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邵璐
【摘 要】侯孝賢是臺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他始終堅持用鏡頭說話,背后所體現(xiàn)的是他始終如一的藝術追求,即深邃而雋永的詩人底蘊。他也始終關注冷峻而渺小的人生,以及人在面對現(xiàn)實無情時的那種質樸的堅持和溫情??梢哉f,他的作品一脈相承,共同匯聚成了他獨一無二的影像世界。本文將其電影所呈現(xiàn)的“詩性風格”在當今社會的影響進行重新定位。
【關鍵詞】侯孝賢;詩性風格
不可否認,侯孝賢在業(yè)內一直都是一個飽受贊譽的導演。他是臺灣新電影浪潮的主將,是臺灣本土最具有個人標識的導演,他的作品都具有一種十分濃厚的個人風貌,注重關注個人本身,被人稱為最懂中國人生活的導演。他和另外幾位同時期享譽國際電影界的臺灣導演不同,他的作品始終夾雜著濃厚的臺灣本土氣息和歷史底蘊,他像一個隱然于世的旁觀者,或在田野山間,或在某個小巷深處,或在某種無意為之的情緒里,始終寧靜而致遠地抒寫靜默式的古典美學,靜觀人生滄桑變幻的心境,寄情于無為勝有為的生活禪意。
一、侯孝賢“詩性風格”電影的現(xiàn)狀
詩意的美是侯孝賢所一貫追求的,他電影里的畫面總是美輪美奐,他對畫面有著非常嚴苛的要求,完美得容不下一點雜質,正如李安對他的評價:“他拍電影是個有潔癖的人?!边@也正好說明了侯孝賢對于電影創(chuàng)作的極高要求。他的鏡頭運動總是沉而緩,時常給畫面留白,也給觀影者更多思考的空間;他的配樂總是詩情畫意,充滿東方美韻,給他本來就美到屏息的畫面錦上添花;他的敘事又總是如散文詩般沒有章法,規(guī)避戲劇沖突,生活片段的隨機剪輯更為影片平添濃濃詩意。他最可貴的地方就在于他給予了每一個觀影者一雙上帝的眼睛,他避免讓戲劇此起彼伏的張力限制觀影者的思考,讓每一個觀影者能夠更注重生活的美好,并對生命的真諦進行反思,這種對反思精神的追求也恰好是當今社會以及電影市場所缺乏的。
中國的電影如今以市場為導向,觀眾看多了好萊塢式的“大片”,以至于對電影產生錯誤的刻板印象,似乎認為場面宏大、制作昂貴、帶有刺激性、情節(jié)跌宕起伏戲劇沖突感強的才是好電影,導致了電影市場一味追求流于表面的刺激感,而不注重影片的思想性,詩意電影的發(fā)展因此受到影響。但是,詩意電影一般審美情趣較高,影片講究韻味而非沖突,通常都關注生活、關注人的感受本身,因此,我們需要淺顯但娛樂的影片來放松,但更需要優(yōu)秀的文藝電影來提升我們審美情趣,引發(fā)我們對生活的思考。
二、詩意電影發(fā)展的局限性
在這樣一個急功近利的年代,像侯孝賢這樣專注于詩性風格電影的導演,已經為數(shù)不多,當今商業(yè)競爭日趨激烈,大家都在想方設法不惜以丑,以惡俗來占領市場,這些一心為藝術的導演們無疑都是在夾縫中求生存,與此同時,侯孝賢“詩性風格”的發(fā)展之路也有一些局限。當今的文藝片市場略顯蕭條,且無法完全脫離明星效應。后工業(yè)時代是以消費為主導,投資方為追求經濟效益而進行大批量的產出電影,來獲得來自受眾的高收益。而侯孝賢追求自然的表達,甚至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常常啟用非專業(yè)演員以達到他所理想的效果,這與當下市場的票房的迎合相違背,相對于他的創(chuàng)作而言,就產生了諸多不利的因素。
對于一個國家的電影產業(yè)而言,要想興旺發(fā)達,不僅需要扎實的電影基礎,同時還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好萊塢之所以能成為電影的大本營,不僅得益于完善的工業(yè)體系,同時它的實驗電影、地下電影和商業(yè)電影一樣,都有其生存與發(fā)展的空間,為電影產業(yè)源源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使得好萊塢的市場多元發(fā)展,并充滿活力,這也促成了美國電影的長盛不衰。從當下中國商業(yè)電影的運營模式來看,只是對電影巨頭好萊塢的模仿與XX,沒有形成自己完善的體系,只注重了好萊塢商業(yè)電影的運營與宣傳模式,卻沒有在意美國電影市場的多元化發(fā)展,從而忽視了像侯孝賢這樣的作者電影的發(fā)展。另外,觀眾的審美情趣總體偏低,不能夠完全欣賞或理解侯孝賢的詩性風格的內涵,甚至過分的排斥導演的納西索斯情結,否認藝術家們對藝術的鐘情與執(zhí)著,也使得許多諸如侯孝賢這樣的導演處于曲高和寡的尷尬境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侯孝賢詩性電影風格發(fā)展的局限性。
三、侯孝賢“詩性風格”的商業(yè)反思
侯孝賢的電影總是“說”的很少,但表達的很多,與很多導演不同,他從不先入為主地去引導觀影者思考,而是以散文詩式的碎片化拼接方式來挖掘生活中更多的詩意,他始終關注冷峻而渺小的人生,并從中發(fā)現(xiàn)面對現(xiàn)實的無可奈何而選擇質樸的堅持,這種對生活本身的禪意的探討也正是當今電影市場中商業(yè)電影所缺少的。不能一味地想著獲取經濟利益,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傳者,應考慮到作品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及積極作用。
侯孝賢的電影發(fā)展到今天,已經不僅僅是臺灣電影的代表。他將其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與獨特的東方審美視角融入電影中,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備受矚目,同時也極大的促進了華語電影的發(fā)展。侯孝賢對于藝術孤注一擲,與整個時代的商業(yè)與技術相抗衡,只為追求更詩意的電影。如果我們繼續(xù)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而拒絕詩意電影,這無疑會給華語電影的發(fā)展帶來重創(chuàng)。期待有更多像候導這樣懷有質樸之心的詩意導演,多拍好的文藝電影,為電影市場注入更多詩意之風。
作者簡介:
朱艷(1993-),女,陜西延安人,西安工程大學藝術工程學院2016級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影視美學。
邵璐(1970-),女,陜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學藝術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媒體藝術,設計心理學。
參考文獻:
[1]李相.儒夢人生——侯孝賢電影的作者特質[J].當代電影.2006,(5).
[2]李寧.從奇觀到真實:武俠電影的美學新變——以電影《刺客聶隱娘》為中心的考察[J],2015,(18).
[3]白睿文.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