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濱
[摘要]哥特式文學是一種文學派別,起源于羅馬帝國時期的日耳曼部落,盛行于英關十八世紀,大多都具有恐怖陰暗的氛圍,主要反映了人性的消極面以及社會的罪惡和陰暗層面,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了人性道德和社會制度等問題。哥特文學在文學層面上展現了當時英關社會的宗教文化,探究哥特式文學的藝術性和精髓,能更深入的了解英關文化和歷史風俗。
[關鍵詞]哥特式傳統(tǒng);英美文學;價值研究
近年來,在哥特文學的影響下,在英美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中出現了大量的恐怖元素,除此之外,還形成了影響深遠并持續(xù)發(fā)展的哥特傳統(tǒng)。哥特文學是英美文學的重要研究部分,其探索人性及營造恐怖氛圍,極大地推動了英美文學的發(fā)展。哥特文學從最初產生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再到現在,對英美文學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哥特傳統(tǒng)的起源
哥特一詞源自生活于北歐的一個部落名稱,哥特人性格野蠻彪悍,在歐洲進行的民族大遷徙中奮勇殺敵,最后哥特人幾近摧毀了整個羅馬帝國。之后的七世紀哥特人消失,但是哥特人給人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創(chuàng)傷,歐洲大多數國家都非常痛恨哥特民族。后來,意大利人把文藝復興時期最不受喜愛的中世紀建筑風格稱為“哥特式建筑”。在十二到十六世紀,教堂和城堡大多使用都是哥特式建筑風格,特點是墻壁厚重,尖頂高聳,窗戶窄小無光線,內部昏暗陰森。當時,這種建筑完成不符合思想家的審美觀,再加上古羅馬時期哥特人的野蠻征戰(zhàn),被稱為陰暗,落后,恐怖的代名詞,后來隨著文化的進步和發(fā)展,哥特逐步演變成一種新的小說體裁,充斥著兇殺暴力恐怖靈異的小說元素。
二、哥特式文學的歷史和發(fā)展
哥特小說被稱為神秘驚險小說,屬于英美文學的派別,代表作品是《奧特朗圖堡》,由賀瑞斯·華爾波創(chuàng)作。哥特小說傾向營造出陰森、恐怖、黑暗的氣氛,依靠它懸疑詭異的情節(jié)描寫和特有的超自然力量博得讀者的愛好和興趣,恐怖電影由此產生。
(一)哥特式文學在英關的發(fā)展
《奧特朗圖堡》小說的發(fā)表奠定了哥特文學在英國文學中的核心地位。作為一種固定小說類型,哥特文學自18世紀起,形式出現多樣化,包括恐怖小說、靈異小說等,以《僧人》、《弗蘭肯斯基坦》為主的作品頗受當時社會的歡迎和欣賞。
在過去的幾百年間,哥特式文學受到大量通俗作家的青睞,成為他們主要的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還有一些在英美國家具有舉足輕重的詩人如查爾斯·狄更斯、馬克·吐溫、托馬斯·哈代等,也嘗試創(chuàng)作出哥特式文學作品,將自身的創(chuàng)作理念同哥特小說結合起來,既展現了哥特式小說的自身特點,又充分表達了自身的創(chuàng)作理念。哥特式藝術感染力的充分運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哥特式文學的發(fā)展,至此,哥特式文學在英美文學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并逐漸走向英美文學的核心。
(二)哥特式文學色彩
在實際發(fā)展中,哥特式小說因為其自身特有的恐怖氣氛備受人們的厭惡。除此之外,哥特式小說在創(chuàng)作中反映出夸張情感以及駭人聽聞,還有超自然現象酣暢淋漓的推理,在一定程度上抨擊了當時的宗教制度和黑暗的社會,所以在當時無法被文學界所接納。在哥特文學的創(chuàng)作中,作者都具有天馬行空的驚人想象力,并擅長運用超自然力量實現探索人性的夢想。哥特風格的描繪以深色調為主,因此一提到哥特小說,往往會聯(lián)想起陰暗的城堡及黑色的森林。哥特式小說的創(chuàng)作需要作者擁有超凡的想象力去生動的描繪超自然情景,需要具備深刻的洞察力去發(fā)現和探索人性與社會。這使得哥特小說兼具深刻的內容和藝術美感。
(三)哥特文學的基本特點
哥特小說在內容上極力刻畫人與鬼相同,人死而復生等恐怖和怪誕情節(jié),故事情節(jié)緊張刺激,大多通過極端情節(jié)的描寫撼動讀者的心靈,《弗蘭肯斯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弗蘭肯斯坦》中,怪物是由若干腐爛的肉制造出來的,這在現實生活中是非?;恼Q的。作品通篇充滿恐怖和驚險,小說情節(jié)充滿吸引力,讓讀者親身感受到哥特小說特有的藝術魅力。哥特式小說深入剖析人性黑暗面,深刻揭露宗教道德和政治經濟中的丑惡。這種暗黑的表現手法對世人起到警醒啟示的作用,能使讀者內心產生恐懼心理。
哥特式小說重視心理描寫,這是英美文學的開端,并由此說明哥特式小說具備了現代派的特征。在哥特式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作家全方位多層次的描寫人物心理,刻畫人物形象,并重視營造外部環(huán)境,使恐怖氛圍深入人心。哥特文學作為通俗大眾文學的一種與主流文學有較大差距,但隨著哥特文學在批判中不斷地成長,具備了基本的思想價值并逐步向主流文學靠攏。
三、哥特式文學對英美文學的影響
哥特傳統(tǒng)對英美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并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同于當時的現實主義文學潮流,哥特傳統(tǒng)依靠特有的優(yōu)勢,根據當時社會的實際狀況,深入探索人性,觸及社會黑暗面,將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盡情地釋放出來,故事情節(jié)扣人心弦,更是體現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宗旨。
在英美文學中,哥特文學與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聯(lián)系緊密,這個時期的文學受宗教的捆綁和束縛,多數戲劇的內容和故事情節(jié)都改編自《圣經》,目的在于普及和宣揚宗教意識。到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戲劇產生巨大變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改編自《圣經》的戲劇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古典文學與人文主義占據核心地位,英美文學的發(fā)展方向受其影響,古典戲劇由此逐漸走向世俗化。在當時的歐洲國家,古希臘式的悲劇戲劇盛行。而在英美國家盛行的是古羅馬式的作品,作品之中充滿兇殺、暴力、復仇等文學元素,人性心理和社會風氣相結合塑造出了作品中鮮明的人物性格和個性傾向,迎合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和文學的發(fā)展。這個時期出現的《哈姆雷特》、《李爾王》等世俗作品受到了人們極大的歡迎,這些世俗戲劇對哥特傳統(tǒng)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而哥特傳統(tǒng)對英美文學也產生深遠影響。
在19世紀20年代后,哥特傳統(tǒng)的研究得到進一步深化,這些研究對英美文學產生重要影響。這一時期,英美社會的經濟出現繁榮昌盛的發(fā)展,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哥特文學對英美文學的影響走向一個新的高度,在歐美國家得到繁榮的發(fā)展,是哥特文學的黃金發(fā)展時期,被稱為“哥特傳統(tǒng)十年”。雖然哥特文學在這個時期呈現出了繁榮發(fā)展的勢態(tài),但是相比較浪漫主義文學而言,始終處于文學劣勢地位,浪漫主義文學憑借其傲人的成績始終在英美文學中占據著矚目的地位。
在某種層面,文學是人性和社會本質的體現,哥特式傳統(tǒng)同樣如此,它既反映出了社會本質的某些方面,同時又作用于人類的精神層面,由此對英美國家產生深層次全方位的影響力。英美文學有200多年的歷史,其中不乏屬于通俗領域的作家、具有影響力的詩人和小說家同時涉足哥特式文學領域,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運用哥特式文學。因此,哥特傳統(tǒng)的產生既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要,又極大的符合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對英美文學的發(fā)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哥特式文學運用夸張的富有想象力的現實主義手法對故事進行敘述,是英美文學中一個持續(xù)發(fā)展、影響廣泛的標志性流派,同時對世界文學也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