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梅波
試談“勾連”在選學課文中的運用
——以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養(yǎng)花》為例
◇韓梅波
人教版語文課本從一年級下冊開始增設選學課文,到六年級為止總共83篇,占了小學課文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左右。如此比重,不可忽視。對選學課文的關注,其重點不在于“要不要學”,而在于“學什么、怎么學”。
選學課文不隸屬于具體單元,但文本內容往往與前面相應的單元內容配套。因此,選學課文既可以作為單元教學的有益補充隨單元進行教學,也可以作為復習鞏固、拓展提升的獨立文本在特定時間段,尤其是復習階段進行教學。選學課文身份的特殊性讓教學有了更多可以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能更充分地體現(xiàn)“教材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
“勾連”是一種常用的語文教學策略,具有靈活性、開放性的教學特點,似乎與選學課文在教材中的身份特點有著天然的默契。將“勾連”運用于選學課文,能使選學課文的教學更具整體性和綜合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反復探索后認為,選學課文教學中“勾連”策略的運用應是建立在精準把握文本特質基礎之上的,具體可從“作品勾連”“情感勾連”“寫法勾連”三個維度加以運用。試以人教版語文課本六年級下冊《養(yǎng)花》這一選學課文的教學為例加以說明。
《養(yǎng)花》的作者是老舍。在眾多作家中,老舍的作品在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里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最多?!娥B(yǎng)花》是在六年級下學期的選學課文,因此,在《養(yǎng)花》的教學中引入老舍及其作品的回顧是很有必要的。
《貓》《母雞》《趵突泉》《林?!贰恫菰贰侗本┑拇汗?jié)》這六篇老舍的文章是學生已經(jīng)學過的課文。在教學的初始環(huán)節(jié),我通過集中出示這六篇課文的相關圖片或文字的形式激活學生的記憶。該環(huán)節(jié)簡潔明了,用時極少,卻似帶領學生穿越時空,讓學生回顧自己與老舍及其作品的一次次相遇,學生感受到了一種熟識與親切?!耙陨狭n文側重于對動物與景物的記敘與描述”,這是本次“勾連”達成的“已有認知”,為《養(yǎng)花》教學認知目標的達成作了鋪墊。與前面學過的六篇課文最大的不同在于,《養(yǎng)花》更側重于敘事說理。
與初始環(huán)節(jié)相照應的是教學的結課環(huán)節(jié)。我在結課環(huán)節(jié)中,不僅總結了本課的學習,還推薦了《小學生老舍讀本》。推薦該讀本的用意有三:一是該讀本里的文章都是老舍寫的,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對老舍及其作品會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二是該讀本里的文章是經(jīng)過挑選及編寫的,是適合小學生閱讀的;三是教學主體部分引入的補充材料就來源于該讀本,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教學的連貫性與持續(xù)性。
綜上可知,對老舍及其作品的“勾連”,其實質是學生對過去認知的鞏固、當下經(jīng)驗的建構及今后閱讀的期許。
《養(yǎng)花》一文內容淺顯,其大意粗看便知,然細讀后又覺言近旨遠?!爸歼h”集萃于文末:“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yǎng)花的樂趣?!焙翢o疑問,這里的核心詞是“樂趣”。此樂趣是別樣的,它不是單純的愉悅,而是“喜憂笑淚”的融合,是一種豐富的感受。此樂趣的別樣在“下了暴雨,鄰家的墻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種,一百多棵。全家?guī)滋於紱]有笑容”這一事例的敘述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呈現(xiàn)??此菩攀帜閬淼氖吕澈箅[含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張力。走馬觀花的教學是無法感受到這份張力的,學生憑借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也是很難敏感地捕捉到這份張力的。因此,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帶領學生駐足凝思。
基于上述理解,我在教學中借助“哪些事情讓老舍覺得養(yǎng)花是很有樂趣的”這一主干問題,在學生交流反饋基礎上聚焦“菊秧被砸”這一事例,并且追問:這件事是不是養(yǎng)花的樂趣?學生在思辨性的理解中感悟到:生活本是有喜有憂,有笑有淚的。正因為這樣,我們才有了豐富的體驗與感受。這樣一想,這件事也體現(xiàn)了養(yǎng)花的樂趣。
倘若教學停留于此,對別樣樂趣的品悟未免有淺嘗輒止之感。為使品悟更深入、更通透,我從《小學生老舍讀本》中選取了一篇情感氣質與《養(yǎng)花》極為相似的《在鄉(xiāng)下》。兩文都在不經(jīng)意間時時流露出對生活的品咂與悅納。細加玩味,較之《養(yǎng)花》,《在鄉(xiāng)下》中的樂趣更有含淚的微笑之感。教學圍繞“在鄉(xiāng)下的樂趣”展開,鄉(xiāng)下的生活條件艱苦——交通不便、購物困難、娛樂匱乏、蚊蟲叮咬,在作者筆下卻都成了樂趣:可以省錢、可以靜心讀書、可以早睡早起。“樂趣”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老舍先生對生活的樂觀與豁達。因此,《在鄉(xiāng)下》一文的引入,及圍繞“在鄉(xiāng)下有哪些樂趣”這一情感進行的“勾連”性教學,既與《養(yǎng)花》中的樂趣一脈相承,更是將對別樣樂趣的品味體悟向縱深處推進。
情感“勾連”,在本課例中表現(xiàn)為同作家、同主題下課內外文本的匹配,情感的互通與深化。
《養(yǎng)花》是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相配套的,該單元的教學主題和重點是: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體會表達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試著運用?!娥B(yǎng)花》中樂趣的豐富意蘊可視為是對生活的感悟。作者將一件件細小平凡、具體真實的事例如話家常般娓娓道來,在這一過程中感悟也漸漸明晰?!吧Ⅻc式”表達感悟是《養(yǎng)花》在寫法上的特點,也是老舍散文的特色之一。因此,我將這種寫法的學習與遷移確定為本課表達方面的學習重點。
“散點式”表達感悟的核心是多角度、多層面地表達。巧的是,《在鄉(xiāng)下》也是“散點式”表達感悟的。因此,《在鄉(xiāng)下》的引入不僅是對情感的彰顯,亦是對文法的凸顯。在學生感知文法的基礎上,我通過“老舍覺得養(yǎng)花是很有樂趣的,在鄉(xiāng)下是很有樂趣的,你覺得干什么是很有樂趣的”這一鋪墊性提問幫助學生打開了表達思路。未經(jīng)指導的學生筆下的樂趣往往較為純粹與單一,此次練筆重在引導學生特別關注具有豐富意蘊的樂趣。因此,練筆內容中特別設置了“既_______,又_______,這就是________的樂趣”這一預設性結尾。一方面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表達,另一方面也是對《養(yǎng)花》結尾“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yǎng)花的樂趣”的模仿遷移。
練筆之前提示學生:先想一想這個結尾,再來寫前面的事情。寫的時候問問自己:前面的事情是不是很好地表達了后面的感受?練筆之后,通過小組合作、同伴評星的方式讓學生在互讀互評中相互學習,并相機進行全班交流反饋。
寫法“勾連”,是從讀到寫的踐行,是表達意愿的承接——嘗試著像老舍那樣去感受生活,通過一定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感悟。
在本課例的教學中,既有課內文本、課外文本兩個層面的“勾連”,又有作品、情感、寫法三個維度的“勾連”。所有的“勾連”都基于選學課文自身的文本特質,達到了言意兼得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大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