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壇上首屈一指的“國民大作家”,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日本明治時代知識分子階層的精神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深邃的思想,將筆觸伸向明治時代社會轉型期知識分子靈魂深處,在文學作品中塑造了一個個充滿理想和追求又與殘酷現(xiàn)實格格不入、迷茫矛盾的知識分子形象。他筆下的知識分子階層,提倡“戀愛自由”、“婚姻自由”、“追求愛情”的近代婚戀倫理觀,反對“遵從忠孝”、“父母包辦”、“追求利益、門當戶對”的封建婚戀倫理觀,是明治時代日本社會倫理道德觀念近代嬗變的一個縮影。
關鍵詞:夏目漱石 知識分子 婚戀倫理觀 近代性
★基金項目:2016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夏目漱石小說文學倫理學批評研究” (項目編號:2016SJD750052);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科研項目“二十世紀日本文藝批評理論研究” (項目編號:15YJA752001);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科研基金青年項目“夏目漱石小說敘事時間問題研究” (項目編號:TPQN2016004);2016年度江蘇高?!扒嗨{工程”培養(yǎng)對象資助項目;2016年江蘇省大學生科研立項“夏目漱石小說中的青年倫理指向研究”階段性成果
一、引言
夏目漱石(1867-1916)原名夏目金之助,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具有深邃哲學思辨力和藝術表現(xiàn)力的杰出作家。在日本,雖然夏目漱石逝世已經整整一百周年,但若問起近代日本文學的代表作家,十人中必有九人會說出夏目漱石的名字。他在日本近代文壇中的杰出地位,頗似魯迅之于我國。夏目漱石屬于大器晚成的作家,他在39歲時以《我是貓》確立了自己在日本文壇的地位,開始走上寫作生涯。在短短十二年的作家生涯中,創(chuàng)作了兩部文學論著、十五部小說以及大量隨筆、漢詩、俳句等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豐富精神世界和卓越藝術才華,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被稱為日本的“國民大作家”。
作為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幾乎是和“明治時代”同時成長起來的。他出生于“明治維新”的前一年,見證了“明治時代”的變革和輝煌。畢業(yè)于東京帝國大學英語系的夏目漱石,曾經留學英國,見識到了資本主義的形形色色?;氐饺毡竞螅诟咝i_始任教,并為雜志創(chuàng)作俳句。1905年,他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我是貓》,在社會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隨后,又發(fā)表了長篇小說《哥兒》《旅宿》《風暴》等。1907年開始在《朝日新聞》上任專職記者,走上了專業(yè)作家的道路,創(chuàng)作了小說《虞美人草》《礦工》《三四郎》《從此以后》《門》《行人》《心》《過了春分時節(jié)》《道草》和《明暗》等等。這些作品都堅持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揭露社會的疾患弊病,反省東西方文化的優(yōu)劣得失,生動地刻畫了日本明治時期社會上的種種變遷。
二、夏目漱石文學中的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是一個歷史的文化的范疇,作用一個社會階層,它是在人類發(fā)展的一定歷史階段和一定的文化條件下產生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知識分子的理解和界說頗為不同。在日本明治時代的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下,“知識分子”主要是指那些受過良好的教育,有學識有教養(yǎng)的人。日本的近代小說,主人公往往以塑造知識分子形象為主,從而反映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社會背景。
1868年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自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開始了近代化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日本的近代文學也應運而生。作為日本近代知識分子小說的開端,二葉亭四迷的《浮云》成功地塑造了處于社會變革時期的日本知識分子——內海文三的形象。此后,以知識分子為主要題材的日本近代小說,基本上都描寫了日本近代國家確立過程中,知識分子階層面對種種壓迫開始覺醒、自我成長的過程。森鷗外的《舞姬》、島崎藤村的《破戒》等都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明的明治時期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不難發(fā)現(xiàn),比起關注現(xiàn)實社會,日本近代小說中描寫的知識分子往往更多地沉浸于自己的趣味世界。
夏目漱石作為當時日本知識階層中最富有影響的小說家,他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基本上都描寫了這種“教養(yǎng)型”的知識分子?!段沂秦垺分械闹袑W教師“苦沙彌”、《哥兒》中的剛踏入社會的青年教師“我”、《三四郎》中的東大學生“小川三四郎”、《從此以后》中的高等游民“長井代助”、《門》中的公務員“野中宗助”、《草枕》中的青年畫家“我”、《過了春分時節(jié)》中的青年知識分子“須永”、《使者》中博學敏感的學者“一郎”、《心》中的“先生”等等,他們或清醇、明凈,或深厚、蘊藉,或沉潛、凝重,或孤寂、悵然,都栩栩如生,深動地反映了明治時代一般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歷史命運。
三、婚戀倫理觀的近代嬗變
家庭是社會的重要因子,而戀愛、婚姻是家庭組成的前提,亦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婚戀倫理觀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日本傳統(tǒng)社會的婚姻關系,從擇偶開始,到婚姻締結,再到婚后的夫妻關系、家庭關系,都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的束縛。由于明治維新,西方民主自由的資本主義思傳入,給傳統(tǒng)的婚戀倫理觀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要實現(xiàn)近代化,必然要先實現(xiàn)人類的覺醒。而處在社會變革時期的人們的思想意識變化更是往往集中反映在戀愛婚姻問題上,通過追求戀愛和婚姻的形式而體現(xiàn)。在歷史的每個階段,最先揚起開化旗幟的,大多都是站在時代前端的知識分子階層。因此,當人類近代化覺醒的種子在他們身上萌發(fā)時,對以往封建思想倫理的挑戰(zhàn),對個人戀愛和婚姻的猛烈追求,就顯得格外耀眼[1]。夏目漱石的小說大多取材于知識分子,圍繞著知識分子的生活,探索他們的精神世界,展現(xiàn)他們的生活狀況,因此他被稱為“日本近代文學中知識分子文學的開拓者”[2]。夏目漱石在其文學作品中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明治時期知識分子形象,對他們在婚戀倫理觀上的近代嬗變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一)戀愛倫理觀的近代嬗變
戀愛倫理觀是指一個人對于愛情的認識與了解,對于戀愛的態(tài)度、看法及行為傾向。 戀愛倫理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隨著西方啟蒙思想的傳入,走在時代前沿的知識分子階層率先打破了代表封建思想的、遵從忠孝倫理的傳統(tǒng)戀愛倫理觀,在近代“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下,追求“戀愛自由”。隨著與謝野晶子、樋口一葉、平冢雷鳥等反對封建倫理道德、提倡戀愛自由、追求女性解放的女作家們異軍突起,夏目漱石也對婚戀倫理觀表現(xiàn)出熱烈地關注,并在文學作品中給予反映。
《虞美人草》是夏目漱石成為專職作家后的第一部小說,于1907年6月23日至10月29日一共127回連載在東京和大阪的《朝日新聞》上,可以說是一部新聞小說[3]。它講述了外交官的女兒藤尾,自小便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學識出眾、談吐優(yōu)雅。父親死后,為了從藤尾同父異母的哥哥手中奪取遺產,母親催她成婚。然而,藤尾對父親生前所定的婚姻并不滿意,與舉止粗魯?shù)奈椿榉蛳啾?,她更愿與一個雖然貧困卻擁有極高榮譽的詩人交往。她放任自己去幻想與詩人的未來,享受與學識淵博的詩人之間高雅的交往,沉迷在詩人為自己而傾倒的虛榮感之中。但是她并未料到這一切都是假象,詩人看中的其實只是她的財產和美貌,甚至他早就有了未婚妻。得知真相的藤尾內心如烈火焚燒一般,虛榮與驕傲形同毒藥讓她無法回頭,最終自殺了。該作品一經發(fā)表,就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藤尾作為一個新知識女性,已經不再是溫柔體貼、高尚典雅的理想傳統(tǒng)日本女性的代表,她的出現(xiàn),頗具西方小說中女主人公的特點。藤尾不喜歡原來父親生前指定的未婚夫,她喜歡有著博學多識高雅的詩人小野,所以她追求著自己理想中的自由戀愛,并且把這種愛情看得比生命都重要。這在當時的時代,對于傳統(tǒng)的封建戀愛倫理觀極具挑戰(zhàn)性。
另一個將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戀愛婚姻中自由做主的新知識女性代表性人物是《三四郎》中的美彌子。青年三四郎離開家鄉(xiāng)到繁華的大都市東京讀大學,從落后閉塞的環(huán)境一躍而進入明治時代各種思潮激烈沖突的日本中心。面對東京這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面對自己無法理解的人群,三四郎感到了極度的困惑、迷茫。在這個過程中,三四郎遇到了美麗聰明的優(yōu)秀女青年美彌子。三四郎對美彌子心生愛戀,美彌子的一顰一笑一嗔一怨,無不牽動著三四郎的心。美彌子對其他男子的親密舉動會讓他感到嫉妒和煩惱,但他又無法表現(xiàn)出來。而聰明的美彌子一眼看穿了他的心思,卻既不拒絕又不接受,只是保持著曖昧。既會湊到他的耳旁親密地說話,又會在與他獨處時冷冰冰地不發(fā)一語。三四郎不愿放棄美彌子,但他內心深處的自卑又讓他無法勇敢地邁出那關鍵性的一步。美彌子對三四郎也有一些好感,但她最終選擇了嫁給一個毫無感情基礎的有錢人作為整個故事的結局。雖然在以往的文學評論中,對美彌子的批評成為主要基調,但是在筆者看來,美彌子的象征意義已經超越了近代性的范疇,成為一個具有現(xiàn)代性的知識女性。美彌子冰雪聰明,她在物質條件、家庭條件、人生閱歷和思想見識上都遠遠地高于三四郎,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想法和追求。她對三四郎并非全無感覺,她一眼就能看透三四郎,覺得他的出身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決定了他的見識和性格。面對一直默默陪伴自己、愛慕自己的三四郎,她甚至可能還嘗試過去接受他。在這場感情中,聰明優(yōu)秀的美彌子享有著絕對的主動權,兩人的交往往往取決于美彌子的心情。最后,她沒有選擇內心深處自卑、行動上又缺乏勇氣的三四郎,認為三四郎并不是自己理想的婚姻生活伴侶,而是做出了連她自己都覺得“有罪”的選擇,嫁給一個毫無感情基礎的有錢人。這樣的美彌子可以說是頗具現(xiàn)代思想的“女權主義”者,她有著自己明確的戀愛倫理觀,有著靠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追求。雖然說她的最終選擇只看重物質基礎,是一種近乎金錢主義的婚戀倫理觀,但是在當時的時代,女性附庸于男性地位低下,美彌子完全可以按自己的追求和意志,自主地進行戀愛、婚姻選擇,非但實現(xiàn)了“男女平等”,還可以主宰自己,是現(xiàn)代“女權主義”者的雛形。
夏目漱石文學作品中的這些知識分子階層,以及他們的戀愛倫理觀體現(xiàn)出來的近代性甚至是現(xiàn)代性,在當時的尾崎紅葉等其他作家的作品中是難以看到的。正如谷崎潤一郎所說:“文學是時勢的反映,同時它也會走在時代的前面,給時代指出意志和方向。雖然當時這樣的女性(《三四郎》和《虞美人草》的女主人公)實際上并不多,但在當時的社會確實希望而且夢想早晚會出現(xiàn)這種所謂覺醒的女性。”[4]
(二)婚姻倫理觀的近代嬗變
婚姻倫理觀,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對婚姻和家庭的基本倫理看法和態(tài)度。在日本,以父系家長專制為特征的封建家族制度和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是傳統(tǒng)婚姻倫理觀的基石[5]。武士階級封建的婚姻倫理觀是以傳宗接代和實現(xiàn)家族利益為主要目的的。因此,青年男女在適婚年齡選擇結婚對象時,主要由父母包辦,主要考慮的是對方的家庭背景、物質基礎,不會考慮結婚雙方的個人情感及喜好?;橐鲈诰喗Y時包含了巨大的社會價值,比如血脈延續(xù)、增加利益、擴大家族勢力等等,而不是考慮個人情感及意愿。隨著明治時代的到來,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傳入日本,教育普及、女性解放運動的開展等因素,使這種“追求利益、門當戶對”的婚姻倫理觀成為先進知識分子階層批判的對象。
夏目漱石在小說《從此以后》中也對這種“追求利益、門當戶對”的婚姻倫理觀給予強烈的抨擊?!稄拇艘院蟆穼懹?909年,同另外兩部小說《三四郎》(1908年)、《門》(1910年)合稱為反映愛情題材的前期三部曲。作者在這部作品里,細致地描述了明治40年代青年知識分子同現(xiàn)實生活的矛盾及抗爭,深刻挖掘了掩蓋在近代文明下面的社會弊端,揭露了封建殘余勢力壓抑個性和自由的罪惡。小說的主人公長井代助大學畢業(yè)后,成為靠著向父母或兄弟伸手要錢度日“高等游民”。年輕時他對一切態(tài)度消極,曾把相愛的三千代讓給朋友平岡??墒侨Т藿o平岡后并不幸福。平岡在事業(yè)上失敗后從大阪返回東京,三千代登門求情借錢。代助對三千代的愛并未消失。他決心挽回自己的過失,把落難的三千代娶為妻,將她從窘境中解救出來,開始新的生活。正因為如此,代助的決定違背了父親的意志,拒絕父兄安排的商業(yè)聯(lián)姻的婚事,與家庭決裂了,生活費也沒了著落.然而他并沒有因此而改變主意。當他把一切向平岡和盤托出時,平岡憤然提出絕交。盡管如此,代助和三千代熱烈而真心地相愛著。不久,三千代病倒了。為了生活,代助頭頂著驕陽四處奔走,尋找著工作。故事到這里噶然截止,給讀者帶來無限的思考。夏目漱石在故事情節(jié)安排上,特意突出了從未踏上社會謀生的代助,寧可失去現(xiàn)在富足無憂的生活,冒著與家庭決裂、生活沒有著落的結局,仍然拒絕了父兄安排的能夠使家族企業(yè)利益壯大的商業(yè)聯(lián)姻,順從自己的內心和情感,選擇自己所愛的、病弱貧窮的三千代結為夫妻。這樣的故事情節(jié)設置,無疑反映了夏目漱石以及當時日本社會的進步知識分子階層,反對“父母之命”的包辦婚姻,提倡“婚姻自由”的近代婚姻倫理觀。
另外,在婚姻的基礎上,明治時期的許多先進知識分子都把“相互愛慕、追求愛情”看成婚姻的基礎。夏目漱石在文學作品中刻畫了一對對相知相愛的男女主人公,《從此以后》里的代助和三千代,《門》里的宗助和阿米,《心》里的先生和靜子等等,都是新時代的知識分子。他們都是接受了新式的教育,在彼此了解、情投意合的基礎上結為夫妻,兩心交感,兩性相容,為愛情而結婚,有的甚至不惜和家族、社會決裂。這些都體現(xiàn)了以“追求愛情”、“追求個體幸福”為核心的近代婚姻倫理觀,是明治時代知識分子階層,乃至整個社會在婚姻倫理觀上的近代嬗變。
四、結語
家庭、戀愛、婚姻可以說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不分民族、國家,是全人類共同關注的核心問題。[6]夏目漱石作為見證明治時代日本從封建社會轉型為資本主義社會、實行全面快速“近代化”的一代文豪,對于當時的日本社會有著獨到清醒的認識。他作為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憑借著對生活和時代變動的細致的感知、把握和嚴肅的表現(xiàn),以敏銳的觀察力和深邃的思想,將筆觸伸向明治時代社會轉型期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7],在文學作品中塑造了一個個充滿理想和追求又與殘酷現(xiàn)實格格不入、迷茫矛盾的知識分子形象。他筆下的知識分子階層,提倡“戀愛自由”、“婚姻自由”、“追求愛情”的近代婚戀倫理觀,反對“遵從忠孝”、“父母包辦”、“追求利益、門當戶對”的封建婚戀倫理觀,甚至具有現(xiàn)代性的特征,是明治時代日本社會倫理道德觀近代嬗變的一個縮影。
參考文獻
[1] 李嬌,高鵬飛.解析《門》中的婚戀家庭觀[J].作家,2013(14):89-90.
[2] 何乃英.夏目漱石——日本近代文學的杰出代表[J].國外文學,1997(4):75.
[3] 李嬌.論夏目漱石《虞美人草》小說結構的戲劇化[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26-29.
[4] (日)谷崎潤一郎,著.丘仕俊,譯.陰翳禮贊——日本和西洋文化隨筆[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70.
[5] 張萍.日本的婚姻與家庭[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4:58.
[6] 張彤.日本近代小說中的家庭觀、戀愛觀、婚姻觀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5:1.
[7] 李廣貞.夏目漱石小說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