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
摘 要: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隨著教育的時代發(fā)展,縱觀教育教學實踐的全過程,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投入得微乎其微。這是小學德育工作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關鍵詞:德育課程;調研;品德評價
一、德育課程開設情況
各中心小學分不同年級分別開設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生命教育》《綜合實踐活動》《心理健康教育》《人口與環(huán)境教育》《法制教育》《主題班隊會》和校本課程《國學》。并且每學年學校都根據(jù)實際情況分年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比如說:3月5日學雷鋒活動、4月5日祭掃烈士墓活動、重陽節(jié)敬老活動等。城鎮(zhèn)部分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國學課》每周2節(jié);《綜合實踐活動》課3-6年級每周1節(jié);《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每兩周1節(jié);《人口與環(huán)境教育》《生命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等課程要求班主任根據(jù)學校實際情況,利用周一晨會或者班隊會對學生進行滲透性教育。城鎮(zhèn)學校非常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從實際出發(fā),在全面貫徹教育部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針政策下,按照《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的要求,鞏固和推進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通過多渠道的培養(yǎng),構建家長、教師、學生共同成長的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網(wǎng)絡,為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校本課程開設情況:各校結合本地本校實際選擇1-2種校本課程開設。目前,我市小學占70%學校都開設了國學課。國學課的開設與實施符合小學實際和學生思想生活的實際,并具有一定的長期性。2008年我市小學將傳統(tǒng)文化引進校園,2012年國學教育以課題的形式正式進入課堂。學前班、一二年級把《弟子規(guī)》作為主要課程內容,結合少先隊的校本教材《好習慣伴我快樂成長》邊背誦、邊講解、邊力行。又根據(jù)有關文件、教學大綱、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將《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等規(guī)定的古詩文設置為學生必須背誦內容,并在《論語》《大學》《老子》《中庸》等著名著作中選取名篇名句編印了《小學生經(jīng)典導讀》作為國學課堂的補充教材。歷經(jīng)八年的國學發(fā)展之路與七年國學課題研究,使越來越多的中心小學在建立課堂教育模式、編寫校本教材的同時,組織多名教師進行了《弟子規(guī)》備課以及教學輔助用書的編寫:例如《弟子規(guī)教學設計參考》《弟子規(guī)古代現(xiàn)代故事征選》《師生文明禮儀常規(guī)》等?,F(xiàn)如今,部分學校又成立了專門的“國學與養(yǎng)成教育”研究小組,正在重新編寫《國學與養(yǎng)成教育》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將通過相關專家認定后在全省推廣試用。
二、小學德育課程開發(fā)表現(xiàn)出的特點
1.各小學建立德育課程評價制度,加強對德育課程實施的督導評估。初步建立健全德育課程的督導評估制度,采取側重對班級德育工作、德育課的評價指導力度。各小學以年段為單位,在檢查評估之后,在全校師生大會上公布德育工作檢查最后結論,針對檢查結論提出優(yōu)化德育工作與課程的建議,并對其進行改進。學校方面要對各個班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全過程與德育課程開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對其提供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根據(jù)學校所給的評價方案,全面評價德育課程的實際教學狀況與德育工作,將評價所得結果用于德育課教學人員以及班主任晉職、評優(yōu)的主要依據(jù)。
2.深入強化并優(yōu)化學生品德評價。針對學生群體的考核,進行德育課程學習效果并不知識體現(xiàn)于對德育基礎知識的了解,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對思想道德內容的理解與所付諸的行動。所以對學生德育課成績的考核,并不能只是單一的以試卷考試為主,需要從思想水平、行為方式以及德育知識等多個方面進行評價。各校全面推進并落實學生成長記錄評價法,與此同時結合傳統(tǒng)的評語共同構成評價模式,從而真正形成以學生自評為主,同時結合同學互評、師長以及社會全面參與的品德評價體系。
3.加強德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新課程理念倡導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國家德育課程在設置時特別注重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學生對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說教式教學十分反感,這說明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已經(jīng)成為提高德育教學實效性的前提條件。作為學校的德育教師,各校做到了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上貼近生活,并努力讓教師都走向生活,充分體驗,學會做人。同時學校積極支持和鼓勵德育教師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探索、實驗、創(chuàng)新,加大德育課教法學法的改革力度,以現(xiàn)代化的技術手段,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提高學生學習德育課的興趣,提高教學的實效。在德育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多一些體驗和操作,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中導之以行。
4.注重品德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整合。首先,他與語文學科整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一篇課文都包含品德教育的因素,甚至許多語文學科課文與品德學科課文如出一轍,只不過教學的側重點不同。因此,各校要求所有語文教師必須做到品德教育與文本教育緊密結合。其次,與安全健康等常識學科整合。安全健康等常識學科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提高安全系數(shù),這其實屬于品德課教學的范疇。再次是與藝術學科整合。在品德課教學中適當穿插藝術內容,可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
三、德育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由于多數(shù)課程是由班主任兼任,在教學實施中課時未得到有效保證。尤其是期末的時候,有被挪用的情況。
2.德育課程科目太多,與教學課程發(fā)生沖突。很多課程的開設不能完全得以保證。
3.任課教師對課程缺乏深入研究。目前有的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也要參加知識統(tǒng)一考試,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不對,不注重聯(lián)系學生實際,不注重知行統(tǒng)一,很難收到實際效果。另外,由于班級中的多數(shù)課程都是語文教師負責,部分教師便將語文課程教學特點與德育課程進行了結合。4、還存在著過多重視上級需求開展活動的現(xiàn)象,在這一類現(xiàn)象的背后往往是德育教學時間不充裕。
四、反思與對策
1.研發(fā)校本課程,根據(jù)學校實際情況將校本課程與其他德育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
2.進一步完善德育課程開發(fā)和實施的有效機制,加強德育課程實施的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提高德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姜開真.農村小學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13.
[2]王春宇.道德故事校本課程建設利弊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