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超斌
【摘 要】本文提出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是普遍重視學生的品讀感受和情感體驗,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模式豐富多彩;但仍需要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讀、強化語文課“語文”味、注重課堂教學實效性等問題的觀點。
【關鍵詞】中學語文 課堂教學 亮點 問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B-0106-02
一、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
(一)學生的品讀感受、情感體驗受到重視
反復誦讀品味是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好方法,可以讓學生直接感受、體驗和領悟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閱讀體驗,也可以增強他們的語言感悟能力,豐富他們的思想情感。
不過一些語文教師教學時急功近利,在課堂上往往只注重瑣碎的分析、機械的訓練,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誦讀品味,這種教學方式容易導致語文課堂枯燥化,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墩Z文課程標準》建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近幾年,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最大轉變就是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誦讀品味。例如,柳州市的玉珊老師在教學《鼎湖山聽泉》一文時,采用的主要教學方式就是引導學生反復地誦讀品味課文:先讓學生聽多媒體錄音示范朗讀,初步感知文本;再通過自由朗讀、個體展示朗讀、全班齊聲朗讀、相互點評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感受、體驗文章的情感,最后再引導學生品讀玩味文章中清新優(yōu)美、富有哲理性的語句,體會作者傾聽大自然的感受,領悟文章語言之美和大自然之美。這節(jié)語文課,玉珊老師以學生對文本的自主品讀代替了教師的講解分析。通過品讀,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和領悟文本,想象文本中描繪的優(yōu)美畫面,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文本品讀的美妙感受。
(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得以突出體現(xiàn)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理念,近幾年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已經得到明顯體現(xiàn),學生成為學習的參與者、實踐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再只考慮“教”的問題,還考慮學生“學”的積極性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體驗
在當前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經常設置這樣幾個問題: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哪個段落?哪個場景?哪個人物?為什么?然后讓學生自主閱讀,各抒己見。教師對這些問題沒有給定唯一的答案,只要學生答出自己喜歡的語句、段落、場景、人物,并能說明理由即給予肯定。這種開放性的教學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放飛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也給課堂教學增添了活力。
2.教師交還給學生的課堂時間明顯增加
在近幾年語文課堂教學中,已很少看到語文教師在滿堂講、滿堂灌了,多數(shù)教師在上課時會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預習、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等。有的學校甚至量化規(guī)定教師講課的時間,如山東省杜郎口中學的“10+35”教學模式,就規(guī)定教師最多只能講 10 分鐘,剩下的 35 分鐘留給學生進行預習、展示、反饋。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從時間上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3.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形式多樣化
近幾年,一些優(yōu)秀的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引導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傳統(tǒng)的形式參與課堂學習,還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互評、表演、辯論、歌唱、小組競賽、小組展示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參與課堂學習。這樣豐富多樣的參與學習形式,讓學生在創(chuàng)作、拓展、交流、合作中,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最大程度地調動,不但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碰撞,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也有助于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fā)揮,個性得到張揚。
(三)課堂教學模式豐富多彩
恰當?shù)慕虒W模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近幾年,多數(shù)教師能夠按照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根據(jù)不同的課型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講讀課通常按照“導入—整體感知—自主閱讀—品味感悟—探究學習”的步驟實施教學,自讀課一般按照“引導—自學—練習—小結”的模式教學,文言文教學一般按照“讀背—感知—翻譯—議析—訓練”的步驟進行,綜合性學習課一般按照“導讀—導編—導演—導評”的步驟進行。除這些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還有一些教師大膽采用了教學改革先進地區(qū)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其中有江蘇省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課堂教學模式,山東省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課堂教學模式,還有“質疑—自讀—解疑—歸納—擴展”“導—學—議—評—練”等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雖各具特色,但都是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善于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發(fā)展能力。
二、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一)不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讀
新的教學理念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鮮活的力量,課堂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活動呈現(xiàn)一派“生機盎然”的局面,課堂教學的展示形式也層出不窮,給語文課帶來了蓬勃生機。然而一些教師卻花費大量精力設計各種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知識搶答、角色表演等,課堂氣氛顯得非?;钴S,但是核心的教學內容卻被擱置一邊,不能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對文本進行有效挖掘,不能使學生與作者思想、文本中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這種重形式輕內容、舍本逐末的課堂教學嚴重偏離了課改的精神,在教學中應摒棄此類華而不實的做法。
立足文本是語文有效教學的前提,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讀、挖掘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思維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過程。在語文課堂中,對文本的研讀、挖掘是主要的教學任務,是要達成的教學目標;而各種教學活動是教學的外在形式,是為研讀、挖掘文本服務的。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傾注精力于各種教學活動的設計,而忽略了文本的研讀、挖掘,這就是類似于“買櫝還珠”的愚蠢行為了。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有效的研讀。首先,必須給予學生充分接觸課文、誦讀課文的時間,包括課前的預習以及課堂上的自由誦讀。其次,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會與文本直接對話的基本方法。如指導學生學會搜索作者簡介、寫作緣由及意圖等閱讀背景資料;引導學生運用圈點法、質疑法、注釋法、對比閱讀等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閱讀等。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用心、仔細地閱讀課文,挖掘文本中豐富、深厚的資源,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領悟,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的主體意識和探究意識。
(二)不注重強化語文課堂“語文”的味道
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不僅應帶領學生掌握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的功能,更要引導學生學習領會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的內涵。教師要讓學生在掌握學科基本知識的同時,還要感受到朗誦品讀的樂趣,體驗到文學閱讀的美妙。但很多教師以為中學語文教學就是為了應付中考、高考,在課堂中只注重相關考點的灌輸,結果往往把極富人情味的語文課上成了冰冷僵硬的知識專題講座。
例如,有一位教師執(zhí)教《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先提出問題:這篇文章描寫了濟南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怎么樣的感情?然后教師讓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思考后作答。雖然這幾個問題基本囊括了這篇課文的教學內容,但整堂課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誦讀品味,也沒有引導學生探究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以至于把一篇語言和人文色彩俱佳的文章上成了支離破碎的考點專題課。
要注重強化語文課堂“語文”的味道,首先,要多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讓學生通過朗讀直接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其次,要多引導學生品味、揣摩、感悟文章中內涵豐富的語句,如描寫得細致生動的句子、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主旨句、體現(xiàn)人物個性的語言等。學生瑯瑯的讀書聲和對文章語言的品味揣摩、探究感悟,不僅使語文課堂呈現(xiàn)濃濃的“語文”味,更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不注重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課改一直呼喚追求扎實、真實、樸實的課堂教學。但在很多公開課中,教師在課堂中“演示”“表演”的色彩還比較濃,主要表現(xiàn)為:1.照搬教學參考書,不分主次輕重,教學目標設置得太高、過多,不切合學生學習實際,導致教學內容得不到落實;2.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太復雜、繁瑣,教師無效的提問太多,使課堂教學支離破碎;3.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展示評價“口頭禪化”,用“讀得真好”“你真優(yōu)秀”“表現(xiàn)得很好”“答得不錯”等口頭禪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具有引導、點撥和啟發(fā)性的評價語言卻很少,反饋功能未能在課堂中真正得到體現(xiàn);4.課堂教學組織不夠靈活,不能隨著課堂實際的變化而變化。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僵化地執(zhí)行課前準備好的教案,不顧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學習狀況,不在乎學生是否理解領會了知識點,只顧完成自己的教學步驟。
課堂教學的落腳點是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教師的表演,課堂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評價。一節(jié)優(yōu)秀課堂教學的要素是:學生能積極參與學習,自主學習的程度高,學到一定的相關知識,獲得了一定的相關技能,并能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發(fā)展這些知識技能。教師在其中的價值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教學內容,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問題的數(shù)量和內容,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時間,提供給學生更多的交流探討機會,實實在在地讓學生在課堂上多讀書,多積累詞、句、段,讓學生在每節(jié)課上都能學在其中、學有所獲。
反思當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筆者深深地體會到那句被反復強調的話的意義——“教師的素質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要讓新課程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實施,最關鍵的是教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豐富的專業(yè)教學理論,還要以與時俱進的眼光、襟懷和氣度去實施教學、評價學生,通過營造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氛圍釋放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黃厚江.文本解讀的尊重和超越[J].語文教學通訊,2015(5B)
[3]王云峰.語文素養(yǎng)及其培養(yǎng)[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
[4]林忠港.提升學生的言語品質[J].語文教學通訊,2016(5B)
(責編 郝 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