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荔紅
終于有機會來到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這里安葬的許多偉人,我只在紙上與他們相會。如今我就站在這塊神秘土地上,好像格列佛飄洋過海,無意間闖進了巫術島,島上有個長官,能夠召喚亡魂,他得以見到高大俊秀的荷馬,彎腰曲背、嗓音低沉的亞里士多德,以及笛卡爾和伽桑狄,他甚至看見凱撒與龐培,還有并肩走來的布魯圖斯……站在墓園導覽圖前,按字母檢索出我敬慕的人名——若有人將他們的魂靈一一召喚,讓我一睹顏容,陪侍他們身邊,那該是怎樣的榮光與福分?或許他們的英靈,就在墓園漫游,只是我肉眼凡胎,不能識別是他們的衣袂拂過,或是風搖曳著樹木枝葉?
與巴黎六號線地鐵內的擁擠喧囂相比,這塊小巴黎北部墓園,顯得如此闊大、清寂,卻不陰森,雖然滿載沉甸甸的歷史。也許是深秋,又趕上晴朗天氣,天藍云白,陽光所觸,閃閃發(fā)亮;楓樹、金黃銀杏,半黃半赭半綠的梧桐,將整個墓園裝點得異常明麗。來拜謁的人不多,與我們一樣,安靜地停停走走,大大小小豐碑上刻寫著閃閃發(fā)光的名字,我所傾慕的先哲正隱身著與我一同漫步吧?無論是修葺整齊、雕塑莊嚴的家族墓群,還是鮮花堆放的名人墓,抑或銘文泯滅、青苔覆蓋的無名之墓,全都靜穆地排在一起,一如生前,安于各自的位置。
跨越數(shù)千里,從東方到西方,我沒能帶來什么用以祭掃,墓園中隨手所得,皆能代表我一顆火熱赤誠的傾慕之心——在王爾德、德拉克羅瓦、比才、巴爾扎克、大衛(wèi)·路易的墓前,我獻上我的吻、躬身禮敬、一束剛剛采摘的野花、幾片干凈的火紅楓葉,以及樹上飄落如金幣的銀杏葉。當我站在肖邦擺滿鮮花的墓前,兩顆果子恰好掉在頭上,我就將這果子放在他柔軟年輕的肖像邊上。至于我愛的普魯斯特,在他墓前久久徘徊,親愛的讀者,說起來實在令人害羞,請別笑話我的幼稚——我用撿拾來的小石子,排成一個心,中間放上了常用來寫字的鋼筆……
我這樣在拉雪茲公墓久久徘徊,不覺間已是傍晚,陽光退隱,墓園變得昏暗,紛紛墜落的樹葉與鳥兒的鳴叫都有了凄涼況味。轉回。就在離墓園門不遠地方,我看見一座特別的墳墓,被欄桿圍繞,一座哥特式小亭護蓋著一具石棺。挨近細看,大理石棺蓋上刻著一男一女并肩臥像,棺身的一面也雕刻一男一女,另一面寫有銘文,我嘗試著讀出:“本修道院的創(chuàng)建者皮埃爾·阿伯拉爾生活于12世紀。他以學識淵博、成就卓著著稱?!c愛洛依絲結合……生前是愛將他們的精神結合在一起,身后是至情至性的書信把他們的愛留傳后世。二人合葬于此……度過了基督徒的、精神的一生。”
我對這對情侶的了解,出自兩部作品:一是阿伯拉爾所著的《劫余錄》(孫亮中譯本商務版),一是《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書信集》?!督儆噤洝肥前⒉瓲枌?132年以前生活的回憶。原是寫給朋友的私信,并不為了出版,阿伯拉爾試圖以自己經受的苦難去寬慰處于苦難中的朋友,語氣沉痛、激烈、怨恨,剖心剖肺地梳理了生命中兩方面的遭遇。
一方面是回憶自身成長,梳理哲學神學觀點,與人論辯經過及遭受迫害。
1079年,阿伯拉爾出身于布列塔尼一個小貴族家庭,天賦極高,熱衷學問,拋棄財產和長子繼承權,全身心“拜倒在密涅瓦腳下”?!拔议_始周游諸省,像真正的逍遙派哲學家那樣(即亞里士多德拱廊下的漫步派),每當聽說某地對辯證法有濃厚的興趣,就到那里參加論辯?!彼ㄐ揶o學、邏輯學、神學、哲學,尤其擅長邏輯學(辯證法),并運用到神學上。他是神學教學的改革者,以“論辯”代替?zhèn)鹘y(tǒng)的“解讀”方式,即提出問題、在問答中討論和解決問題,就像柏拉圖對話一般。阿伯拉爾口才極好,天資過人,是出色的講師、有天賦的學者、天才的論辯家,學生們對他五體投地,從世界各地涌到巴黎修道院去聽他講課。阿伯拉爾在三十五六歲就獲得了巨大聲譽,成為12世紀思想革新的先鋒,自然而然,他也成為保守派強烈攻擊的對象。同時,他耽于論辯,恃才倨傲,毫不顧及師友情面,與唯實論者香浦的威廉、老師拉昂的安塞羅姆及其門徒皆有論辯,他雖獲勝利、贏得聲譽,卻也結下了不少冤仇。巔峰之上的阿伯拉爾,命運急轉而下,1118年身體遭受重創(chuàng),1121年又被指控宣傳異端,著作遭焚毀?!督儆噤洝分?,阿伯拉爾敘述了與老師同道的論辯,第一次著作的被毀,認為這些都是出于嫉妒而對他施以的迫害。
《劫余錄》另一方面內容,阿伯拉爾回顧了與愛洛伊絲的戀情及創(chuàng)傷。
愛洛伊絲1100年或1101年在巴黎出生,叔父菲貝爾監(jiān)管她的生活,有人說她其實是叔父的私生女,17歲時,菲貝爾聘請阿伯拉爾做她的老師,兩人迅速墜進愛河。在《劫余錄》中,阿伯拉爾說自己可以輕易獲得姑娘的芳心,當時他39歲,相貌出眾,博學多識,才華洋溢,是全歐洲年輕學子的偶像;愛洛伊絲天賦極高,對博學有才的師長,很容易產生崇拜愛戴。阿伯拉爾敘述這段戀情的口吻顯得客觀、冷淡,讓人疑心他僅僅是出于肉欲而誘惑姑娘。須知,寫此信時他已是丹尼爾修道院修士,心灰意冷,對過往激情持嚴厲的反省與壓制。而當戀愛之初,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的歡愛可謂是生命的狂喜,沉湎愛戀之中,對外界的流言蜚語充耳不聞,“我們之間傾訴更多的是溫柔言語而不是經書的詮釋,交換更多的是親吻而不是教導”。那時的阿伯拉爾,不再專注于闡釋經義、教導學生,而寫下許多情歌詩篇,被到處傳唱。當愛洛伊絲的叔父發(fā)現(xiàn)這段戀情時,他們已經難舍難分,愛洛伊絲也已懷有身孕,阿伯拉爾就將她打扮成一個修女,送到布列塔尼妹妹處,在那里生下一個男孩,取名阿斯特拉波。
菲爾貝震怒異常!阿伯拉爾與他商談,承諾補救的方式是與愛洛伊絲結婚,但必須是秘密的?!督儆噤洝分姓f,菲貝爾同意了,并見證了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的秘密結婚。但是后來,菲貝爾竟然施以暴力——買通仆人,乘阿伯拉爾半夜熟睡之際,將他閹割了!菲貝爾為何出爾反爾?《劫余錄》的理解是:菲貝爾不能忍受羞辱,不滿于秘密結婚,違背諾言,對外宣布這段婚姻;愛洛伊絲與之爭吵,對外否認婚姻存在;為了愛洛伊絲不挨打,阿伯拉爾將她打扮成為修女,寄托在阿讓特伊修道院;叔父誤以為阿伯拉爾將她送到修道院出家,是為了擺脫她,所謂的秘密結婚并不是誠意的。暴力行為就這樣發(fā)生了。
關鍵在于,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既然相愛,為何只要“秘密結婚”?阿伯拉爾當時只是一名教士、經院講師,并非僧侶,即便是僧侶,也只禁止高級教士結婚,對普通教士并不禁止。我想,當時阿伯拉爾聲名顯赫,如日中天,野心勃勃,他不愿意公開婚姻,是出于自私的考慮。因為在中世紀,進入教會,才能實現(xiàn)野心,而他是很可能成為高級教士乃至主教。其實在中世紀,直至文藝復興的教會,許多教士雖不結婚,生活也很腐化,16世紀亞歷山大教皇,不是有一大把私生子么?阿伯拉爾在愛洛伊絲之前,專注學問,生活作風可謂雅潔,不公開結婚,只是為了保護聲譽。阿伯拉爾為何又選擇秘密結婚呢?我想一方面是對她叔父的保證(不遺棄),一方面也為了對愛洛伊絲的徹底占有,他后來在信中承認:“我渴望將我無比深愛的你完全留給自己。”他不愿意因為叔父的干預,放棄愛洛伊絲,任由她嫁給別人。
但愛洛伊絲則是完全反對結婚,無論公開的或秘密的。這首先出自她少女的完全奉獻精神,不愿為了愛欲影響情人的事業(yè)與聲名。其次,他倆都受到圣保羅與圣哲羅姆的影響,認為婚姻只是肉欲的合法化,無助于自由的愛情結合。再者,她以為像阿伯拉爾這樣的哲學家,應如僧侶般是個堅定的獨身者,不應將時間和精力放在家庭生活中,愛洛伊絲以西塞羅、塞內加以及娶了悍婦的蘇格拉底為例,說:“昔日的哲學大師們都鄙視塵俗,與其說他們譴責它,不如說是逃避它。他們擯棄了一切享樂,只有在哲學的懷抱中才尋找到安寧?!彼?,她只愿做阿伯拉爾的“情人”,以為更符合她追求的“自由的愛”、“無私的愛”,她需要“愛情而不是婚姻的束縛,自由而不是鎖鏈”,認為兩個人的關系應建立在絕對的精神純潔之上。以今天眼光看,這位12世紀的少女,真的非常獨立。在阿伯拉爾勸說下,愛洛伊絲雖與他秘密結合,一旦發(fā)現(xiàn)叔父違背諾言,便也斷然否認這段婚姻。她預感到,這種“秘密”的方式,更危險,更不妥當。
令人疑惑之處是:愛洛伊絲的叔父既已參加并見證了他們的秘密婚姻,為何還是要認為阿伯拉爾拋棄侄女?須知婚姻是在上帝面前見證的,即便侄女對外否認、與他爭吵、離家出走,婚姻究竟是存在的。閹割了阿伯拉爾,只會讓愛洛伊絲更加痛苦、事件傳揚也有辱門楣。菲貝爾究竟受誰的挑唆,竟采取這般暴力行動?我們不得不想到此時阿伯拉爾已結下不少冤仇,師友的,教會的,政治上的。有人要制造更大的丑聞,將阿伯拉爾徹底打壓下去吧?后來有學者根據愛洛伊絲后來信中說,什么也滿足不了她的叔父,懷疑菲貝爾對侄女有某種潛意識的性的占有欲,對阿伯拉爾“奪走”至愛的侄女,滿心憤恨,才會用閹割這樣的刑罰發(fā)泄!此外,事件發(fā)生后,只有仆人被挖眼睛,也被閹割,卻沒有對犯罪主謀、菲貝爾叔叔有什么懲罰的記錄。
寫《劫余錄》時,阿伯拉爾已經53歲,他敘述了事業(yè)與精神世界的巔峰與經受的迫害,戀情受挫及身體毀傷,他的反思是高貴的:“我已經被自負和淫蕩徹底俘虜,上帝開恩送來了解決之道,以彌補我的這兩種罪孽,盡管這兩種方法并不是我自己的選擇:對于淫蕩,奪去了我施淫的器官;對于在學習中滋長的自負——則讓我遭受了自己引以為豪的著作被焚毀這樣的羞辱?!必惖佟だ纤乖诖藭霭鎸а灾姓f:“《劫余錄》是一種對自我認同的探索,可以和圣奧古斯丁、塞里尼、圣特雷莎和盧梭等人的自傳相比擬?!蔽易x盧梭的《懺悔錄》,看見了阿伯拉爾激憤自陳的影子,其《新愛洛伊絲》是以書信體寫的愛情小說,當然源于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書信集的影響。
遭閹割之后,身心痛苦、羞恥、逃避眾口喧囂,連愛洛伊絲的面都沒見,阿伯拉爾就躲進了圣丹尼修道院,出家為僧。“與其說是出于皈依天主的虔誠心,不如說是出于哀慟和痛苦中的羞恥感和不知所措?!睈勐逡两z與他只相處了18個月,19歲即拋卻世俗生活,從此孤清地生活在修道院中。兩人一別十年。直到阿伯拉爾要將創(chuàng)辦的“撫安堂”移交給愛洛伊絲以收留被驅逐流散的修女時,兩人才重新見面并通信。我所讀的《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通信集》為廣西師大社版的岳麗娟中譯本,大標題是《圣殿下的私語》,收入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的書信七封,前四封是私信,后三封是“指導信函”,附錄為阿伯拉爾死后愛洛伊絲與彼得的通信。本文分析的是前四封私信,兩人各兩封。
愛洛伊絲的信激情澎湃,包含四方面內容:
其一,她傾訴自己的愛與幽怨。自兩人秘密結婚,到各自進修道院,十年時間,阿伯拉爾對愛洛伊絲的狀況不聞不問,既沒去看望,也不曾寫信慰問。年輕的她,在修道院的幽閉中,對愛人,既牽掛,又怨恨。她坦言:“作為一個女孩,我并非是出于喜歡而接受修道院的艱苦生活的,而完全是出于你的要求。”“為了服從你的意志,我放棄了所有的快樂,除了向你證明我現(xiàn)在甚至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屬于你之外,我一無所有?!睈勐逡两z的兩封長信,是一個戀愛的女人極世俗極真實的心語。
其二,阿伯拉爾是她唯一所愛,唯一的主人,而不是上帝。第一封信之首,她稱呼阿伯拉爾是“致她的主人,或毋寧說她的父親;她的丈夫,或毋寧說他的女兒”,而一個獻身上帝的修女,基督才是她的父親、主人。第二封信,她的抬頭稱呼是“她只屬于信仰基督的他一個人”,而不是“她屬于基督”。信中,愛洛伊絲稱自己為“卑者”,因她視阿伯拉爾為“主”。阿伯拉爾就是她的神,在他面前她低如塵埃,沒有自尊也無所謂道德。作為女人她完完全全毫無保留獻出愛,愿為他做任何事,要她成為修女就為修女,要她死她也會毫不猶豫,除了他這個人,她一無所求,偏偏是這個“人”,上帝不給她!為此她激烈地抱怨上帝:“我則無法以懺悔之情來取悅上帝,因為我一直為他如此發(fā)泄憤怒而譴責他的殘忍。由于不服從他的命令,我表現(xiàn)出的憤慨愈加冒犯了他?!?/p>
其三,強烈的愛欲與罪責糾纏著她。愛洛伊絲認為自己有罪。原罪來自女人身體、夏娃之誘。她為愛欲導致阿伯拉爾身體重創(chuàng)而心痛不已,說罪是兩人同犯,加給愛人的體罰也應加在己身。但強烈罪惡感的同時,她又無法擺脫對愛欲歡樂的回憶與向往,即使在孤清的修道院,每日泣血告解,也全然無用:
即使在做彌撒時——在這個我們本該更加純潔地禱告的時候,那種淫蕩的快感卻牢牢抓住了我不幸的靈魂,讓我的思想恣意放蕩而無法集中于祈禱。我本該為我犯下的罪過懺悔,而卻只能為我失去的一切嘆息。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共同度過的每一個時光、去過的每一個地方,連同你的影子都深深銘刻在我的心里,每每重溫則仿佛昨日重現(xiàn)。即使在睡眠中這種感覺也絲毫不會減弱。有時我身體的動作或者不經意間突然冒出的言語會突然暴露出我的想法……
其四,愿意同死。得知阿伯拉爾預言自己瀕臨死亡,愛洛伊絲悲痛不已,不愿獨活,愿隨他而去。但阿伯拉爾不要她死,要她“活著,但請別忘記我”。她后來比阿伯拉爾多活了20年,僅僅是為了服從阿伯拉爾要她活著,為他祈禱,讓他的靈魂安寧。直到死去安葬在阿伯拉爾身邊——他們終于得以團聚了。
愛洛伊絲寫給阿伯拉爾的私信,直到她逝世一個世紀之后才在巴黎傳抄(信件的真實性有多種爭議)。在當時,愛洛伊絲被認為是最具虔誠精神和博學多才的女修道院院長之一,假若有人讀過她這些赤裸告白,關于性愛的回憶,對上帝的不敬言語,恐會大大降低她在信眾中的影響與地位。但這些瀆神的言語,是如此寂寞傷痛,又是如此真實、充滿激情,連她所“不敬”的上帝聽了,也會原諒她吧?這些苦痛呼吁,讓人想起約伯對上帝的“控訴”,因為真誠,上帝才終會寬恕吧?!基督降生,不是教人恨,是要人去愛。愛洛伊絲以其真誠的愛,終能回到上主的懷抱。
與愛洛伊絲激烈、語無倫次、彌漫著愛與情欲的書信比起來,阿伯拉爾的回信要理性克制得多。身體遭重創(chuàng)后的十多年,他不斷質問、反省自己;另一方面,“施淫的器官”已失,生理欲望不再控制思維,自然讓他歸于理性,或如他說,去掉了肉體的不潔感,他“更有資格走近圣壇”了。否則,欲火燃燒,無法遏制,“對圣規(guī)和上帝的虔敬甚至食用圣餐,都無法阻止我滿足肉欲的渴望”。而愛洛伊絲尚未滿30歲,那些在修道院寫下的情欲燃燒的書信,是出于她的健康身體、生理引發(fā)的健康欲求。阿伯拉爾的信,主要圍繞二點展開:
一是,生命終結之際,渴望靈魂得以安寧歸宿。與愛洛伊絲的愛戀之罪,與人論爭、遭遇迫害,全都讓他身心俱疲。當生命之燈漸至熄滅,他渴望有一處寄放靈魂的處所。基督是在女子的環(huán)繞中安息,基督的復活也最先顯現(xiàn)給女子看。阿伯拉爾也愿意死后安葬在愛洛伊絲身邊,得她慈悲的祈禱與守護。阿伯拉爾稱自己是“屬于你的他”,“不信的丈夫因著妻子成了圣潔”。內心里他是把愛洛伊絲當作妻子,如果說生前分開是因為情欲,死后回歸,則是對愛洛伊絲更大的愛與信托。平靜理性的言語,傾訴了阿伯拉爾對愛洛伊絲親人般的依戀和愛。
二是,勸慰愛洛伊絲不要抱怨上帝,他們應做靈魂結合的伴侶。對愛洛伊絲并不隨時間而消退的愛情和熱烈的情欲,阿伯拉爾以平靜的言語勸慰她。他說,上帝對他身體的懲罰,只為了禁止他世俗的享樂,讓靈魂更圣潔地接近主,這是上帝更大的考驗和更大的仁愛,希望愛洛伊絲也能如他一般更親近更愛上帝,不要抱怨,這樣,兩人的靈魂才能在上帝面前真正結合:“當時,我渴望將我無比深愛的你完全留給自己,但主在那時已在計劃著利用我們的結合讓我們一道皈依他?!?/p>
寫完《劫余錄》和與愛洛伊絲通信后,阿伯拉爾又活了十年。但這十年,如他所說,“比起身體的損害,名譽的毀傷更使我痛苦難當”。1121年,蘇瓦松主教會議上他被指為異端,三位一體著作被焚毀后,他重寫、擴充,完成了《基督教神學》,繼續(xù)將辯證法運用到神學問題中。1131年,他認識了伯爾納。與伯爾納的神學沖突及最后失敗,是12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阿伯拉爾悲劇性結局。伯爾納是本篤會的明谷修道院院長,“一絲不茍地遵守教規(guī)”,主張簡樸乃至苛刻、禁欲的生活方式,以為信仰是通過冥想抵達其神秘性;而阿伯拉爾才情洋溢,放任自由,主張論辯、自詡智慧。阿伯拉爾與伯爾納之爭,與其說是修道院的傳統(tǒng)僧侶教育與開明教育的區(qū)別,毋寧說是個性的極端不同。阿伯拉爾出版《基督教神學》后,矛盾尖銳爆發(fā),伯爾納給教皇寫信,稱之為異端邪說。兩人準備在1140年的桑斯會議一決高下。伯爾納在教會及政治中的勢力,顯然遠遠超過阿伯拉爾,桑斯會議名義是公平的論辯,最終成了對阿伯拉爾的審判。教皇裁決:阿伯拉爾是持異端邪說者,其追隨者全部驅逐出教,焚毀其所有著作,他本人也被拘禁在一家修道院并勒令永遠沉默。后來雖經斡旋,教皇解除了禁令,但桑斯會議之后僅僅18個月,即1142年4月,阿伯拉爾與世長辭。
阿伯拉爾死時,聲名已蕩然無存,哀悼者寥寥。由于伯爾納的龐大勢力,阿伯拉爾身后許多年,姓名也幾乎堙沒無聞,雖然教會學校繼續(xù)沿用阿伯拉爾倡導的開明教學理念。阿伯拉爾對古希臘哲學尤其亞里士多德哲學的重視、闡釋并運用到神學問題中,也是開時代之風氣,可惜他生活在12世紀,若晚生兩三百年,至歐洲文藝復興,命運或許會很不同。朋友彼得為其寫墓志銘,贊美他是:“高盧的蘇格拉底,西方的柏拉圖,我們的亞里士多德,學界的領袖?!钡⒉瓲栕约赫J為,他雖抨擊教會的虛偽、墮落,卻不否認信仰,只試圖通過邏輯辨證法讓人更好地理解信仰,他說:“如果做一位哲學家意味著和保羅相沖突,我便不愿做哲學家;如果成為亞里士多德意味著和基督隔絕,我便不愿做亞里士多德?!?/p>
彼得將阿伯拉爾的遺骸送回到愛洛伊絲所在的撫安堂。愛洛伊絲從此專注于修道院事務,一生共建立了六所修道院,是當時教會中地位最高的女修道院院長之一,她的虔誠精神和廣博知識贏得眾人的尊敬。愛洛伊絲的塵世之愛是真切的,對上帝的質疑以及最后全身心侍奉上主,都是真摯的。在時間流逝中,她終究“消弭了所有的激情,尋找到了心靈的寧靜”。
愛洛伊絲逝于1163年或1164年,比阿伯拉爾晚了21年,后人樂于認為她是63歲、即與阿伯拉爾同一歲去世的。她被安葬在撫安堂阿伯拉爾的身邊。1497年,因潮濕滲水,兩人遺骸被遷移出去,分葬于離阿杜松更遠的新禮拜堂兩側。之后在1621、1701、1780年又遷移過,直到1800年,被送到了巴黎亞歷山大·雷諾阿的法國歷史遺跡博物館,最終合葬于拉雪茲神父公墓一具從圣馬塞爾購買的石棺之中。傳說愛洛伊絲下葬時,阿伯拉爾從墓中伸手接過她。這當然是想象。是后人賦予他們生不能同處、死后同穴的愿望。
1166年后,巴黎正式出版了阿伯拉爾的主要著作:《是與否》、《基督教神學》、《神學導論》、《論上帝的三位一體和一體性》、《認識你自己》、《劫余錄》,以及書信集。但長期來,這對情侶幾乎被人遺忘了。如蘭斯洛特與葛尼薇兒、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這類柏拉圖式騎士愛情故事更受人喜歡,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的愛情顯然更肉欲、更血腥,因而不夠浪漫。第一個對這對情侶感興趣的是彼得拉克,他們后來被以各種方式反復歌詠。短暫而纏綿,罪責與愛戀,瞬間而永恒,世間又有哪幾對戀人如他們,將愛情如此圣潔地持續(xù)到永遠?
我第一次在飛機上讀《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書信集》,淚流滿面,想起修女貝索亞1934年寫下的話:“主啊,我沒有愛。即使擁有預言能力和全部知識,就算我信仰,假如沒有愛的話,我等于不存在?!痹诂F(xiàn)世,阿伯拉爾與愛洛伊絲無法長久相愛,渴望靈魂飛升,在天堂與主在一起。他們畢竟相愛相知,即便短暫,也是幸福的。重讀《劫余錄》與書信集,讀到了超越情感的內容,如貝蒂·拉迪斯說的:“他們的信件跨越了情感的極端——奉獻、失望、悲憤、自信、雄心、不耐、自責和順從——所有這些情感都被統(tǒng)馭到尖銳的批判的智性之下。”
當我在夕光昏沉之時,在拉雪茲不期然遇見這對戀人的合葬墓,心中涌動怎樣復雜的情緒啊。當時情景,正如蒲柏在1717年的詩作《愛洛莎致阿伯拉爾》中描寫的:
而在黃昏的樹叢和朦朧洞穴中,
回音裊裊的甬道和錯落交織的墓穴,
黑色的憂郁停留下來,周圍落下
死一般的靜默和死的寧靜:
她那憂郁的存在使萬物凝咽,
黯淡了每一朵花,憔悴了每一棵青草,
使那退卻的潮水和低吟更加深沉,
為樹林垂上一層更幽暗的恐懼。
2017. 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