究服務社會需求功能加強,可體現(xiàn)出其社會影響力的提升。

      其次,方法、分類、范疇、價值四要素應屬于體育學的認識論論域?!胺椒ā笔翘剿黧w育學研究的方法學問題,對體育學所使用的宏觀方法論、具體方法與操作技術加以整合、比較與批判;“分類”是按事物的不同性質(zhì)劃分類別,體育學學科的不斷分化與綜合催生了眾多學科,學科體系的重構(gòu)需要依據(jù)分類標準明確學科類型;“范疇”關注研究的具體領域的確定,體育學基本理論確定為五個層面的內(nèi)容,按照本體論、認識論與實踐論理論工具,可反映出體育學基本理論問題,為重構(gòu)體育學學科體系提供理論基礎;“價值”是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下體育學學科的有用性,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是其得以展開的基本維度。

      最后,學科、組織、動力、活動、發(fā)展、創(chuàng)新六個基本要素可歸入到體育學的實踐論論域。“學科”是體育學基本理論研究進入具體領域的結(jié)果,我國體育學目前已進入高度分化基礎上的綜合階段,綜合學科不斷成熟,呈現(xiàn)出母學科的“體育學化”及體育學的“母學科化”;“組織”主要反映出體育學學術研究和實踐活動開展的動力和途徑,尤其需要深入探索體育學術組織與學科發(fā)展的關系;“動力”主要說明體育實踐發(fā)展對體育理論建設的作用或影響,當前的大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chǎn)業(yè)實踐已成為體育理論發(fā)展的重要來源;“活動”應把體育學學科看作既成的靜態(tài)知識與動態(tài)的生成過程,考慮到體育學學科活動的內(nèi)在方面,及其與其他活動的關系和在人類活動中的地位;“發(fā)展”是指學科自身的進步與完善,體育學科發(fā)展是實現(xiàn)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推動體育科技創(chuàng)新及其產(chǎn)業(yè)增長的重要保障;“創(chuàng)新”是有別于常規(guī)或常人的思維模式及其成果,需要以新理論、新視角、新方法探索體育學基本理論問題,重構(gòu)體育學學科體系。

      關于體育學的基本構(gòu)成要素,既需要考慮學科要素與哲學論域和理論范疇的契合性,同時,也應該認識到要素的跨界性。換言之,“價值”要素既是認識論的范疇,也屬于實踐論的范疇;相比之下,“創(chuàng)新”要素則跨越三個論域??缃缧哉f明了體育學學科基本要素的復雜性和交叉性,也體現(xiàn)了學科體系的動態(tài)性。事實上,優(yōu)化諸要素的組合關系是體育學學科體系重構(gòu)的重要依據(jù)。

      2 體育學基本理論與學科體系建構(gòu)的研究進展

      2.1 元體育學理論的研究進展

      2.1.1 國外元體育學理論的研究進展

      研究某一個學科群的元學科的建立,有助于認識該學科理論體系的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是學科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75]。元體育學主要涉及體育學科的研究對象、特征、知識體系、發(fā)展規(guī)律和發(fā)展態(tài)勢等問題。

      獨立的研究對象是一門學科存在的主要依據(jù),也是與其他學科相區(qū)別的重要標志[38,39]。世界各國的學者多是通過對體育學概念的闡明,達到對體育學的研究對象進行說明和界定。美國體育科學和體育教育學會(AAKPE)認為,體育學是研究多種形式身體活動的科學[88]。日本出版的《大日本百科辭典》將體育學界定為“指導體育實踐的各種課題系統(tǒng)化。維基百科將體育學界定為:體育學是研究健康人的機體在運動中的工作機理和體育活動如何從細胞和全身促進健康的一門學科[131]。在《國際體育百科全書》中,體育學被認為是一門人類科學在競技和鍛煉領域應用的綜合學科[89]。英國學者托馬斯[68]認為,體育學是研究人體運動、娛樂和競技的一門科學 ;日本學者前川峰雄[2]認為,體育學是借助身體練習,增進健康、發(fā)展身體和培育性格等所從事的科學,體育學的科學基礎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美國學者Deborah A Wuest等在《體育教育、鍛煉科學和競技體育》(Found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Exercise Science and Sport)中認為,體育學是對身體活動進行科學分析的知識體系總和[138];美國學者Shirl J Hoffman在《運動機能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Kinesiology)一書中認為,體育學是研究人類人體活動的學科或者知識體系[111]。此外,也有學者研究了體育學分支學科的獨立研究對象。荷蘭著名體育學者Crum[93]認為,運動教育學(sport pedagogy)是探究人體運動過程中進行教育干預的一門學科,體育教育學的功能、目標、知識體系、研究范式等都是元體育學理論探討的主題。由上可知,絕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是體育學的獨立研究對象。

      學科的特征是元學科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通過分析國際文獻可知,體育學主要呈現(xiàn)兩大特征。一是實踐應用性。作為一門以眾多科研成果為基礎的學科,體育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而作為研究體育現(xiàn)象和指導體育實踐的科學,體育學對大多數(shù)理論問題的探討,則是為了更好地解釋和指導體育實踐行為和諸多問題,正如德國著名體育學者Herbert Haag[103,105]的觀點,“體育科學”詞匯暗含著實踐科學的意味,說明該學科領域的研究應緊緊圍繞實踐為中心。David A Dzewaltowski等[95]也認為,體育學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關于身體運動的知識體系,二是關于這些知識的實踐應用。這一觀點從近來出版的專著中也能得以充分體現(xiàn),如Mark H. Anshe的《競技體育心理學:從理論到實踐》(Sports psychology:From theory to practice)、Scott K Powers的《鍛煉生理學:促進健康和競技表現(xiàn)的理論與應用》(Exercise physiology: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fi tness and performance)、Robyn L Jones的《體育社會學:理論和實踐》(The sociology of sport:Theory and practice)等。二是學科交叉性。交叉性源于社會中體育現(xiàn)象本身的多維性、復雜性和時代性,可以說,“從方法論上看,所有的體育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跨學科的視角下(借助于其他基礎理論學科)開展的”[106]。Schary和Cardinal[127]認為,跨學科的研究大大的推動了體育學科的發(fā)展進程,沒有學科的交叉,就沒有體育學科今天的繁榮景象。近年來,擁有其他學科背景的專家和學者(機械工程學、生物學、公共健康學、心理學等)相繼介入到體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探究中,成為體育學發(fā)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同時,來自其他領域的政府科研資助(美國國家衛(wèi)生部等)和私立企業(yè)的基金資助也在不斷地增加,唯有跨學科研究才是使體育學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出路[97]。因此,學科的多元交叉性成為體育學的又一顯著特征。

      知識體系也是元學科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日本著名的體育學者川村英蘭[1]在劃分體育學的學科結(jié)構(gòu)時,主張從廣義視角理解“體育學”,并將其劃分為以知識體系為基礎的理論體育學和依附于實踐體系的實踐體育學。與之相似,德國學者Herbert Haag[103]將體育學分為“解剖生理學及生物力學科學類、社會行為科學類和歷史哲學類”,認為體育學主要回答4個方面的問題:1)體育科學的功能是什么?2)體育學的知識體系是什么?3)在體育科學領域,有哪些研究方法?4)研究成果如何應用到實踐領域中?

      2.1.2 國內(nèi)元體育學理論的研究進展

      國內(nèi)關于體育學元理論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體育理論研究,主要是圍繞體育概念、體育本質(zhì)、體育功能、體育屬性等展開。

      一是關于“體育學”概念的研究。明確學科的基本概念是元理論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作為“研究學科的學科”,只有明確學科的基本概念、學科性質(zhì)、研究對象、學科結(jié)構(gòu)、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的問題,元理論才能構(gòu)建一個邏輯框架,是認識和發(fā)展一門學科的前提[16,76-78]。事實上,上述問題及其關系方面存在的分歧,致使概念混用的現(xiàn)象異常突出。有學者[66,67]認為,由于“體育”本身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故“體育學”的概念也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并將廣義的“體育學”看作是“體育科學”的同義詞,將狹義的“體育學”視為“體育科學”下位的一門學科或一個分支學科,即常說的“體育原理”或“體育理論”;關于“體育學”概念的界定,其更傾向于廣義角度,即“體育科學”的角度來理解, “體育學是研究社會各種體育現(xiàn)象和最大限度發(fā)揮人體運動能力和通過身體練習有效地提高人類健康水平等規(guī)律的綜合性科學”。有學者認為,“體育學是從宏觀上研究體育的一門學問,它從整體上認識體育全過程的一般規(guī)律,抽象地反映出體育的主要特征,準確揭示其本質(zhì),以便使體育這種社會實踐活動朝著更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fā)展”[83]。也有學者在對“體育學”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將體育學和體育科學視為體育學科群,并認為“體育學是關于界定體育運動的科學,其研究對象是人的體育運動,是揭示體育運動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將體育科學體系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并不是體育學,而是體育科學學和元體育學”,進而將體育科學體系的結(jié)構(gòu)、層次、演變、應設置的學科以及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與綜合發(fā)展,作為其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41,42]。

      二是關于體育學的學科性質(zhì)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可以概括為,1)屬于自然科學;2)屬于教育科學;3)是綜合學科;4)是人體科學;5)是人的科學;6)屬于人文社會科學。有學者認為,“從體育學的研究對象看,其研究對象為體育,而體育并不是單純的人的生理運動的自然現(xiàn)象,而是以人的運動為基礎的人文社會現(xiàn)象”[78]。如果以體育人文社會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的體育學,應納入人文與社會科學門類;如果從體育學與體育實踐之間距離的視角,將其劃歸為應用科學;如果從學科理論和方法來看,其具有交叉科學和綜合科學的性質(zhì)??梢?,體育學、體育科學的概念及相互之間的關系還需進一步明確,否則會導致學術研究話語體系的混亂,甚至出現(xiàn)混用、誤用與濫用等現(xiàn)象。

      三是關于體育學的學科結(jié)構(gòu)與特征研究。學科結(jié)構(gòu)是體育學根據(jù)社會需要而建立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常體現(xiàn)在為社會培養(yǎng)和輸送人才方面;學科特征是體育學滿足體育人才全面發(fā)展的內(nèi)在要求而做出的設計,主要反映在增進學生知識、素質(zhì)、能力的構(gòu)想及其實施方面。有學者認為,體育學應是一個學科群的總稱,并根據(jù)體育學科的具體性質(zhì),將體育學的學科層次結(jié)構(gòu)劃分為4個層次。同時,在縱向的結(jié)構(gòu)體系方面,可分為哲學方法學科群、人文社會學科群、自然生物學科群、運動生物學科群、管理信息學科群和交叉邊緣學科群[69]。也有學者主張將體育學科在縱向上分為“體育哲學”、“體育基礎科學”、“體育技術科學”、“體育工程科學”,在橫向上按學科性質(zhì)將其分為“體育自然科學類”、“體育社會科學類”,按學科的產(chǎn)生情況將其分為“體育自創(chuàng)學科”和從母學科分化出來的“體育分支學科”[65]。

      2.2 體育學學科史問題的研究進展

      2.2.1 國外體育學學科史問題的研究進展

      體育學學科史研究通過梳理和呈現(xiàn)相關學科或領域的發(fā)展脈絡,探尋和歸納體育學科發(fā)展過程中內(nèi)隱的一般性知識,不僅利于相關學科或領域知識的系統(tǒng)化和體系化,也利于體育學基本理論和學科體系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國外體育學科經(jīng)歷了萌芽、形成、發(fā)展到學科體系逐步建立的階段性轉(zhuǎn)變,逐步走上了整體化、科學化的發(fā)展道路[44,45]。根據(jù)學科理論,任何一門學科的發(fā)展均依賴于該學科領域內(nèi)學術雜志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行、高等教育中科系的成立、學術組織的成立、學術會議的召開、專著的出版、科研基金的設立、大量研究人員的科研工作等。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國際上一系列標志性事件的發(fā)生為體育學的萌芽創(chuàng)造了外部條件(表5),可視為體育學科的萌芽和初創(chuàng)時期。

      體育學起源于歐美國家,其在體育學發(fā)展過程中一直處于引領地位。美國學者Franklin Henry[109]于1964年首次提出了體育學的術語(academic discipline),而這一說法的提及,正式標志著體育學學科在國際范圍內(nèi)得到了承認[123]。他認為,學科是指包含在全體正式學習課程中的安排有序的知識體系。構(gòu)成體育教育的知識領域源于不同學科,如解剖學、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近20年來,在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國家,體育學科的英文對照名稱已經(jīng)普遍改為Kinesiology,涵蓋領域逐漸拓展到心理學、解剖學、生物化學、生物力學、生理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學、管理學、經(jīng)濟學、信息技術和社會學等龐雜的學科群[88]。隨著研究視野的逐漸擴展和研究對象的日益細化,體育學已擺脫最初的粗放式綜合走向現(xiàn)代的多學科分化,已從單一的學科變成復合的學科群。

      表5 國際范圍內(nèi)體育學發(fā)展過程中的標志性事件Table5 International Landmark Events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port Discipline

      體育學的發(fā)展得益于實踐發(fā)展及其對理論創(chuàng)新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多元化的社會需求(現(xiàn)實問題及人才培養(yǎng)),同時也服務于人類健康和社會進步,如現(xiàn)代文明病的高發(fā),致使各國更加重視運動機能學(Kinesiology)的研究,試圖解答體育運動對人類健康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以及如何進行科學健身。關于體育學科發(fā)展史的研究,有5項文獻較有代表性:1)1997年,由John D Massengale等編著的《鍛煉和競技運動科學史》(The History of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運用編年史的方法,以體育學科每個發(fā)展階段的經(jīng)典事件和代表人物為線索,論述了體育學科以及9個分支學科(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運動管理學等)的初創(chuàng)與發(fā)展,提供了把握各體育分支學科發(fā)展脈絡的寶貴資料。但是,其缺乏對體育學科史的總體解析和把握,且只論及了美國體育學的發(fā)展歷程,缺乏國際視野[113]。2)2005年,英國體育學者Mike McNamee[115]主編了《鍛煉、健康與競技的哲學與科學》(Philosophy and the Science of Exercise,Health and Sport),該書由國際上許多知名哲學家、科學家和社會學家共同參與和撰寫而成,從不同領域?qū)w育學發(fā)展過程中的研究方法、學科領域、學科發(fā)展趨勢、學科面臨的挑戰(zhàn)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層次的詮釋和解讀。3)2007年,加拿大學者Digby Elliott[96]的文章中提出最早為學校系統(tǒng)培養(yǎng)體育師資的體育教育專業(yè),在課程設置上注重體育學科的復合性特征并創(chuàng)設了從細胞到社會(Cell-Society)的課程模式;隨著社會對體育師資需求的飽和,對運動健康、運動康復、運動經(jīng)營和管理等人才需求逐漸增加,體育學科的發(fā)展越來越強調(diào)與其他相關學科的合作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功能從重視教育價值轉(zhuǎn)向健康價值。美國學者Jerry[132]和Michael G Wade[135]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即在北美體育科學界,20世紀80年代強調(diào)兩個關鍵詞:競技(sports)和鍛煉(exercise),而21世紀初,健康(health)和肥胖(obesity)逐漸成了體育學科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強調(diào)體育學對人們健康生活質(zhì)量保障的獨特社會貢獻。4)2013年,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理事會(ICSSPE)再次出版發(fā)行了由世界各個體育學科的40位權威專家所著的《體育科學指南(第六版)》(Directory of Sport Science,6th),主要論述了體育學19門主要分支學科的發(fā)展歷程,從中不難看出,體育學發(fā)展史是一段學科逐漸分化的艱難歷程,其學科內(nèi)涵和領域逐漸擴展,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對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體育現(xiàn)象和解決體育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美國學者Dedorah A Wuest和Jennifer Fisette[137]的專著,從1952年首次出版至今已再版18次,不僅討論了體育教育、鍛煉科學和競技運動的本質(zhì)和范圍等問題,也對體育學科的發(fā)展歷史進行了簡要回顧和梳理,主要闡述了體育學科如何從一門教育學課程,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學科的歷程,同時也進一步分析和闡明了體育學科的研究對象及目標,還論述了體育學科未來所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和趨勢。

      體育學科經(jīng)過幾十年的快速發(fā)展,雖在國際上呈現(xiàn)出一片繁榮景象,但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如社會對體育學認知的危機,體育學及體育文化概念的模糊化,體育學本體論的復雜性,研究范式的不穩(wěn)定性等,將體育學統(tǒng)稱為身體文化研究也許是化解這些挑戰(zhàn)和危機的解決途徑[85]。面對體育學科認同和發(fā)展的危機,美國學者Diane L Gill[100]認為,實現(xiàn)3個整合是未來體育學科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所在:以身體活動為主線將不同分支學科進行整合、將學術與職業(yè)實踐相整合、將學科發(fā)展與社會服務相整合。與之相對應,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也對國外體育學科發(fā)展史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有的研究者以德國體育界近代以來對體育概念的爭論為主線,梳理了德國體育學科的發(fā)展歷程[65];有的研究者在考察德國、美國、英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體育學科體系時,也介紹了各國體育科學的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狀[70];還有研究者在研究體育專業(yè)課程設置問題時,涉及到了各國體育科學的發(fā)展概況[15]。

      2.2.2 國內(nèi)體育學學科史問題的研究進展

      體育學術史研究,不僅具有史學特點,更主要的是對一門學科從立科、到發(fā)展、再到演變這一整體構(gòu)建過程的回溯[58]。由相關文獻可知,對我國體育學科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單一學科類和綜合學科類兩個方面。

      單一學科類研究。縱觀相關文獻,研究者對體育史學的關注在時間特征和成果數(shù)量上占有明顯優(yōu)勢。有的研究側(cè)重于我國體育史學的研究歷程、產(chǎn)生的重要成果及其作用[20];有的學者認為體育史應完成從“尋根史學”到“參與史學”的變革[18];也有學者指出,近代體育史研究依然是薄弱環(huán)節(jié),當代體育史的研究受制于當代社會政治與經(jīng)濟、當代人的思維與認識及資料獲得的困難[49]。相比之下,學者們對運動訓練學的關懷和期望也同樣重要。我國的運動訓練學應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從科學訓練、水平的提高、優(yōu)異的運動成績的獲得等實踐需要,呼吁建立該門學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保?4];運動訓練學理論包括一般訓練理論、項群訓練理論和專項訓練理論3個層次的理論體系[53];項群訓練理論、運動員科學選材、優(yōu)勢項目制勝規(guī)律、競技能力理論與模型以及訓練理論和實踐的同步發(fā)展是中國運動訓練學在引進、吸收和借鑒國外訓練理論基礎上的新創(chuàng)造、新發(fā)展和新提高,是中國特色的訓練學理論研究的精華,也是中國訓練學對世界訓練學的重要貢獻[5]。

      此外,其他學科如體育新聞傳播學、體育美學、體育法學、體育統(tǒng)計學、比教體育學等,也受到了學界的關注。有學者從學術論文發(fā)表、專著及教材出版、學術交流、課題立項與資金資助以及學術研究為社會服務等方面,對體育新聞傳播研究進行系統(tǒng)梳理,指出其研究的理論視角較狹窄,研究成果的水平有待提高,研究工具應多元化,國內(nèi)外相關學術交流與合作及其服務社會的意識應進一步加強[19]。有學者從解釋學到社會學的視角,將25年來的中國體育法學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和分析,指出其存在學術積淀貧弱與學術批判缺乏,研究人員遺乏,學派尚未形成,學科體系模糊與教材結(jié)構(gòu)性失調(diào),過分側(cè)重制度性研究,受法系因素與法學母學科限制等問題[17]。有學者在體育美學的述評中指出,我國體育美學研究受改革開放以后全國性的美學熱潮影響后興起,由于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整體水平較低、體育理論欠成熟,難以支撐其超前發(fā)展,而于20世紀90年代陷入低潮;缺乏成熟的體育文化理念,研究者忽視美學原理的學習,與實際發(fā)展脫節(jié),是制約其發(fā)展的主要因素[21,22]。

      關于綜合學科類研究,主要集中在體育學科群的研究方面,且成果種類和數(shù)量較多;除了各學術組織定期舉行的學術活動和發(fā)布的學科發(fā)展報告外,不少專家和學術群體也進行了探討,代表性的成果有《建國初期我國體育科技發(fā)展的歷史回眸》、《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科技發(fā)展史》、《中國體育科學學科發(fā)展綜合報告》等。整體上,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中國體育科學研究存在著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假說)不多、研究方法中存在的缺陷、體育科學研究發(fā)展不平衡、在國際體育科學研究領域地位不高等問題,應當在理論研究方面突出重點,即應用研究突出實用特征、新技術與新方法的應用、加強中國特色的體育科學研究、建立中國體育科學數(shù)據(jù)平臺、不斷提高在國際體育科學研究中地位[54]。從研究類型看,報告類研究時間跨度小,注重對已有成果的呈現(xiàn),而缺少對成果的全面和客觀評價,尤其是對研究結(jié)果的代表性和適用領域的局限性也缺乏應有的闡述。

      此外,關于體育學科史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1978—2010年)》[13],主要對30多年來我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回顧,梳理和歸納了不同階段、不同學科、不同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對其進行述評。還有研究者從體育思想、體育認知、體育成果等方面,對我國近代體育學術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和基本脈絡進行梳理,認為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的特殊需要,催生并促進了體育社會地位的提高和體育學術的發(fā)展,進而共同助推了中國的近代化歷程和體育的中國化步伐[34]。

      2.3 體育學研究方法論問題的研究進展

      2.3.1 國外體育學研究方法論問題的研究進展

      從本質(zhì)上講,一門學科是指該學科所包含領域的知識體系總和。而知識體系的擴展和創(chuàng)造需要學術研究的支撐,而學術研究的前提需要有深入系統(tǒng)地解決問題的方法[133]。因此,有學者將研究方法比喻為體育學科生命力發(fā)展的血液,是體育學科的基本理論問題之一[102]??v觀國際上研究體育學科研究方法的代表性著作,主要分為體育學領域通用的研究方法(表6)和某分支學科研究方法(表7)兩類。

      20世紀下半葉,學者們對于各體育分支學科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大量討論,增強了學界的方法論意識,開啟了多元取向的研究進路,并在體育學新理論的拓展和學科體系建構(gòu)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關于體育學領域通用的研究方法,美國、英國和德國是開展相關研究較多、較成熟的國家。美國健康、體育教育和娛樂協(xié)會最早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并于1949年出版了《健康、體育教育及娛樂的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Applied to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and Recreation)[117]一書,初步介紹了可運用到健康、體育教育等領域科研活動當中的研究方法,引起了體育學者對體育學研究方法的關注。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體育學學科分化日趨明顯以及各分支學科理論體系的建構(gòu)需要,國際體育學界掀起了一股探討研究方法的熱潮。1970年,日本學者Maekawa等出版了專著《當代體育教育及競技體育的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Applied to Contemporar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主要圍繞日本體育社會學研究方法介紹了日本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歷史和觀點;1971年,Earle F Howell等出版了專著《體育教育和競技的歷史、哲學和國際面向研究:參考文獻與技術》(Research in the History,Philosophy,and International Aspec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Bibliographies and Techniques),介紹了體育哲學、體育史學等體育分支學科以及國際體育科學研究的相關書目及研究方法。1994年,德國體育學者Herbert Haag在《體育科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理論基礎》(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port Science as a Scientific Discipline)一文中,主要介紹了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論體系、體育科研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則、科研方法的基本程序及步驟等基本問題,并著重強調(diào)了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2010年,由Herbert Haag主編的《競技運動和鍛煉的研究方法學》(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Sports and Exercise)[106]一書,對體育學研究的科學性和哲學基礎進行了系統(tǒng)探討,是體育學研究方法的經(jīng)典之作,對于了解國外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此外,還有兩本體育學研究方法的經(jīng)典著作,一是由英國體育學者Chris Gratton和Ian Jones[102]所著的《體育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for Sports Studies),已再版3次,指出因?qū)w育現(xiàn)象的認知程度還遠遠沒有窮盡,故只有不斷地借鑒新的視角、思路和理念,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們對體育的認識,更好地為體育實踐服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是由美國學者Jerry R Thomas等[134]所著的《身體活動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從1985年首版至今已再版七次,其不僅論述了常規(guī)的研究課題的設計、研究過程、數(shù)據(jù)的搜集和處理、論文的撰寫,也論述了如何從體育實踐中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以及探究方法,包括基于歷史的、實驗的、流行病學的和哲學的視角;同時,還引入了最前沿的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如邏輯回歸法(logistic regression)等。

      隨著體育學的蓬勃發(fā)展,探討體育學分支學科研究方法的專著逐漸增多,主要包括體育社會學、體育教育學、運動心理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物力學等(表7)。其中,體育社會學研究方法問題是學界早期關注的熱點之一。20世紀70年代后,有關文獻相繼出現(xiàn),如在1971年國際體育社會學協(xié)會專題研討會上,瑞士體育學者Knapp B發(fā)表了《體育社會學: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一文;1972年,美國體育社會學家Jay J Coakley 出版了《方法論——體育社會學綜述》(Methodology-Delineation of Sport Sociology)一書,開創(chuàng)了體育社會學界探討研究方法的先河;1979年,加拿大的Whitson發(fā)表了《體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學》一文,比較了社會學的實證方法和批判方法、小群體研究和人格研究的方法,討論了調(diào)查、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和觀察4種研究策略。在體育教育學領域,研究方法問題同樣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之一。1986年,Pare C Lirette等[122]出版了《體育教學和競技研究中的方法學問題:國際研討會》(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International Symposium)一書;2011年,美國學者Shinde[128]專門為體育學研究生新生所設計的《體育教育學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Education)一書,提出必須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不斷拓展我們對體育的認知;2012年,英國學者Kathleen Armour[86]討論了青少年體育教育領域研究問題的提出、質(zhì)性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個體及群體訪談法等,并描述了實證分析、解釋、批判等三大研究范式的歷史發(fā)展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表6 國外體育學方法論相關代表性專著Table6 Typical Academic Books on Sport Research Methods from Abroad

      關于體育史學研究方法,1988年,Gillmeister[101]在《中世紀體育的現(xiàn)代研究方法》一文中,評價了中世紀體育史研究方法的優(yōu)缺點,并提出了大量的新方法,如文學源評價的文學母題的研究方法在體育史紀年中的使用。在運動訓練學方面,英國學者Peter O Donoghue在《競技表現(xiàn)分析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for Sports Performance Analysis)[120]中探討了傳統(tǒng)的主觀(觀察法等)和客觀(心率、血乳酸等數(shù)據(jù)采集)相結(jié)合的方法的優(yōu)勢和不足,突出了大數(shù)據(jù)方法的重要性。此外,國外學者較為重視運動心理學、體育管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在體育心理學領域,英國學者Diane M Culver等[94]認為,在采用質(zhì)性研究方法時,為了保證研究的信度,往往需要運用同行評議和可靠性測試相結(jié)合的方法;英國學者Jamie Barker等在《競技運動和鍛煉心理學中的個案研法》(Single-Case Research Method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一書中,全面解析了個案研究法在競技心理學和鍛煉心理學中的應用。在體育管理學領域,Seifried C[129]通過對1989—2007年間北美《體育管理學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刊發(fā)論文的摘要、問題構(gòu)思、數(shù)據(jù)特征與分析、結(jié)論等內(nèi)容進行分析,總結(jié)了體育管理學研究中的歷史方法學步驟,包括選擇主題、尋找有價值的文檔和記錄、運用歷史性批判分析和解釋,從而得出有意義的結(jié)論。

      表7 部分體育學分支學科研究方法專著Table7 Part of typical academic books on sport sub-discipline research methods from abroad

      2.3.2 國內(nèi)體育學研究方法論問題的研究進展

      關于體育學研究方法論體系建構(gòu)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在體育科學技術領域廣泛應用,有學者開始呼吁“體育科學必須吸收和探索各種新的研究方法,尤其需要借鑒、移植現(xiàn)代的科學方法以建立自己的方法論體系”[74];有學者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通過對體育學科研究方法與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進行比較,以探求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科特色,探討體育科學從其他學科移植、借鑒研究方法的問題[11,25]。這些代表性的成果,對新時期體育學研究方法論體系的構(gòu)建均有所助益。20世紀50至60年代,我國大量引進、借用前蘇聯(lián)高校教材,解決了高等教育初創(chuàng)時期遇到的教材問題;20世紀80年代,體育領域研究方法論逐步興起,各體育院系更加注重編寫高質(zhì)量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較有代表性的是黃明等編著的《體育科研與科研量化》和王義潤等編著的《體育科學研究程序與方法》等。這些教材與著作的出現(xiàn),標志著我國體育科學研究方法教材體系的初步形成。

      20世紀90年代后,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推動了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和教學內(nèi)容的改革。期間,教材建設碩果累累,以黃漢升等主編的《體育科學研究方法》、周登嵩編著的《體育科研概論》與張頌歧等編著的《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等為代表。進入21世紀,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zhì)、廣適應、強能力、重創(chuàng)新”的復合型體育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體育科學研究方法教材建設進入新時期,較有代表性的教材或著作包括張力為編著的《體育科學研究方法》和鄭旗等編著的《現(xiàn)代體育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等。此外,基于體育院系學生畢業(yè)論文的現(xiàn)狀,有學者對全國45所體育院、系課程方案和14本常用教材進行了調(diào)查與分析,指出了“體育科研方法”課程存在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不合理、學科特點不鮮明、理論性偏強實踐環(huán)節(jié)比重偏少等問題[24]。

      表8 國內(nèi)體育學方法論相關代表性專著、教材Table8 Representative Monographs,Textbooks List of Methodology of Kinesiology in Domestic

      關于體育學研究方法論的特征及問題研究,也曾是學界關注的焦點。有學者探討體育科學研究中的方法學問題時,指出了我國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對科研方法的時代要求[52];有學者就學位論文“概念框架”的確定與認識水平、“研究概念”的定義水平和“文獻引用”的目的與規(guī)范等方面進行了探討[80]。因體育科學發(fā)展史、體育科學研究的特點,反映了不同時期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特征及其存在的問題,故有學者基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學科性質(zhì)及其特點,在大量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上,全面總結(jié)和系統(tǒng)分析了20世紀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特征[26];又在調(diào)查體育學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總結(jié)了國內(nèi)體育學博士學位論文的方法學特征,指出應從研究方法論素養(yǎng)、注重方法論課程建設、重視學科前沿課程設置、增加跨學科課程內(nèi)容、探索體育科研方法體系及營造學術交流氛圍等方面加強建設,是迄今集中論述現(xiàn)代體育科學研究方法學特征的重要成果[25]。

      2.4 體育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問題的研究進展

      體育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問題深入到體育學實踐領域,主要涉及體育學跨學科、組織化、成果轉(zhuǎn)化及具體學科應用等方面。

      2.4.1 體育學人才培養(yǎng)問題的研究進展

      體育人才培養(yǎng)問題是一個系統(tǒng)性問題,圍繞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yǎng)人、如何保證培養(yǎng)效果、培養(yǎng)的成效如何等內(nèi)容,從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過程、質(zhì)量保障、社會需求等方面對體育人才培養(yǎng)進行綜合考察。高等體育院校是體育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陣地,而體育院系或?qū)I(yè)的名稱反映了體育人才的培養(yǎng)目的。由圖2可知,大多數(shù)國家/地區(qū)設置體育專業(yè)或體育院系主要針對體育科學和體育教育,在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大部分高等教育機構(gòu)已將其更名為“Kinesiology”[88]。作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方面,學科建設、專業(yè)建設和課程建設也成為國外研究體育人才培養(yǎng)的3個重要維度。

      在學科建設方面,2005年,Mike McNamee[116]基于批判視角,從哲學層面論述了體育學科在高等教育中的性質(zhì)與定位;2007年,Diane L Gill等[100]提出“融合(integration)”是保持體育學科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的關鍵,應融合多學科的研究使其聚焦于身體活動,融合學術性知識與專業(yè)性實踐,體育學科應將通過身體活動促進人類健康和幸福作為其最高追求;Waneen Spirduso等[130]研究了美國86個體育學博士人才培養(yǎng)項目,指出評估指標體系主要由師資力量和水平以及博士生水平組成,前者包括學術成果(論文、著作、會議等)、獲得資助的基金數(shù)量、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學術組織的任職情況、博士生導師比重,后者包括GRE分數(shù)、學術成果、申請者的數(shù)量、遴選比例、獲得的基金數(shù)額等。Jared Russell等[110,126]認為,為了更好地提升未來體育學博士生的培養(yǎng)水平,除了專注于他們學術能力的培養(yǎng)之外,還需關注他們的社會屬性,即引領該學科學術前沿的管理能力和跨學科學習的能力。

      圖2 當今各大洲高等教育中體育院系名稱或?qū)I(yè)關鍵詞匯總Figure2. Key Words about Sport Science Department or Major in the World

      在專業(yè)建設方面,國外體育教師教育專業(yè)(PETE)研究與我國高等體育教育有較好的契合度。自20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設立體育教師教育的博士點,實現(xiàn)了自本科至博士均設置了體育教師教育專業(yè)的目標[125]。有研究對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哲學本質(zhì)、概念演進、科學基礎等內(nèi)容,進行了較深刻的論述[90];有研究研究了美國體育教師教育專業(yè)的博士學位論文,發(fā)現(xiàn)其關注重點集中在教師的有效性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87];有研究介紹了體育教育、運動和運動科學,著重對美國大學體育的發(fā)展演變進行了研究,預測了美國未來大學體育的發(fā)展趨勢、面臨的挑戰(zhàn)及可能遇到的難題[98]。James R Morrow等[118]通過調(diào)查美國體育本科專業(yè)和研究生專業(yè),指出其增長的趨勢反映出從事健身指導、體育教學、運動康復等與健康等職業(yè)的學生群體不斷擴大,為美國大學體育類專業(yè)的調(diào)整提供了依據(jù);還有研究者系統(tǒng)研究了社會進程及其發(fā)展趨勢,對體育類專業(yè)產(chǎn)生的影響[112]。

      在課程建設方面,美國體育教育本科階段核心課程的內(nèi)容構(gòu)成包括體育鍛煉的科學基礎,體育哲學、體育史學和體育文化學,體育實踐類課程,體育與健康類課程[92];基于近年來美國體育專業(yè)招生人數(shù)的變化,認為體育專業(yè)的核心價值是與健康有關的職業(yè)密切相關,在本科教育階段應不斷創(chuàng)新和拓展與健康有關的課程和專業(yè)[135]。

      關于國內(nèi)體育人才培養(yǎng)問題的研究,涉及內(nèi)容廣泛,主要基于學科建設、專業(yè)發(fā)展、課程體系等要素,探尋體育人才培養(yǎng)的特征與規(guī)律;既有立意于宏觀層面針對培養(yǎng)目標、發(fā)展戰(zhàn)略、基本理論等方面的研究,也有立足于微觀層面關于課程設置、學位論文、招生就業(y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探索。首先,關于體育人才培養(yǎng)的學科建設問題,較早研究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初掀起的體育學科概念、性質(zhì)等的大討論,以及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體育學科調(diào)整再次掀起的體育學科研究熱潮,相關成果包括高等學校體育學科建設、體育教育學科體系構(gòu)建與課程群設計等宏觀問題,以及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體育管理學科、體育休閑、體育倫理學等專業(yè)或?qū)W科建設問題。其次,關于體育人才培養(yǎng)的專業(yè)建設,不同時期的社會需求決定著體育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有的重在探討本科專業(yè)結(jié)構(gòu)的宏觀理論,有的分析不同層次各個專業(yè)的具體實施。最后,關于體育人才培養(yǎng)的課程建設方面,相關研究成果較為關注人才培養(yǎng)專業(yè)課程改革與發(fā)展的熱點及難點問題,如課程體系構(gòu)建問題[23,37,59]和課程方案的整體設置缺陷問題[47,50,62]等。

      作為體育學基本理論問題探討的重要內(nèi)容,當前體育人才培養(yǎng)問題的相關研究多是對老問題的重復研究,而對新問題的有效思考少;對國內(nèi)問題的分析性研究多,而對國外經(jīng)驗的比較性研究少;對基本現(xiàn)狀的理論描述多,而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少。面臨新時期體育人才培養(yǎng)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如“體育學類本科專業(yè)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問題”“體育學類運動康復本科專業(yè)建設問題”“學術型與專業(yè)型研究生培養(yǎng)差異性問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問題”等,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2.4.2 體育學跨學科問題的研究進展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學科范式[27]。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學、醫(yī)學、環(huán)境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體育學領域僅有的幾篇文獻重在討論其對體育學發(fā)展的意義和價值,以及解決體育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Gill Pace[100]指出,作為一門綜合學科,體育學科的發(fā)展吸收了許多母學科領域的知識,形成了許多體育學當中的二級學科;體育學要緊密結(jié)合體育現(xiàn)象和實踐的需要,整合不同學科的理論知識共同來研究和探討體育問題,即采用跨學科聯(lián)合攻關。Patty Freedson[97]認為,由于體育學的多學科復合性特征(multidisciplinary),使得體育學科在跨學科研究過程中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獨特優(yōu)勢;但在加強與其他科系合作或積極申請其他學科領域的基金資助時,必須保持體育學科的主體地位,重點強調(diào)和體現(xiàn)以為人類健康和高質(zhì)量生活服務的基本方向。Steven Wright等[136]也認為,建構(gòu)學習理論對促進適應體育、體育教育、戶外活動等專業(yè)學生學習效果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應加強其對體育分支學科專業(yè)學習的適用性和應用策略研究。此外,也有從跨學科視角解決具體體育問題的研究,Burwitz等[87]以跨學科的視角對優(yōu)秀運動員選材、原則、傷害和運動巔峰4個方面進行研究,指出跨學科研究在體育科研中具有獨特價值,是今后體育科學的發(fā)展方向。

      關于國內(nèi)體育學跨學科問題的研究表明,體育學科交叉與分化是近代中國體育學演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但相對于國外起步較晚,產(chǎn)生的重要成果不多,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偏向于理論思辨,即關于體育學跨學科的意義和必要性的探討、概念內(nèi)涵的辨析以及發(fā)展趨勢等[57]。有研究者從本體論、知識論和方法論3個方面,指出體育學跨學科研究在方法上強調(diào)“移植、滲透、融合”,在研究主體上強調(diào)改造科研人員的知識結(jié)構(gòu)[46];要從體育教學改革的視角進行跨學科研究,“跨學科研究法是加速體育科學學科拓展的動力”[56];也有學者提出從學科主體交叉、研究對象交叉、研究方法交叉、知識交叉和文化交叉5個方面,建構(gòu)體育學科的交叉模式。整體上,學者們對體育學跨學科研究概念的討論尚需深入,對跨學科發(fā)生模式、跨學科研究與體育創(chuàng)新和學科發(fā)展等深層次問題仍需進一步探討。

      2.4.3 體育學組織化問題的研究進展

      學科的建立是學科制度化的反映和結(jié)果。體育學組織化、制度化的研究,對體育學的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Beno?t G Bardy[86]認為,眾多體育學術社團或組織的成立是體育學科成熟的標志之一。1923年,比利時布魯塞爾成立了國際上第一個體育學術組織——國際體育教育聯(lián)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ports Education)后,世界范圍內(nèi)的體育學術組織相繼出現(xiàn)(表9)。

      表9 部分國際體育學術組織成立情況Table9 Part of international sport academy organization establishment

      伴隨著體育學術組織數(shù)量逐漸增加,相關研究開始出現(xiàn)。Steve Bailey[87]以1956—1996年國際體育科學與教育理事會(ICSSPE)主要負責人換屆為線索,梳理了體育科學與教育理事會40年的發(fā)展和變遷,并敘述了體育學術社團的發(fā)展演變及其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奧委會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關系;德國學者Ken Hardman 和 Roland Naul[108]從政治、社會、文化的角度勾勒出了德國體育運動的進化和發(fā)展史,并詳盡論述了體育科學、體育學術社團組織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肯定了德國體育學術組織團體對體育學科發(fā)展做出的卓越貢獻;2009年,《世界組織年鑒》(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也對國際體育學術社團進行了考證。而值得一提的是,James R Morrow等[118]在2005年美國運動人體科學與體育教育學會成立75周年年會上,發(fā)表了以“傳承——運動機能與體育教育協(xié)會75年的領導力”為主題的系列論文,采取以學會發(fā)展過程中標志性的事件和人物為線索,從學會發(fā)展的歷史、宗旨、使命,學會目前的現(xiàn)狀和任務,學會未來的光明前程、所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以及應對策略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和交流。由歷年美國國家體育科學學會年會的主題看(表10),在發(fā)展過程中,國際上的重要體育學術組織會緊扣時代對體育學科和體育人才的需求,研究社會現(xiàn)實進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如肥胖、殘疾、終身健康、師資培養(yǎng)等,試圖通過發(fā)揮體育學術組織對社會貢獻的獨有價值,促進體育學科的繁榮及其地位的鞏固。

      關于國內(nèi)體育學組織化問題的研究,主要涉及體育社團、學術社團和科技社團方面,且集中在對體育社團整體情況或單項運動協(xié)會的研究,圍繞具體社團進行的研究不多。其中,學術、科技社團的研究多是針對個別學會、研究會的工作總結(jié)、現(xiàn)狀梳理與發(fā)展探索,如國內(nèi)學者介紹國際體育科學與體育教育理事會、國際體育教育聯(lián)合會(FIEP)、國際健康、體育、娛樂、運動與舞蹈理事會(ICHPER-SD)等相關情況時,在論述體育學術性社團的概念、特征和發(fā)展歷程的基礎上,從掛靠關系、立法、監(jiān)管、自律等方面對中國體育科技社團的現(xiàn)狀提出了發(fā)展對策[33];有研究者從組織學、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體育學術社團改革與發(fā)展的策略。相比之下,研究體育學術社團及其出版物方面的成果不多,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基于體育、社會和體育科學發(fā)展的角度,研究了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的定位、優(yōu)勢、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9,84]。

      2.5 體育學學科體系建構(gòu)的研究進展

      2.5.1 國外體育學學科體系建構(gòu)的研究進展

      體育學學科體系是體育學基本理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106]。研究體育學學科體系是體育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需要,也是指導并推動體育學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20世紀50年代,國際學術界從不同視角開始研究體育學學科體系的相關問題,其中,德國、日本、美國對體育學學科體系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2.5.1.1 德國體育學學科體系研究

      作為較早進行該主題研究的學者,德國的辛格勒將體育學科劃分成社會科學類、結(jié)構(gòu)科學類、自然科學類和技術科學類、醫(yī)學科學類[108]。著名體育學者Herbert Haag曾兩次對體育學科體系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一是1992年提出的5種體育學學科體系模式:1)根據(jù)各個不同專業(yè)領域的需要和要求組織體育科學的知識體系;2)根據(jù)體育實踐的組織形式來建構(gòu)體育科學的知識體系;3)根據(jù)主題與體育的相關度來區(qū)分體育科學知識體系;4)根據(jù)科學的分支學科,如母學科的知識組織結(jié)構(gòu)進行學科構(gòu)建;5)整合第3種和第4種模式,形成了第5種體育學科體系[104];二是2004年他根據(jù)體育分支學科的共性將體育科學體系分為4個群組:醫(yī)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群,行為、社會和教育群,政治、法律、經(jīng)濟和管理基礎群,信息、哲學、歷史和比較基礎群(圖3)。從體育學科設置看,德國體育學科的地位較高,且已成為一個單獨的學科專業(yè)群;學科專業(yè)設置高度綜合,專業(yè)方向靈活多樣。

      表 10 歷年美國國家體育科學學會年會舉辦地和主題 (1995—2016)Table10 History of Conference Location and Theme Held by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Kinesiology from 1995-2016

      2.5.1.2 日本體育學學科體系研究

      在承襲歐美模式特點的基礎上,日本體育學學科體系有所創(chuàng)新。阿部忍[3]認為,體育哲學、體育科學和運動學相互依存,構(gòu)成體育學體系的三大要素;成田十次郎[7]從現(xiàn)實社會需要出發(fā),提出應該從學科分支、涉及運動項目的知識、相關課題三方面,建構(gòu)身體運動的知識結(jié)構(gòu)體系;片岡曉夫?qū)Ⅲw育學分為人學、人類學、自然環(huán)境學和社會環(huán)境四類知識體系;金原勇從體育運動學分化與綜合的角度,將體育學科分為體育?運動哲學、基礎類體育?運動學原論、實踐類體育?運動學原論三大類[43]。由此可知,日本體育學科發(fā)展明顯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與進一步分化的特征。

      2.5.1.3 美國體育學學科體系研究

      在90余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美國體育學科名稱經(jīng)歷了physical education(體育教育)、the science of sport(運動科學)和kinesiology(運動機能學)3個轉(zhuǎn)變,學科體系也隨之而變。William H Freeman在《社會轉(zhuǎn)型中的體育教育、鍛煉和競技科學》(Physical Education,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In a Changing Society)一書中認為,體育學科體系從體育教育單一層次已逐漸發(fā)展成為由體育教育、鍛煉科學和人體運動學組成的體系;從分支學科的視角分析,體育學科體系是由科學基礎的學科(運動生理學和運動力學)、社會文化學科(體育歷史學、體育哲學、體育心理學和體育社會學)、教育學學科(運動教育學)組成的完整體系[99]。Shirl J Hoffman在其所著的《運動機能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Kinesiology)一書中提出的泛學科體系論認為,體育學科知識體系主要由體育活動的親身體會(參與或觀看)、體育活動的學術研究和體育領域內(nèi)的職業(yè)實踐構(gòu)成[111]。由上可知,美國體育學科體系主要經(jīng)歷了初創(chuàng)、發(fā)展和轉(zhuǎn)型3個階段,具有根據(jù)時代發(fā)展對體育學科體系進行及時、有效調(diào)整的特點,由于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學科高度分化。相比之下,我們應吸取美國體育科學體系發(fā)展的成功經(jīng)驗,堅持以人為本,緊扣時代需求,注重學科隊伍與學術組織建設等,進而逐步解決學科發(fā)展松散、社會公認度低、學科歸屬不明等問題[35]。

      圖3 Herbert Haag所構(gòu)建的體育學學科體系Figure3. Structure of Kinesiology Constructer by Herbert Haag

      2.5.2 國內(nèi)體育學學科體系建構(gòu)的研究進展

      隨著體育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研究者們對體育學學科體系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已產(chǎn)生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在基本特征方面,為了明確中國體育學學科發(fā)展問題,有研究者連續(xù)撰文,認為中國體育學學科發(fā)展具有自組織特性,存在學科、學術、學位分類混亂,學問、學說、學派缺少,規(guī)模、規(guī)制、規(guī)則局限等難以解決的問題,并由此派生出更大更多的問題[4,72,73]。也有研究者指出,體育學科概念模糊,對體育學科的性質(zhì)、范圍認識存在分歧,對體育學學科體系分類在學科建設實踐中的差異認識不夠,對體育學各二級學科分化優(yōu)于綜合研究等問題。在回顧體育學學科發(fā)展歷程的基礎上,提出新時期我國體育學學科建設的努力方向[71];建議應從跨學科角度重建對體育科學的學科認同和學科立場的自覺[35]。從學科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國際經(jīng)驗看,明確學科地位和建立學理規(guī)范,已成為影響中國體育學學科發(fā)展的重要瓶頸。

      作為一個不斷完善的動態(tài)過程,中國體育學學科分類及結(jié)構(gòu)優(yōu)化伴隨著諸多學者努力的結(jié)果(表11)。如表11所示,整體上,研究者們根據(jù)不同方式對體育學學科體系進行了劃分,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表11 我國體育學學科體系建設的代表性觀點Table11 Representative Views on Kinesiology Discipline Ssystem Construction

      縱觀國際范圍內(nèi)百年的體育學基本理論歷程,主要呈現(xiàn)以下特征:1)體育學元理論方面,目前國外對體育學元理論的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關于體育學的概念、研究對象、學科特征、知識體系等方面;對學科整體發(fā)展規(guī)律和態(tài)勢的研究尚有明顯不足;2)體育學科史方面,體育學科發(fā)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體育學科逐漸從相關母學科中脫離的歷史,也是一部從運動解剖學起步,逐漸發(fā)展成由諸多分支學科組成的綜合體系的歷史,不同分支學科的發(fā)展極不平衡,存在較大的地域差異性,日益加劇的學科分化,要求應從宏觀層面對體育學發(fā)展的動力機制和整體規(guī)律進行深入探究;3)體育學方法論方面,缺乏對體育學研究方法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的獨有特征的歸納;實證研究多,而理論探討少;采用單種研究方法多,采用綜合研究方法少,這與體育現(xiàn)象(問題)的復雜性是不相符的[110],基于此,繼續(xù)探究并建立與體育學科特征相適宜的研究方法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4)體育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方面,人才培養(yǎng)方面,主要圍繞學科、專業(yè)、課程3個維度展開研究,對體育學人才成長規(guī)律和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不多;在體育學跨學科研究方面,整體性的和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成果不多,也尚未形成體育學跨學科研究的共識;在體育學組織化問題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學術組織發(fā)展的歷史梳理上,對體育學術組織與體育學發(fā)展的互動研究不多;5)體育學學科體系的建構(gòu)研究,由于體育學學科體系較為龐雜,目前學界對體育學學科體系的劃分尚未形成共識;但是,構(gòu)建學科體系時必須以“人的健康發(fā)展及運動能力的提升”為邏輯起點,以體育學(Kinesiology)作為該體系的主干和核心,否則,體育學將失去其根基所在[124]。

      從國內(nèi)看,已有研究主要呈現(xiàn)以下特征:1)關于體育學元理論方面,對問題的關注較多,研究較少,學科結(jié)構(gòu)與特征研究還需進一步加強,為建構(gòu)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服務;2)關于體育學學科史方面,單一學科研究多,綜合學科研究少;歷時性研究多,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結(jié)合研究少;片段式研究多,獨立性研究少;研究成果梳理多,學術價值評定少;3)關于體育學方法論方面,獨創(chuàng)性方法少,尚未形成體育學獨有的方法論體系;具體學科或分支學科的研究方法尚處于探索階段,認識活動、研究邏輯、研究規(guī)范和方法手段在方法論層面缺少有效的溝通,方法論對學科體系的形成和創(chuàng)新支撐不足;4)關于體育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方面,學界對體育人才培養(yǎng)問題的關注面窄,創(chuàng)新成果不多,老問題重復多,新問題思考少,現(xiàn)狀描述多,實踐應用少;在探討體育學跨學科研究方法時,研究者偏向于理論思辨,對跨學科發(fā)生模式、跨學科研究與體育創(chuàng)新等新問題仍需進一步探討;在研究體育學術組織問題時,共時性研究多,歷時性研究少;5)關于體育學學科體系建構(gòu)方面,系統(tǒng)性研究不夠深入,注重對階段特征與基本脈絡的梳理;因?qū)v史階段的劃分依據(jù)及其特征形成的原因缺少闡釋與分析,可能影響了人們對體育學學科體系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及其趨勢的把握。

      3 體育學基本理論與學科體系建構(gòu)的視域前瞻

      體育學基本理論和學科體系建構(gòu)的視域應結(jié)合學科的邏輯起點和基本要素,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等論域展開研究,以體育學元理論為研究起點,深入思考和探索體育學發(fā)展史、方法論、人才培養(yǎng)、組織化、跨學科、成果轉(zhuǎn)化等問題,實現(xiàn)以基本理論為依托重構(gòu)體育學學科體系。

      3.1 探酈體育學元理論

      從元理論的視角研究體育學是一個全新領域。首先,通過基本概念的辨析,梳理國內(nèi)、外體育學學科發(fā)展史;其次,在描述和比較國內(nèi)外體育學學科發(fā)展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揭示學科發(fā)展的基本特征和整體進展;接著,分析和診斷體育學科現(xiàn)存問題,為后續(xù)學科體系建構(gòu)提供依據(jù);最后,借鑒元理論研究范式重構(gòu)體育學學科體系。具體而言:

      第一,探究體育學的邏輯起點。采用具體-抽象-具體的邏輯結(jié)構(gòu),基于不同歷史時期體育學的具體形態(tài)和現(xiàn)象,抽象出邏輯起點,以此構(gòu)建整個學科理論體系,進而形成人們對體育學的本質(zhì)屬性和規(guī)律的基本認識。第二,定位體育學的學科性質(zhì)。我國已有關于體育的學科性質(zhì)、體育科學的學科性質(zhì)以及某一個具體分支學科性質(zhì)的研究,但是尚缺少對體育學學科性質(zhì)的系統(tǒng)性研究。第三,明確體育學的學科對象。應在闡述體育、體育學、體育科學、體育學學科等概念的基礎上,建立起不同概念的邊界,進一步明確體育學應確立的學科對象和范疇。第四,劃分體育學的學科結(jié)構(gòu)。作為對學科本身的研究,元理論研究有助于借助元理論研究的范式,進一步闡釋體育的學科體系以及體育學學科結(jié)構(gòu),從而有助于改變實踐中對學科認識和運用方面存在的問題。第五,進行體育學的自我反思。討論和分析隱于研究之中或背后的諸多問題,追溯和剖析其來源,展開系統(tǒng)性的自我反思。

      3.2 考察體育學發(fā)展史

      體育學發(fā)展史的研究就是要基于學科建制的視角,通過比較和分析不同背景下體育學發(fā)展的基本特征,探明影響體育學發(fā)展的因素和條件;同時,梳理和呈現(xiàn)我國體育學發(fā)展的基本脈絡,進而為我國體育學學科體系的重構(gòu)提供寶貴的經(jīng)驗啟示和思想資源。具體而言:

      第一,梳理體育學發(fā)展的基本脈絡?;诓煌暯堑姆治?,體育學的發(fā)展將呈現(xiàn)出不同的脈絡和軌跡,如從學科屬性看,體育學發(fā)展主要經(jīng)歷了粗放式的知識組合、系統(tǒng)化的知識形態(tài)和綜合性的學科體系3個階段。第二,分析體育學發(fā)展的主要特征與影響因素。由于社會轉(zhuǎn)型和體育的特殊功能,體育學在不同背景下具有的特征不僅受到文化、經(jīng)濟和教育的影響,也與政治有關。由此,可從人、事、物3個層面分析體育學發(fā)展的主要特征和影響因素。第三,探究體育學的基本理論著作與學科分化、知識形態(tài)與學科體系之間的關聯(lián)。通過史料的系統(tǒng)梳理與分析及專家的深入訪談,探明體育學發(fā)展歷程中的移植與借鑒、傳承與斷裂、應然與實然、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第四,揭示體育學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趯w育學發(fā)展的基本脈絡、歷史特征、影響因素及不同層面關系的研究,從學科獨立性、學術自主性、社會服務功能等方面,揭示體育學發(fā)展的一般性知識或規(guī)律。

      3.3 創(chuàng)新體育學方法論體系

      探討體育學方法論問題的基礎是厘清研究方法與其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的關系,落腳點是建構(gòu)體育學研究方法論體系,確定和討論其研究主體與客體、性質(zhì)與對象、范式與取向、譜系與特點及發(fā)展趨勢等問題。具體而言:

      第一,討論體育學方法論基本問題?;隗w育學研究方法論體系,分析和闡明體育學研究方法論中的方法體系、層次關系、主體與客體關系、學科對象、研究范式、研究原則以及適合于分支學科研究方法的性質(zhì)、特點、結(jié)構(gòu)和功能等。第二,討論體育學方法論應用問題。審視和反思20世紀后半葉以來的體育學學科發(fā)展,發(fā)現(xiàn)學科內(nèi)對研究方法問題的漠視并不是因其已經(jīng)成熟,而是反映出對本學科研究方法問題的集體無意識。因此,體育學方法論應用問題是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第三,分析體育學方法論創(chuàng)新路徑。借助科學計量學分析國內(nèi)外體育學研究方法的進展,如運用詞頻分析、共詞分析、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社會網(wǎng)絡分析、多元統(tǒng)計分析,繪制知識圖譜等方法,探析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的策略和路徑。第四,建構(gòu)體育學研究方法論體系。在界定體育學方法論概念的基礎上,分析其歷史與時代流變,建構(gòu)由哲學方法論-互補方法論-學科方法論構(gòu)成的方法論體系;同時,揭示和討論體育學的研究范式,闡明其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和具體方法的關系。

      3.4 探究體育學實踐領域

      體育學的實踐問題主要從體育學人才培養(yǎng)、跨學科、組織化、成果轉(zhuǎn)化等方面展開研究。具體而言:

      第一,探究體育學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律與機制?;诟叩葘W校體育及其人才培養(yǎng)的一般規(guī)律,以學科、專業(yè)和課程為切入點,分析不同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和問題,提出新的培養(yǎng)方案、專業(yè)標準等,并在實踐中逐步推廣與應用。第二,探究體育學跨學科問題,主要涉及體育學跨學科發(fā)生模式及創(chuàng)新機制。體育學跨學科研究能增強體育學整合多學科資源的能力,進而提高體育科研的質(zhì)量和效率,以及學科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和競爭力。第三,探究體育學組織化問題?;谏鐣囊暯?,研究體育學組織及其組織化過程,從理論上分析體育學組織的發(fā)展趨勢,有利于提高體育學組織發(fā)展、運行以及管理理論的科學性。第四,探究體育學成果轉(zhuǎn)化問題。全面了解體育學研究成果轉(zhuǎn)化的現(xiàn)狀及問題,探析體育學成果轉(zhuǎn)化的機制和體制,補充和完善體育學基本理論,提升體育學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和社會服務功能。

      3.5 重構(gòu)體育學學科體系

      重構(gòu)體育學學科體系應以邏輯學為方法論基礎,以分類科學為理論依據(jù),繼承與發(fā)展已有研究成果,并結(jié)合體育學學科發(fā)展現(xiàn)狀。具體而言:

      第一,廓清中國體育學學科體系的演進歷程?;诳茖W的劃分依據(jù),通過總結(jié)不同階段學科體系構(gòu)成、特征及影響因素,歸納出中國體育學學科體系發(fā)展的總體特征和內(nèi)外部條件,進而廓清和梳理中國體育學學科體系的演進邏輯和發(fā)展歷程,為建構(gòu)新的體系提供歷史借鑒。第二,探究國外體育學學科體系的發(fā)展經(jīng)驗。選取北美、歐洲、亞洲等體育發(fā)達國家(地區(qū))為參照,通過總結(jié)其體育學學科體系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特點、發(fā)展規(guī)律與趨勢,總結(jié)世界體育學學科體系發(fā)展特征與一般規(guī)律,作為重構(gòu)中國體育學學科體系的重要參考。第三,重構(gòu)中國體育學學科體系?;谝延醒芯砍晒蛧獍l(fā)展經(jīng)驗,從中國體育學學科體系的現(xiàn)狀出發(fā),根據(jù)邏輯學和分類學的原理,重構(gòu)中國體育學學科體系。

      4 結(jié)語

      經(jīng)過百余年的發(fā)展,中國體育學已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相較于其他學科,“學科門類能否獨立是體育學人共同的目標,然而,在理想與目標之間,更應注重對學科根基的發(fā)展”[8]。若要注重學科根基的發(fā)展,應該完成對體育學自身知識體系的組成內(nèi)容與方式的系統(tǒng)梳理和歸納;更重要的,在于開始對中國體育學基本理論的重新審視和反思;通過這種植根于學科內(nèi)部的學術關懷和努力,逐漸擺脫體育學學科的門類劃分與學科建制所受到的外部制約和束縛,擺脫以往局限性、功利性和滯后性的影響,真正致力于提高體育學學科自身理論體系的科學化水平和學科體系建構(gòu)的完備化程度。

      在國家“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為推動體育學學科的內(nèi)涵建設與地位提升,學界應在更大程度上探索新知,達成共識,凝結(jié)成果。首先,力爭準確定位體育學學科發(fā)展方向。在遵守學科規(guī)劃和建設一般規(guī)律的基礎上,研究者和管理者應對體育學學科建設和學位點建設進行統(tǒng)籌考慮,找準學科的優(yōu)勢和方向,著重打造特色和亮點;并制定科學的學科評估體系,客觀評估體育學學科的發(fā)展現(xiàn)狀,進而引導和保證學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其次,深入認識體育學學科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體育學學科建設及其內(nèi)涵式發(fā)展必須遵循體育學學科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基于對體育學學科基本理論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全面性認識,通過理論探索和實踐應用有效解決學科建設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再次,整合和優(yōu)化體育學學科建設的基本要素。一方面,從學科知識體系的角度,確認學科的經(jīng)驗性、理論性、結(jié)構(gòu)性等要素及其構(gòu)成特點;另一方面,在理論層面上,闡述學科發(fā)展現(xiàn)狀和態(tài)勢,進而實現(xiàn)體育學學科體系建設與發(fā)展中諸要素的科學組合和優(yōu)化。最后,探索和完善體育學學科運行機制。通過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的完善和創(chuàng)新,建立體育學學科建設的長效機制,促使體育學學科建設在不同層面密切結(jié)合,科研成果得以應用和推廣。

      [1] [日]川村英男.體育原理[M].東京:杏林書院,1959:63.

      [2] [日]前川峰雄著.體育原理[M].魯彩云,譯.北京:國家體委,1982:48-52.

      [3] 阿部忍.體育哲學[M].國家體委百科全書體育卷編寫組編印,1982.

      [4] 白真,王銳.我國體育學科體系的演化機制[J].體育學刊,2009,16(2):17-20.

      [5] 曹景偉,席翼,袁守龍,等.中國運動訓練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2):43-50.

      [6] 陳俊欽.試論體育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構(gòu)建的邏輯起點[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43(10):21-23.

      [7] 成田十次郎.談談德國的“體育”概念的明確化趨勢[J].體育文史,1996,(1):50-52.

      [8] 董德龍,劉文明,KELLY S.歸屬、規(guī)模、規(guī)制:對中國體育學科發(fā)展的認識——一種學科方向探究[J].體育科學,2015,35(3):83-89.

      [9] 杜利軍.試論新形勢下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的地位和作用[J].體育科學,2001,21(3):7-10.

      [10] 馮建軍.教育基本理論研究20年(1990—2010)[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7.

      [11] 高飛.比較體育學科性質(zhì)流變與發(fā)展研究[J].體育科學,2011,31(4):90-97.

      [12] 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美國體育學院概況[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104.

      [13] 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guī)司.中國體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1.

      [14] 過家興.體育科學領域里的新學科——運動訓練學[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82,5(3):77-79.

      [15] 韓春利.體育學學科體系重構(gòu)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100-115.

      [16] 韓丹.論體育概念的源流演變及其對我們的體育認識和改革的啟示[J].體育與科學,2010,31(4):1-8.

      [17] 韓勇.中國體育法學研究:從法解釋學到法社會學[J].體育科學,2010,30(3):75-82.

      [18] 郝勤,郭晴,周雪蕾,等.中國體育新聞傳播學發(fā)展報告(2008-2011)[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38(3):1-6.

      [19] 郝勤.論體育史的地位、方向和方法[J].體育文史,1987,(4):2-6.

      [20] 胡泓.《體育文史》與近二十年體育史研究的發(fā)展軌跡[J].體育文史,2000,(5):41-42,18.

      [21] 胡小明.論體育與藝術的關系[J].體育科學,2008,28(10):3-8.

      [22] 胡小明.體育美學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08,15(10):1-8.

      [23] 黃漢升,季克異.《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yè)各類主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解讀[J].體育學刊,2005,12(6):1-5.

      [24] 黃漢升,吳燕丹.普通高校本科“體育科研方法”課程改革的路徑——基于體育院、系學生畢業(yè)論文的現(xiàn)狀思考[J].中國體育科技,2011,47(5):116-127.

      [25] 黃漢升.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學探索——基于中國體育學300篇博士學位論文的調(diào)查與分析[J].體育科學,2009,29(9):3-17.

      [26] 黃漢升.現(xiàn)代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特征[J].體育科學,1999,19(2):6-10

      [27] 黃睿.跨學科視野下我國高校體育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28] 霍涌泉.現(xiàn)代心理學基本理論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

      [29] 瞿葆奎,鄭金洲.中國教育學百年[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30-31.

      [30] 瞿葆奎.元教育學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26.

      [31] 瞿林東.史學理論與歷史理論[J].史學理論,1987,(1):12.

      [32] 雷寶,郭其友.論馬克思經(jīng)濟學與西方經(jīng)濟學的分歧——以邏輯起點為視角[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9.

      [33] 李兵.中國體育學術性社團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J].體育學刊,2008,15(6):37-40.

      [34] 李鳳梅.中國近代體育圖書發(fā)展之管見[J].體育科學,2016,36(5):24-32.

      [35] 李建英,石曉峰,王飛,等.對體育學科均衡、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探討[J].體育科學,2007,27(5):83-87.

      [36] 李娟.論體育科學學術社團的改革與發(fā)展——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的實證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7:1.

      [37] 劉斌,何志林.體育專業(yè)教育領域“學科”與“術科”之爭辯[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33(01):91-94.

      [38] 劉一民,曹莉.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及方法論特征——體育人文社會學元問題研究之一[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3):11-15.

      [39] 劉一民,曹莉.體育人文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及方法論特征——體育人文社會學元問題研究之二[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4):16-20.

      [40] 劉一民,房蕊.體育學的邏輯起點及其學科體系重建:體育行為視角[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5):404-407.

      [41] 魯長芬,羅勤鵬.體育學、體育科學與體育學科辨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4(4):285-288.

      [42] 魯長芬,楊文軒,羅小兵.對體育學科分類的分析與調(diào)整建議[J].體育學刊,2009,16(4):6-10.

      [43] 魯長芬.體育學科體系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3.

      [44] 魯長芬.體育學科體系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8.

      [45] 魯長芬.中國體育學科體系研究述評[J].體育學刊,2007,14(6):1-6.

      [46] 馬衛(wèi)平.體育研究中的跨學科取向——內(nèi)涵、意義與方法[J].體育科學,2009,29(8):90-96.

      [47] 任海,李元偉,王凱珍,等. 高等體育院?!皩W科”、“專業(yè)”和課程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對我國高等體育院校課程合理性的探討之一[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8,14(01):1-7.

      [48] 邵偉德,馬楚紅.體育學科分類體系的科學性探討[J].中國體育科技,2004,40(1):62-64.

      [49] 孫大光.傳承歷史文化建設體育強國——體育史學科發(fā)展報告(2008—2011)[J].體育文化導刊,2012,(9):131-135.

      [50] 唐炎.現(xiàn)行體育教育本科專業(yè)課程方案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J].體育學刊,2014,21(02):61-64.

      [51] 唐炎.體育學學科體系現(xiàn)狀考察及建構(gòu)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2:23-28.

      [52] 田麥久,馬啟偉,張力為,等.我國體育科學研究中的方法學問題[J].體育科學,1993,13(3):13-18.

      [53]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發(fā)展歷程的回顧及21世紀展望[J].體育科學,1999,19(2):33-36.

      [54] 田野,任海,馮連世,等.中國體育科學發(fā)展現(xiàn)狀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5,25(1):5-10.

      [55] 汪康樂,邰崇禧.論體育科學學科屬性及其分類[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1453-1456.

      [56] 汪康樂.跨學科研究方法在體育科學創(chuàng)新中的作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33(4):35-38.

      [57] 王顥霖.從學科交叉與分化管窺近代中國體育學演進發(fā)展[J].體育科學,2015,35(6):3-12,24.

      [58] 王顥霖.對中國近代體育學術史分期的討論[J].體育科學,2014,34(10):83-92.

      [59] 王健.體育專業(yè)教育中的“學科”與“術科”問題[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9,14(04):49-53.

      [60] 王甦,等.中國心理科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224.

      [61] 王續(xù)琨,劉永振.體育科學的學科結(jié)構(gòu)初探[J].體育學刊,2002,9(1):4-8.

      [62] 王瑩. 我國高等院校體育學本科專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1,47(02):140-145.

      [63] 王志強,胡曦.從Physical Education到Kinesiology:美國體育學科的變革與重塑[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3,29(5):1.

      [64] 溫玉華,等編譯.國外體育院校系科情況介紹(第一輯)[M].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圖書館資料室,1986:29.

      [65] 席玉寶.體育科學體系新探[J].體育科學,2000,20(4):94.

      [66] 熊斗寅.初論體育學科學體系[J].中國體育科技,1983,1(2):18-26.

      [67] 熊斗寅.體育比較學簡介[J].體育科學,1982,2(1):93-94.

      [68] 熊斗寅.熊斗寅體育文選[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383

      [69] 徐忠.再論體育的科學體系[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26(5):19-21,76.

      [70] 楊波,楊文軒,龔建林. 美國體育學科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狀[J],體育學刊,2007,14(7):116-120.

      [71] 楊樺.關于加強體育學學科建設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1):1-5.

      [72] 易劍東.當前我國體育學科發(fā)展的問題[J].體育學刊,2014,21(1):1-10.

      [73] 易劍東.對中國體育學科發(fā)展中兩個問題的審視[J].體育學刊,2013,20(4):5-7

      [74] 袁旦,趙玉亭.再論系統(tǒng)論、信息論、控制論進入體育科學技術領域的必然性——帶動體育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前沿科學[J].體育科學,1984,(4):79-86.

      [75] 張巖,劉雪松.元體育學初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9):1159-1160.

      [76] 張巖.對《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等辭書兩詞條的質(zhì)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30(6):36-38.

      [77] 張巖.體育科學學科結(jié)構(gòu)的優(yōu)化[J].體育與科學,1992,13(2):5-7.

      [78] 張巖.體育學性質(zhì)論[J].體育與科學,2005,26(6):11-15.

      [79] 鄭金洲,等.元教育學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209.

      [80] 鄭旗.體育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基本功訓練研究——以碩士學位論文撰寫為例[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3,28(5):28-52,57.

      [81] 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未來10年中國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總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i-ii.

      [82] 周西寬.體育基本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190.

      [83] 周西寬.體育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2.

      [84] 祝莉.我國體育科技社團發(fā)展新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0):1297-1302.

      [85] ANDREWS D L. Kinesiology’s inconvenient truth and the physical cultural studies imperative[J]. Quest,2008,60(1):45-62.

      [86] ARMOUR K,MACDONALD D.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Youth Sport [M]. London:Routledge,2012:1-15,67-80.

      [87] BAILEY S.Science in the Servi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The 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port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1956-1996[M]. New Jersey:Wiley,1997:1.

      [88] BARDY B G. A European perspective on kinesi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J].Quest,2008,60(1):139-153.

      [89] BARTLETT R. GRATTON C. Encyclopedia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Studies[M].London:Routledge,2010:1261.

      [90] BUCHER C.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Exercise Science and Sports[M].New York:McGraw-Hill Humanities,2008:10-39.

      [91] BURWITZ L,MOORE P M,WILKINSON D M. Future directions for performance-related sports science research: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J]. J Sports Sci,1994,(12):93-109.

      [92] CHODZKO-ZAJKOA W. The American kinesiology association undergraduate core curriculum[J]. Quest,2014,66:288-294.

      [93] CRUM B. A review of meta-theoretical discourses in sport pedagogy (1999–2000) [J]. Int J Phys Educ,2010,(4):144-153.

      [94] CULVER D,GILBERT W,TRUDEL P. A decad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port psychology journals:1990–1999[J].Sport Psychol,2003,(17):1-15.

      [95] DZEWALTOWSKI D A,MCELROY M,MUSCH T I,et al. Framework:Integra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kinesiology and public health[J].Kinesiol Rev,2015,4:346 -354.

      [96] ELLIOTT D.Forty years of kinesiology:A Canadian Perspective [J]. Quest,2007,59(1) :154-162.

      [97] FREEDSON P.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unding:reaching outside the boundaries of kinesiology[J].Quest,2009,61(1):19-24.

      [98] FREEMAN W H.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 a Changing Society [M].6th ed.Boston:Allyn and Bacon,2000.

      [99] FREEMAN W H. Physical Education,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in a Changing Society [M]. Massachusetts: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2011:48-52.

      [100] GILL D L.Integration:The key to sustaining kinesi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J].Quest,2007,59(3):269-286.

      [101] GILLMEISTER H. Medieval sport: modern methods o f research — recent results and perspectives [J].Int J Hist Sport ,1988,(1):53-68.

      [102] GRATTON C,JONES I. Research Methods for Sports Studies [M]. London:Routledge,2010:62,20.

      [103] HAAG H,GRUPE O,KIRSCH A.Sports Science in Germany: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 [M]. Berlin:Springer-Verlag,2012:1-15,28.

      [104] HAGG H,GRUPE O,KIRSCH A. Sports Science in Germany[M]. Berlin:Spinger-Verlag,1992:1-2.

      [105] HAAG H,HARDMAN K,MEIER K,et al.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sport science [J]. Int J Phys Educ,1995,(32):28-32.

      [106] HAAG H.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Sports and Exercise [M]. Berlin:Logos Verlag,2010:5-9.

      [107] HAAG H. Research Methodology for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for Study and Research [M]. Berlin:Verlag Karl Hofmann,2004:14-18.

      [108] HARDMAN K,NAUL 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Germany [M].London:Routledge,2002:58,148.

      [109] HENRY F M. Physical education:An academic discipline [J]. J Health Phys Educ,and Recreat,1964,(35):32-33.

      [110] HODDELL S,HOWARD D,STKEETD,et al. Doctorate-converging or diverging patters of provision[J].Qual Assur Educ,2002,10(2):61-70.

      [111] HOFFMAN S J. Introduction to Kinesiology:Studying Physical Activity[M].London & NewYork:Human Kinetics,2013:3-23.

      [112] KIRK D,TINING R. Physical Education,Curriculum and Culture:Critical Issues in the Contemporary Crisis[M].London:Falmer Press,1990:200-219.

      [113] MASSENGALE J D,SWANSON R A. The History of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M].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1996:7.

      [114] MATVEEV L P. Теория и методика физиче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M].Berlin:DDR,1994.

      [115] MCNAMEE M. Philosophy and the Science of Exercise,Health and Sport [M]. London:Routledge,2005:2.

      [116] MCNAMEE M. Philosophy of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M]. London:Taylor &,F(xiàn)rancis Inc,2005:58-66.

      [117] M. GLADYS SCOTT. THOMAS K. CURETON.Research Methods Applied to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and Recreation[M]. New York:American Assoc,1949:4.

      [118] MORROW J R. AMES R. “Pass It on”-75 years of leadership in kinesiology and physical education:Introduction[J]. Quest,2006,58(1):1-2.

      [119] NEWELL K M. Kinesiology:Challenges of multiple agendas[J]. Quest,2007,59(1):5-24.

      [120] O’DONOGHUE P.Research Methods for Sports Performance Analysis[M].London:Routledge,1988.

      [121] PACE G. Integration:The key to sustaining kinesi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J]. Quest,2007,59(3):270-286.

      [122] PARE C,LIRETTE M,PIERON M.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International Symposium [M]. Trois-Rivieres:universities Quebeca,1986:218.

      [123] REINALDO A,F(xiàn)ILHO R.In search of academic identity:physical education,sport science and the fi eld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D]. University of Leeds,2000:45.

      [124] REEVE T G. Kinesiology:Def i ning the academic core of our discipline [J]. Quest,2007,59(1):1-4.

      [125] RIKARD G,WARD A,WARD P.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A multifaceted examination of the status of pete doctoral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J].J Teach Phys Educ,2011,30(2):99-102.

      [126] RUSSELL J,GAUDREAULT K L,RICHARDS K A R. Doctoral student socialization:educating stewards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J].Quest,2016,68(4):439-456.

      [127] SCHARY D P,CARDINAL B J. Starting to uncover the mystery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kinesiology[J].Phys Educ,2016,(2):213-229.

      [128] SHINDE B S. Research Method in Physical Education [M]. New York:Pinnacle technology,2011:67-80.

      [129] SEIFRIED C. A Review of historical methods for sport management:How studying history benef i ts sport management [J]. Int J Sport Manag,2010,(11):4-18.

      [130] SPIRDUSO W,GILMOUR REEVE T.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kinesiology 2010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doctoral programs in kinesiology[J]. Quest,2011,63(4):411-440.

      [131] Sports Science[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orts_ science,2010-10-03.

      [132] THOMAS J R. The Public face of kinesi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J].Quest,2014,66(3):303-321.

      [133] THOMAS J,NELSON J. 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 [M]. 4th ed.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1:3-6.

      [134] THOMAS J R,SILVERMAN S,NELSON J.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M].7th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2015:57.

      [135] WADE M G. Quo vadis kinesiology [J]. Quest,2007,59(1):170-173.

      [136] WRIGHT S,GRENIER M,SEAMAN J. An interdisciplinary view and analysis of “constructivism” in kinesiology [J]. Quest,2010,62(2):202-217.

      [137] WUEST D,F(xiàn)ISETTE J. Found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Exercise Science and Sport [M]. New York:McGraw-Hill,2011:1-12.

      [138] WUEST D,BUCHER C A. 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Exercise Science,and sport,[M].13th ed.New York:McGraw-Hill,2003.

      Basic Theory and Disciplin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Kinesiology:Logical Route,Research Progress and Predictive Horizon

      體育學是研究體育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是現(xiàn)代知識高度分化和綜合的結(jié)果,對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與傳統(tǒng)優(yōu)勢學科相比,發(fā)展中的體育學亟需不斷深化基本理論研究,重構(gòu)學科體系。在吸收和借鑒國內(nèi)、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沿著定位體育學邏輯起點,建立體育學基本理論框架,重構(gòu)體育學科體系的邏輯進路,以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為理論基礎和相關學科基本要素為切入點,構(gòu)建體育學基本理論的邏輯進路。今后的研究視域應拓展到體育學元理論、體育學發(fā)展史、體育學方法論、體育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體育學學科重構(gòu)等關鍵領域,為探索與揭示體育學發(fā)展內(nèi)在規(guī)律,重構(gòu)中國特色體育學學科體系做出示范與先導。

      體育學;基本理論;學科體系

      Sport discipline is the science of sports phenomenon and its law,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modern knowledge highly differentiated and integrated,i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uman progres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eading discipline,the developing sports science urgent needs to be continuously deepen the principle theory research and refactor disciplin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and borrow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along the logical approach of positioning starting point of kinesiology,building the bas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kinesiology,reconstructing kinesiology system,based on the theory of ontology,epistemology,theory and with related basic element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n disciplines,we build the logic road of kinesiology basic theory. Future research horizon should be expanded to the key area,such as meta-theory of kinesiology,the phylogeny of kinesiology,the methodology of kinesiology,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inesiology,discipline reconstruction of kinesiology,which to make demonstration and forerunner to explore and reveal inherent law of kinesiology development and re-construct Chinese academic system of kinesiology.

      Kinesiology;Basic Theory;Discipline System

      G80-05

      A

      1000-677X(2017)06-0003-21

      10. 16469/j. css. 201706001

      2017-02-20;

      2017-05-3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4ZDB128)

      方千華,男,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學,E-Mail:qianhuaf@126.com;王潤斌,男,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奧林匹克運動,E-Mail:rolandking@qq.com;徐建華,男,副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E-Mail:783127935@qq.com。

      1.福建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2.蘇州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6;3.鄭州大學 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1.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xiàn)uzhou 350117,China;2.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3.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China.

      猜你喜歡
      學科理論體系
      【學科新書導覽】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構(gòu)建體系,舉一反三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學科在統(tǒng)戰(zhàn)工作實踐中的創(chuàng)新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广宁县| 阿巴嘎旗| 海安县| 靖安县| 利川市| 郯城县| 东方市| 崇仁县| 开江县| 武汉市| 长汀县| 维西| 页游| 尼勒克县| 宣恩县| 仪征市| 库尔勒市| 绥宁县| 岳西县| 定结县| 信宜市| 宁德市| 通州区| 中山市| 玉树县| 邹平县| 阿拉善左旗| 鄂尔多斯市| 曲阳县| 岳西县| 绵阳市| 方正县| 章丘市| 历史| 鄂尔多斯市| 台中市| 廉江市| 巴南区| 象州县| 兴山县| 右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