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鈞明 闞子鳳 趙芳 閆蓓
【摘要】 目的 探究利妥昔單抗治療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的臨床療效。方法 86例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3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 觀察組患者給予利妥昔單抗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02%, 高于對照組的69.77%,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3%, 低于對照組的13.9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治療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的過程中, 給予利妥昔單抗治療的效果良好, 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及使用。
【關鍵詞】 利妥昔單抗;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5.06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指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紊亂, 產生抗自身紅細胞抗體, 結合紅細胞表面抗原, 或激活補體加速破壞紅細胞的溶血性貧血, 屬于獲得性溶血性疾病。有統(tǒng)計資料表明, 該疾病的發(fā)病率占溶血性疾病發(fā)病率的30%, 僅次于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 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 多為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占總體的80%[1]。同時, 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病程綿長, 其臨床表現(xiàn)為黃疸、頭暈及乏力等, 存在引發(fā)循環(huán)衰竭或全身衰竭的可能性。鑒于此, 本文重點探究利妥昔單抗治療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臨床療效, 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治療的86例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納入研究,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3例。對照組:男23例, 女20例, 年齡最大73歲, 最小43歲, 平均年齡(49.1±8.0)歲;觀察組:男22例, 女21例, 年齡最大72歲, 最小42歲, 平均年齡(48.6±7.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悉此次實驗內容, 并簽署實驗同意書。兩組患者均符合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診斷標準。兩組患者4個月內均不存在特殊藥物或輸血史;3個月內均未接受手術治療;均不存在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
1.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治療??诜姷乃桑?1次/d, 1.5 mg/次, 口服葉酸, 1次/d, 5 mg/次;觀察組患者給予利妥昔單抗治療。靜脈滴注利妥昔單抗稀釋液, 1次/周, 每次375 mg/體積表面, 并靜脈注射乙酰氨基酚1 g/次及氯馬斯汀稀釋液2 mg/次, 1次/d。上述治療均以4周為1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患者血紅蛋白指標基本正常, 網織紅細胞相對值<5%;有效:男性患者的血紅蛋白指標80~120 g/L, 女性患者的血紅蛋白指標80~110 g/L, 網織紅細胞相對值有所減少;無效:患者血紅蛋白指標及網織紅細胞相對值均無任何變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經4周治療后, 對照組患者顯效15例, 有效15例, 無效13例, 總有效率為69.77%;觀察組患者顯效22例, 有效18例, 無效3例, 總有效率為93.02%。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經4周治療后, 對照組患者頭痛3例, 皮疹1例, 低血壓2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3.95%;觀察組患者皮疹1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屬于獲得性溶血性疾病, 按疾病類型可分為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及寒冷性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其中, 溫抗體指患者自身抗體與紅細胞的最佳反應溫度為35~40℃, 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又可細分為溫性自身溶血性貧血及不完全性溫性自身溶血性貧血。同時, 按化學結構, 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可分為免疫球蛋白(Ig)A、IgM及IgG, IgG溫抗體又可細分為IgG4、IgG3、IgG2及IgG1四個亞型。有統(tǒng)計資料表明, 單一不完全溫性自身抗體的發(fā)病率占總體發(fā)病率的65%以上, 而IgG2及IgG4亞型較為少見[3]。
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病程綿長, 其臨床表現(xiàn)為黃疸、頭暈及乏力等, 存在引發(fā)循環(huán)衰竭或全身衰竭的可能性。不僅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還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從現(xiàn)階段我國醫(yī)療水平來看, 治療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方法單一, 以藥物治療為主, 存在著一定的治療難度。利妥昔單抗又稱美羅華, 屬于人鼠嵌合性單克隆抗體, 能特異性結合跨膜抗原CD20, 并存在內在化CD20的可能性, 無法以游離抗原形式于患者血漿內循環(huán), 無法形成抗體競爭性結合。
綜上所述, 在治療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的過程中, 給予利妥昔單抗治療的效果良好, 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及使用。
參考文獻
[1] 陸欣, 王海軍, 趙麗云.利妥昔單抗治療溫抗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療效評價.實用藥物與臨床, 2015, 18(1):102-104.
[2] 孔秋紅, 周凡, 劉景華.低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15例溫抗體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療效觀察.臨床軍醫(yī)雜志, 2014, 42(10):1017-1020.
[3] 王吉剛, 周凡, 劉彥琴.小劑量利妥昔單抗治療難治及復發(fā)性溫抗體型AIHA臨床研究. 臨床軍醫(yī)雜志, 2015, 3(12):1211-1214.
[收稿日期: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