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育海
每個人都有童年,作家們的童年尤為青少年們所感興趣。作家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是一個略顯神秘的職業(yè),他們用筆構建出了一個又一個或發(fā)人深省或令人向往的藝術世界。了解一個作家的成長記,了解他們童年時候的生活,對廣大讀者來說,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為此,我們策劃推出了這套“我的小時候”叢書,邀請了王安憶、蘇童、遲子建、張煒、周國平、郁雨君等國內(nèi)著名作家回憶了各自的童年生活。我們試圖從這些回憶中走進他們的世界,從那些或生動或明媚或憂傷或悲痛的細節(jié)中,還原他們生命中那一個個永恒的瞬間。
生活在繁華如夢大上海的王安憶,讀書時校舍分散在民居之中,操場隔在兩條弄堂之間,她記憶中“那些沙礫似的小孩子”,可能正在創(chuàng)造著文學史上的“長恨歌”;成長于小橋流水之蘇州的蘇童,九歲時纏綿病榻,從此明白了生與死的意義,而他記憶里蘇州百年老街上的各色人物和各種味道,則構成了他日后創(chuàng)作中的“香椿樹街”;在白雪皚皚的北方長大的遲子建,念念不忘雪花彈播森林時,在蒼茫中響起的伐木聲,她感恩自然用壯美滋養(yǎng)了她幼小的心靈,使她寫出的作品充滿了親切而熟悉的氣息;在膠東半島成長起來的張煒,回憶里則是山海俱在,魚蟲混雜……
不同的地方帶來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帶來不同的童年。出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家們,雖然沒有現(xiàn)代孩子如此多元的童年,卻也清晰地記著自己的各種童年趣事。王安憶說起自己嘗冰的經(jīng)歷是那么生動有趣,她說送冰來的人坐都不肯坐,孩子們的牙齒在冰涼光滑的冰面上滑來滑去;蘇童在游泳池里羨慕可以快樂狗刨的一家人,因為他自從學會了正規(guī)的泳姿后,就再也沒有那么放肆過,他試圖回到當年自己在護城河里的樣子,卻只游了幾下就害羞起來;遲子建看著暮色中的炊煙,覺得那是房屋上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是天上的云朵長裙下飄逸著的流蘇;張煒最初有了“家口”時,惴惴不安的心被“小碗”姑娘爽朗的笑聲平復,從喜歡更增加了幾分佩服;周國平上小學時,為了不知道如何對付總是越過“三八線”的女同學而苦惱;孩子們可能最熟悉的辮子姐姐,小時候喜歡收集各種顏色的糖紙,為了多收集糖紙就拼命吃糖,她喜歡那彩色的玻璃糖紙蒙在眼睛上時,世界被過濾成了另一個樣子……
盡管作家們的童年生活大相徑庭,但有一點卻是殊途同歸——他們的眼睛、鼻子、耳朵和心靈極其敏感,他們度過的每一天,無論是否有趣,其內(nèi)容都在心里瘋狂地生長著。坦白說,我曾希望在他們的文字中看出他們對文學的執(zhí)著,對將來的志趣,想以此來激勵現(xiàn)在的孩子們——如果你們也有一個作家夢,那么應該向他們學習。而如今,作家們交付的這一幅幅充滿濃情的“舊照片”,讓我看到了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事物的感受,對細節(jié)的還原,對生活的熱愛。也許這些才是他們從事寫作的真正動機——用文字留住生活,留住歲月,不讓它們消逝得無影無蹤。
童年印象,用文字留下它們,是不是更有趣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