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川
人類進入航空時代有著更深一層的含義:平面戰(zhàn)場將為立體戰(zhàn)場所取代,天空將成為繼陸地、海洋之后的第三維戰(zhàn)場空間,為人類提供了又一個浴血廝殺的戰(zhàn)爭舞臺。
1903年12月17日,在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著他們發(fā)明的可以稱之為飛機的裝置,第一次飛上藍天以后,軍事家們敏銳的目光立即投向了飛機的軍事價值,因為在他們眼中,人類進入航空時代有著更深一層的含義:平面戰(zhàn)場將為立體戰(zhàn)場所取代,天空將成為繼陸地、海洋之后的第三維戰(zhàn)場空間,為人類提供了又一個浴血廝殺的戰(zhàn)爭舞臺。而這個新的戰(zhàn)爭舞臺絕不僅僅限于陸地上空,占地球表面積70%以上的海洋上空不僅更遼闊,同時也更神秘和令人向往……
一條新聞引起美國警覺
萊特兄弟的飛行試驗成功之后,在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的敦促之下,陸軍部終于于1908年開始著手對萊特式飛機進行改進,以便使之能夠用于陸上作戰(zhàn)。盡管這時的飛機各方面性能還很不完善,但它在完成空中偵察、火炮校射等任務時的出色表現(xiàn),已經(jīng)使許多人開始意識到:飛機作為一種陸戰(zhàn)武器,在未來戰(zhàn)場上具有強大的威力和遠大的發(fā)展前途。
但是,飛機能否作為一種海戰(zhàn)武器,特別是飛機能否隨同艦隊在遠洋的海戰(zhàn)中發(fā)揮作用,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還是一個無法想象的問題。顯然,其中的根本原因是飛機能否在軍艦上起落。盡管在1908年美國陸軍部開始采用飛機的同時,美國海軍中已有一些極富想象力的人提出了讓飛機從一艘戰(zhàn)列艦上起飛的大膽設想,然而這也僅僅是設想而已,他們并沒有真正準備進行這種嘗試,海軍甚至連用于飛行試驗的飛機都沒有購買。
就在這時,一則看似極為偶然的新聞報道使美國海軍的態(tài)度發(fā)生轉變。這則新聞報道稱,德國人正在進行一項研究試驗,準備讓一架攜帶郵件的飛機,從一艘由德國漢堡駛往美國紐約的德國郵船的前甲板平臺上起飛,以加快向紐約投遞郵件的速度。
這條消息一經(jīng)報紙刊登,立即引起了美國海軍當局的警覺:德國,這個正在以驚人速度崛起的新興海軍強國,其海軍實力增長之快,已經(jīng)足以令英國這個老牌“日不落帝國”感到實實在在的威脅,而這一次的出奇舉動,是否意味著德國海軍又在以郵政實驗做掩護,正在演習一種特殊的越洋攻擊美國本土的新戰(zhàn)術?
對于長期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人來說,“兩洋”是其賴以抵御外來攻擊的天然屏障,對于來自“兩洋”上的威脅極為敏感,因此,對德國人的這一出奇試驗,美國海軍當然不能熟視無睹,更不能落后于別人!美國海軍物資局局長助理華盛頓·歐文·錢伯斯海軍上校隨即被任命為組織飛機在軍艦上起降試驗的總負責人。
靠“贊助”的“無米之炊”
盡管錢伯斯被任命為試驗的總負責人,但是美國海軍部卻沒有資金支持他的試驗。面對“無米之炊”,信心十足的錢伯斯上校并沒有望而卻步。他先是設法動員了對航空事業(yè)頗感興趣的政治活動家、出版商約翰·巴里·瑞安,使其慷慨解囊、出資捐助了1000美元;隨后,他又說服當時著名的飛機設計師——格倫·柯蒂斯,以及他的學生、民間飛行員尤金·伊利,得到了他們的全力幫助。
1910年1月9日,錢伯斯領導的起飛試驗小組在一艘新型的輕巡洋艦——伯明翰號的前甲板上方豎起了一個向前傾斜的平臺,并在平臺上鋪設了一條長25.3米、寬7.3米的木質飛行跑道,從而建成了有史以來第一個軍艦上的“飛機場”。與此同時,其他起飛試驗的準備工作也陸續(xù)就緒,起飛試驗的具體時間定在同年11月14日。
然而,就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之際,一個小小的插曲卻險些使美國海軍失去了飛機上艦、世界首飛的殊榮。原來,就在美國海軍起飛試驗的決定公布之后,《世界報》決定支持一位名叫J·麥克迪的飛行員,搶在海軍的試驗日期之前,于11月12日在賓夕法尼亞號郵船上進行一次起飛試驗,準備給美國海軍一個刺激,以加快其艦載飛機試驗的進程。
可惜的是,麥克迪在啟動飛機引擎的時候,不慎打壞了螺旋槳的槳葉,從而使這次試驗流產(chǎn),這對于美國海軍來說,則是不幸中的萬幸了。這樣,在經(jīng)歷了幾多曲折之后,飛機與軍艦相結合的初次嘗試,終于在千呼萬喚之中,在一艘巡洋艦上拉開了帷幕。
艦載航空兵的“奠基”
在巡洋艦上起飛試驗成功的兩個月后,又一幕實際上將最終決定飛機上艦是否可行的飛機著艦試驗,再次在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上演了。試驗日期定在1911年1月18日,地點是停泊在舊金山海灣的另一艘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試飛員仍然是第一次試飛的成功者——尤金·伊利。
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的后主甲板上,鋪設了一條長約36米、寬約9.6米的木質飛行跑道,跑道從巡洋艦的主桅桿下面一直延伸到艦體之外。在飛行跑道上,每間隔1米就在跑道的橫方向上設置一道繩索,繩索的兩端用22.7千克重的沙袋固定,這實際上就是最原始的飛機著艦的阻攔索,這樣的繩索在跑道上一共設置了22道。當飛機著艦時,機身下裝有的一個特制鉤子會鉤住這一道道阻攔索,這時,飛機會拖著一個個沉重的沙袋繼續(xù)向前滑行,速度就會急劇下降,從而有可能在滑行距離非常有限的跑道上完成著艦??紤]到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飛機著艦試驗,阻攔裝置的把握性不大,于是在飛行甲板的盡頭還設置了一個用巨大的帆布做成的斜坡屏障。
為了能使飛機在著艦時具有最小的相對速度,因此決定試驗應在軍艦航行時進行,這樣,著艦的飛機就可以利用逆風的風速,使著艦試驗的成功具有更大的保險系數(shù)。
臨時變動增加試驗難度
1911年1月18日,在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上進行的飛機著艦試驗,終于如期開始。然而這一天偏偏“天公不作美”,天氣很壞、風浪很大,賓夕法尼亞號的艦長認為,該艦所處的水域太小,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中無法進行安全的機動,故此臨時決定讓軍艦拋錨,只是讓艦尾朝著迎風的方向。艦長的這一臨時決定,實際上給即將開始的飛機著艦試驗增加了相當?shù)碾y度,同時也給擔任試飛任務的駕駛員伊利帶來了更大的危險。
然而,駕駛員伊利對艦長的這一臨時決定,及由此而增加的風險幾乎一無所知,他仍然像平常一樣,信心百倍地駕機從舊金山海岸起飛,向實際上處于錨泊狀態(tài)的賓夕法尼亞號飛去。當飛機飛臨軍艦上空時,伊利操縱飛機迅速降低高度并對準艦尾的飛行跑道,而后果斷地向跑道俯沖下來,當飛機接近跑道的傾斜尾板時,他又拉起了機頭,并迅速關閉了飛機的引擎。由于飛機著艦時的速度過大,機身下面特制的掛鉤只掛住了后面的11根阻攔索,最后,飛機終于在距離跑道終端約9米的地方穩(wěn)穩(wěn)地停了下來。緊接著,1小時之后,伊利再次駕駛飛機從賓夕法尼亞號上起飛,并安全地降落在附近的海岸上。
世界上首次飛機著艦試驗,實際上也是一次完整的降落/起飛試驗,又一次取得了圓滿的成功!試驗的成功,引起了各國海軍的普遍關注,世界各海軍強國競相進行類似試驗,并先后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