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肇德
【摘要】為了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不能局限于課本本身,“引子類型”課文延伸閱讀的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分析了“引子類型”課文延伸閱讀的基本教學原則,并討論了引子類型”課文延伸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三種有效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 引子類型課文 延伸閱讀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047-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閱讀能力關系到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闭Z文閱讀能力的提高“需于課堂內(nèi)滲透,于課堂外拓展”。然而,在中學階段,課外推薦讀物與課內(nèi)的閱讀教學基本上是隔絕的,這種情形需要改變。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課文:不僅僅把課文當作“例子”來教,而要更多地把課文當作“引子”,以相關文本作為橋梁,延伸至更大的思維空間,打通課內(nèi)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的鏈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藝術特色的體會,進而豐富學生的思維層次,拓展學生的學習維度、豐富其信息感知能力,有效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一、“引子類型”課文延伸閱讀的基本教學原則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把課內(nèi)文本當做例子,只能“舉其一”,以課內(nèi)文本為“引子”,延伸到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閱讀中發(fā)展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提升閱讀能力,才能“反其三”。而關于“引子類型”的課文,王榮生教授在《閱讀教學的其他路徑》一文中有這樣的描述:把課文當“引子”教,“由節(jié)選引向長篇作品”,“由選篇引向整本書閱讀”,“引導學生更好地閱讀長篇作品或整本書”?;诖?,我以為,“引子類型”課文延伸閱讀應該遵循以下教學原則:
(一)立足文本的原則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課外閱讀的數(shù)量及其內(nèi)容與課內(nèi)理解課文密切相關?!耙宇愋汀钡恼n文首先是個例子,無論語言的運用,感情的表達都是精心選編的典范,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都源于此。立足課內(nèi)文本的延伸閱讀,是對課內(nèi)文本解讀的有效補充,也是超越文本之后對課內(nèi)文本的反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利用課內(nèi)文本,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立足文本,是“引子類型”課文延伸閱讀的首要原則。
(二)適度延伸的原則
適度延伸包括兩個層面的內(nèi)涵:其一是延伸閱讀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發(fā)展水平,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和感受,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思考、陳述、傾聽等語文實踐,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其二是把握好閱讀延伸的深度與量度,把課文作為“引子”,針對不同課文的不同特點,同時依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重點延伸某些知識,從而突破文本的限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完成由“文”到“書”的教學引領。
(三)適時延伸的原則
教師在教學的不同階段,應充分發(fā)揮課文的“引子”作用,把握好延伸閱讀的時機,使文本成為溝通課內(nèi)外的媒介。例如:課前教師可以對文本寫作背景及課文的有關知識、文章風格進行簡介,或者對課文篇目出現(xiàn)的整本書進行梳理,以使學生事先獲得對課文的整體感知。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入其他相關知識,對課文進行閱讀延伸,通過討論,提示一些方法,讓學生有更深的感悟,進而對信息進行相互補充和滲透。教師課后組織全體學生延伸閱讀整本書,交流討論,匯報整本書的閱讀收獲,更進一步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引子類型”課文延伸閱讀的應用策略
(一)在比較與歸納中延伸閱讀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的一切。”在語文教學中,把內(nèi)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聯(lián)系的文本集中起來,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文章的異同點來把握文章的各自特點,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閱讀延伸,從而使學生獲得高于文本本身的閱讀體驗。人教版教材中有不少“引子類型”課文選自作家作品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同一作家作品為閱讀拓展點,通過縱向挖掘和橫向比較的延伸閱讀方式,幫助學生提高知識的概括能力,加深對該知識體系的認識。
例如,執(zhí)教《端午的鴨蛋》時,教師課前可先指導學生閱讀散文《故鄉(xiāng)的元宵》《苦瓜是瓜嗎》《夏天的昆蟲》,通過比較這幾篇散文不同的寫作內(nèi)容,初步感知汪曾祺文學作品“小敘事”的特點,進而引導學生細讀《端午的鴨蛋》。文本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文中典型的語段,讓學生不斷品味﹑不斷挖掘文中所蘊含的語言美和情感美。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比較這幾篇文章在語言風格﹑文章主旨等方面的異同點,充分體會汪曾祺作品淡而有味的語言風格,以及他對生活的真誠與熱愛。以本節(jié)課為契機,以一篇帶多篇,引導學生延伸閱讀汪曾祺的其他文學作品,使學生對汪曾祺其人其文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感知,把“識其人”與“論其文”有機結合起來。這樣,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文本,不僅加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課內(nèi)外作品的閱讀中,進行比較歸納、深入思考,為學生終身閱讀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在發(fā)現(xiàn)與追問中延伸閱讀
初中階段的閱讀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學生經(jīng)由對文本的探究,發(fā)現(xiàn)知識、發(fā)現(xiàn)文意、發(fā)現(xiàn)美、發(fā)現(xiàn)精妙寫法、發(fā)現(xiàn)自我、發(fā)現(xiàn)疑難問題等,同時借助恰當?shù)淖穯?,搭設思維的跳板,拓寬思考的視角,實現(xiàn)知識、情感、能力、自我等方面的超越。人教版中部分“引子類型”課文節(jié)選自長篇名著,我們可以以課文原著為閱讀拓展點,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引導學生根據(jù)文本不斷地去發(fā)現(xiàn)與追問,以此帶動學生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使學生做到知識的拓展與遷移。
例如,人教版九上的小說《智取生辰綱》節(jié)選自《水滸傳》,我們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nèi)需要找準合適的切入點和閱讀興奮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精彩之處,比如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jié),比如智勇雙全的斗爭雙方,比如文中大量的環(huán)境描寫,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追問。以人物描寫為例,本文中著墨最多的自然是楊志,學生可以從精彩的人物言行描寫中,明晰楊志小心謹慎和急躁粗暴的性格。由此,學生可以追問:楊志武藝高強,為何卻如此小心?為何要在大熱天挑選偏僻小路趕路?他的謹慎行事為何卻以失敗告終?楊志“失綱”后命運如何?造成楊志命運的根源是什么?基于這些問題,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延伸閱讀原著課外的相關情節(jié),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前因后果,在自主探究中得出楊志失敗的關鍵癥結,并從中聯(lián)想體會現(xiàn)實生活的道理。這樣,學生通過對文本不斷地發(fā)現(xiàn)與追問,激活了自己的思維,并在自主的思考中實現(xiàn)了與文本的深度對話,既提升了閱讀教學的實效,在情感與認知上也得到了升華,完成了由選篇到整個長篇作品“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
(三)在主題整合和活動體驗中延伸閱讀
學生在“識人論文”,“從文到書”的閱讀基礎上,想要進一步深化閱讀層次,走向更加寬廣的閱讀世界,這就需要教師對“引子類型”課文進行主題整合。這里的“主題”,可以是思想情感,可以是寫作內(nèi)容,也可以是語言風格等等,課文主題整合的方式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整合,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相同主題的作品整合,教學圍繞某一確定的主題展開,以“班級讀書會”的具體形式呈現(xiàn),學生在主題整合和活動體驗中逐漸擴大閱讀的視野,滋養(yǎng)思維的張力,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yǎng)。
每學完幾個單元,可以組織一兩次“班級讀書會”,引導學生圍繞選定的主題開展活動。例如,我們可以把風俗節(jié)氣作為主題,以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琦君的《春酒》為“引子”,引領學生延伸閱讀梁實秋的《雅舍談吃》﹑蘇童的《祖母的季節(jié)》,沈從文的《邊城》,豐子愷的《清明》等,讓學生帶著自己已有的節(jié)日體驗去參與和親歷,以此來實現(xiàn)學生與文學作品﹑與作家之間的對話;比如以人物形象為主題整合,以魯迅先生的《孔乙己》為“引子”,延伸閱讀魯迅的《故鄉(xiāng)》《阿Q正傳》《祥林嫂》,選擇人物形象中感興趣的一點說說自己的感受。又比如學習了《紫藤蘿瀑布》﹑《蟬》和《貝殼》,很有感觸,覺得托物言志的寫法值得借鑒,那就以“托物言志的寫法”為主題,以這幾篇文章為“引子”,延伸閱讀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葉圣陶的《牽?;ā返?,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體會去仿寫片段,進而掌握文本的寫法。
活動體驗中,老師可以通過“閱讀記錄表”了解學生的閱讀狀況,適時給予合理的閱讀建議,更可以通過閱讀記錄的撰寫,訓練孩子的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和能力。老師還可以與學生共同進行主題回顧和閱讀概覽,描述本次活動的主題和內(nèi)容,更好地整合了和深化了主題的內(nèi)容,在民主、互動、多元的活動對話與濃厚的團隊讀書氛圍中,提高了學生個體與群體閱讀素養(yǎng)。
三、結束語
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是相輔相成的,在應用“引子類型”課文進行延伸閱讀的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立足于文本并通過比較歸納﹑發(fā)現(xiàn)追問﹑主題整合和活動體驗等方式對課文進行適當?shù)难由?,從而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質(zhì)的飛躍,才能使學生的閱讀世界變得寬廣和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吳爾串.語文教學中文本拓展的有效視角[J].語文教學之友,2014(8):35-36.
[2]王旭明,馮淵,龍祖勝,朱春玲,李世江.中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語文建設,2014,22:4-18.
[3]鄭桂華.整本書閱讀:應為和可為[J].語文學習,2016(7).
[4]竇桂梅 朝向“偉大的事物”出發(fā)——“主題教學”的新思考[J]. 人民教育.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