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茂 王超 王海燕
益康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言語康復的臨床觀察※
黃茂 王超 王海燕
(河北省中醫(yī)院兒科,石家莊050011)
目的觀察“益康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語言康復的療效。方法將100例痙攣型腦癱患兒隨機分為益康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益康組采用頭針、頭部重點穴區(qū)推拿、口服益智中藥、智訓、言語訓練;對照組采用頭部重點穴區(qū)推拿、智訓、言語訓練。4周1個療程,共治療5個療程,觀察療效。結果益康組構音障礙改善的有效率是94%,語言發(fā)育遲緩改善有效率是96%;對照組構音障礙改善的有效率是84%,語言發(fā)育遲緩改善有效率是82%,益康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益康法”能明顯改善痙攣型腦癱患兒語言水平,綜合療法具有一定優(yōu)勢。
益康法;痙攣型腦癱患兒;語言障礙;中醫(yī)康復;兒科;五遲五硬
小兒腦性癱瘓(腦癱)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1],同時大多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及言語障礙。李林[2]報道腦癱合并智力低下占75.58%,合并語言障礙占73.55%。言語障礙主要包括構音器官的運動障礙、語言中樞的障礙、構音器官和語言中樞同時存在障礙[3],表現(xiàn)為發(fā)音不清,或嚴重失語。
小兒腦癱中70%以上患兒為痙攣型腦癱。故本研究以痙攣型腦癱患兒為觀察對象,探討“益康法”對腦癱患兒言語功能的影響,明確“益康法”的臨床療效及主要作用途徑,為其在腦癱患兒中的應用奠定基礎。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月—2016年6月在河北省婦幼保健院、河北省中醫(yī)院收治痙攣型腦癱合并言語障礙和或智力低下患兒100例,隨機分為益康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6歲;智力明顯低下28例,輕度低下22例。對照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6歲1月;智力明顯低下27例,輕度低下23例。2組在年齡、性別、運動障礙、智力水平、語言障礙程度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比較無明顯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采用2006年長沙第九屆全國小兒腦癱學術會議的診斷與分型標準[4-5]。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痙攣型腦癱屬于中醫(yī)學“五遲、五硬”范疇,合并智力低下屬“癡呆”范疇。參照2007年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王受傳主編的《中醫(yī)兒科學》制定的五遲、五硬診斷標準[6]。
1.2.3 語言障礙診斷標準采用中康版構音器官檢查表,確定患兒構音障礙程度;采用漢語兒童語言發(fā)育遲緩評定法(S-S法)確定語言發(fā)育遲緩程度[7]。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符合痙攣型小兒腦癱瘓診斷標準,并符合語言發(fā)育遲緩診斷標準或/和智力發(fā)育落后診斷標準;年齡1~6歲6月,性別不限;不伴有聽力障礙;Gesell發(fā)育診斷量表智能評價,40≤DQ<110;患兒家長知情同意,能堅持治療。
1.3.2 排除標準合并有其他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器質(zhì)性疾病者;合并嚴重聽力障礙的患兒;合并有精神病及嚴重癲癇者;喉部器官發(fā)育異常,有嚴重器質(zhì)性構音障礙的患兒;有進行性智力倒退及相關疾病的患兒;有出血傾向,凝血功能差的患兒;有遺傳代謝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癥等;因遺傳、染色體畸變、感染、中毒等其他原因所致的智力低下。
1.4 分組及治療方法將100例患兒隨機分為益康組及對照組,每組50例,益康組采用頭針、頭部重點穴區(qū)推拿、口服益智中藥、智訓、言語訓練;對照組采用頭部重點穴區(qū)推拿、智訓、言語訓練。各項治療每天1次,每周連續(xù)6天,休息1天,4周1個療程,每個療程后休息1周,繼續(xù)下1個療程,共治療5個療程。
1.5 研究方法
1.5.1 益康組采用頭針、頭部重點穴區(qū)推拿、口服益智中藥、智訓、言語訓練。
1.5.1.1 頭針治療取百會、四神聰、智三針、顳三針及言語1,2,3區(qū)。百會在頭部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四神聰在頭頂部,當百會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智三針中神庭穴為第一針,左右兩本神穴為第二、第三針。顳三針中耳尖直上發(fā)際2寸為第一針,在第一針水平向前后各旁開1寸為第二、第三針。語言區(qū)中運動區(qū)下2/5稱言語一區(qū)。言語二區(qū)相當于頂葉的角回部。操作方法:選用長25 mm、直徑0.25 mm的頭針常規(guī)消毒后與頭皮成15度角快速進針,將針與頭皮平行推進到一定深度,不加捻轉,得氣后留針40分鐘。留針過程中不行針,每日1次。
1.5.1.2 頭部重點穴區(qū)推拿語言障礙取廉泉,醫(yī)者右手根據(jù)上述穴位點、按、揉,以患兒被點穴位有酸、麻、脹感為宜。并用五指叩擊頭部刺激區(qū):如運動區(qū)、感覺區(qū)、暈聽區(qū)、語言區(qū)等。根據(jù)患兒的不同癥狀及臨床表現(xiàn),重點叩擊相應刺激區(qū),每一刺激區(qū)反復扣擊10~20遍。
1.5.1.3 益智中藥口服由太子參、茯苓、白術、陳皮、柴胡、白芍、石菖蒲、遠志、枸杞子、熟地黃、菟絲子、鹿角膠等組成,制成膏劑,口服,每次0.5 ml/kg,每日2次。
1.5.1.4 智訓采用感覺刺激、認識身體部位的訓練、空間知覺訓練及時間直覺訓練方法,每次30 min,每日1次。1.5.1.5言語訓練根據(jù)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制定的構音器官形態(tài)與功能檢查評價表,對每個患兒進行評價,根據(jù)評價結果采取相應的矯治訓練方法,由語言治療師對患兒進行一對一的訓練。包括構音器官運動訓練和構音訓練。
1.5.2 對照組采用頭部重點穴區(qū)推拿、智訓、言語訓練,療程同前。
1.6 療效判定標準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醫(yī)政司《中國康復醫(yī)學診療規(guī)范》中構音障礙和語言發(fā)育遲緩療效評定標準。
1.6.1 構音障礙療效評定標準基本治愈:異常構音全部糾正,構音器官運動基本正常;顯效:異常構音糾正≥50%,構音器官運動明顯改善,構音器官運動速度明顯增快、運動范圍擴大,言語清晰度提高;有效:異常構音糾正≤50%,構音器官運動有所改善;無效:異常構音及構音運動改善不明顯。
1.6.2 語言發(fā)育遲緩評定標準S-S法將語言發(fā)育遲緩兒童與正常兒童比較,標準分為5個階段。顯效:提高2個階段及以上,或達到正常兒童發(fā)育標準。有效:提高1個階段但未達到2個階段;無效:無提高、無改善,甚至倒退[8]。
1.7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構音障礙有效率比較益康組50例患兒中,顯效10例,有效3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對照組50例患兒中,顯效5例,有效37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4%。見表1。
表1 2組治療后構音障礙改善有效率比較[例(%)]
2.2 2組治療后言語發(fā)育遲緩改善有效率比較益康組50例患兒中,顯效12例,有效3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對照組50例患兒中,顯效7例,有效34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2%。見表2。
表2 2組治療后言語發(fā)育遲緩治療有效率比較[例(%)]
小兒腦性癱瘓是小兒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主要殘疾之一。在腦癱患兒中,語言發(fā)育遲緩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的表達或接受功能障礙,患兒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在長期的康復工作中,深刻體會到痙攣型腦癱患兒可以通過綜合性的康復訓練而使得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到改善,上學、就業(yè),甚至為社會做奉獻?,F(xiàn)就益康法的綜合治療方法闡述如下:
3.1 頭針治療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言語康復作用
3.1.1 頭針治療的作用機制分析中醫(yī)學的傳統(tǒng)針刺療法有藥物無法替代的作用。頭針針刺,可調(diào)達諸陽,輸布氣血,通利清竅,起到充實髓海、健腦益智之效?,F(xiàn)代研究表明,針刺這些腧穴可增加病灶的血流量,改善大腦缺血狀態(tài),激活休眠狀態(tài)的腦神經(jīng)細胞,促使受損的神經(jīng)元修復和再生,從而使患兒的言語水平、社會適應能力得到改善。
頭針治療腦癱主要體現(xiàn)在針灸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9]:(1)頭針可使大腦皮質(zhì)相應部位產(chǎn)生興奮灶并在皮層一定范圍內(nèi)擴散或與其他條件反射中樞形成新的聯(lián)系,從而產(chǎn)生各種調(diào)整效應。(2)頭針可興奮周圍神經(jīng),通過周圍神經(jīng)將興奮傳入大腦的高級運動中樞,發(fā)揮整體調(diào)整作用使機體恢復健康,從而對上神經(jīng)元進行調(diào)節(jié)。
關于頭針對言語障礙恢復的的作用機制,研究認為:①通過“皮層—丘腦—皮層”的調(diào)節(jié),使特異性傳導系統(tǒng)和非特異性傳導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達到平衡狀態(tài),重建語言活動的神經(jīng)通路。②使語言中樞功能低下的神經(jīng)纖維和神經(jīng)細胞得以激活,從而加強了腦功能的代償作用。③促進腦血管側支循環(huán)的迅速建立,使損害部位的血流量迅速增加,從而改善腦循環(huán)不全[18-19]。也有學者認為,針刺可以直接使血管擴張,調(diào)解血液流變速度、血流動力及神經(jīng)電生理的異常等,而對言語恢復起作用。
3.1.2 頭針治療的理論基礎人體臟腑氣血與腦關系密切?!鹅`樞·大惑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裹頡筋骨血氣之精,而為脈并為系,上屬于腦?!薄鹅`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指出諸脈皆上系于目會于腦”;所以,頭是臟腑、經(jīng)絡之氣血匯聚的部位,是調(diào)整全身氣血的重要部位,針刺頭皮部穴位可作用于腦,治療腦源性疾病。
頭針的選穴方法符合針灸“局部選穴”原則。腦性癱瘓,病灶在腦,在頭部選擇感應區(qū)進行針刺,距腦最近,可疏通頭部經(jīng)絡氣血,濡養(yǎng)腦竅。在此理論基礎上,采用百會穴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jīng)穴;四神聰調(diào)整腦腑經(jīng)氣,益智健腦,激發(fā)腦氣;智三針醒腦開竅,提高智力[16]。
3.2 推拿療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言語康復作用推拿療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腦組織的血氧供應量,促進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促進患兒的運動功能和智力發(fā)育的恢復。而運動區(qū)、語言區(qū)、感覺區(qū)等是在大腦皮層功能定位對應頭皮區(qū)的部位[10]。推拿這些區(qū)域可以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理氣血。
3.3 言語訓練的作用腦癱患兒的語言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運動性構音障礙和語言發(fā)育遲緩[11]。構音障礙主要因為神經(jīng)病變導致與語言活動有關的肌肉麻痹或運動不協(xié)調(diào),氣息失控;舌僵硬、伸縮、上抬、側擺困難,下頜開閉困難等與構音有關的運動異常,均直接影響語言的流暢度及清晰度;同時腦癱患兒口腔中殘存一些原始反射,如覓食反射、口唇反射、吸吮反射、伸舌反射等,阻礙了語言的發(fā)育,致使患兒出現(xiàn)不能發(fā)音或發(fā)音低啞、含糊、音調(diào)、音質(zhì)異常等。智力障礙的患兒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力低下,這些均阻礙了腦癱患兒的語言發(fā)育,妨礙患兒與人的正常交流,嚴重影響患兒今后的生存質(zhì)量[12]。
本研究對患兒進行構音器官運動訓練和構音訓練。構音器官運動訓練包括改善下頜感知覺,提高咬肌肌力,改善唇舌的感知、運動功能。構音訓練包括構音運動訓練和構音語音訓練,運用生動有趣的動畫、游戲方式,讓患兒認識、體會每個音位的發(fā)音方式、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要點,利用視聽故事、游戲等方式進行語言理解發(fā)展學習訓練,加深患兒對語言的理解,提高患兒運用語言的能力。
通過言語訓練,并結合頭針、推拿、益智藥物口服、智訓,提高了患兒的語言表達水平。本研究結果表明,益康法能改善腦癱患兒的構音及語言障礙,是對言語障礙康復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能有效地改善患兒生活質(zhì)量。
[1]沈曉明,王衛(wèi)平.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08.
[2]李林.小兒腦性癱瘓并發(fā)智力障礙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3):230-232.
[3]劉振寰.小兒腦癱家庭康復[M].4版.香港:香港醫(yī)藥出版社,2010.
[4]李勝利.腦性癱瘓兒童言語障礙的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6,11 (2):74-76.
[5]王子才,姜志梅.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2屆兒童康復學術會議、中國殘疾人康復協(xié)會第9屆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暨國際交流會議[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1(24):1742.
[6]王受傳.中醫(y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69.
[7]李勝利.言語治療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8]黃啟軍,楊杰,劉振寰.鼠神經(jīng)生長因子穴位注射治療兒童腦癱伴言語障礙62例療效觀察[J].中醫(yī)兒科雜志,2013,9(3):30-33.
[9]朱志萍,王秀娟,王潔.頭針治療小兒腦癱的理論基礎初探[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學雜志,2008,11(11):122-123.
[10]馮春祥.實用頭針臨床手冊[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9:5.
[11]侯梅,于榮,趙榮安,等.腦癱兒童的語言特征初探療[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232-234.
[12]姚寶珍,凌偉,夏利平.腦性癱瘓患兒語言障礙的綜合治療療[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3):192-19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Yikang Therapy on Language Disturbance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Type Cerebral Palsy
HUANG Mao,WANG Chao,WANG Haiyan
(Pediatrics Department,Hebei Provinc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ijiazhuang 050011,Chin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Yikang therapy on language disturbance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type cerebral palsy.Methods 10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type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Yikang group of 5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50 cases.Head needle,head key point massage,oral quiz,intellectual training and speech training was used respectively in children of Yikang group,and head key point massage,intellectual training and speech training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Each course has 4 weeks,there was a total of 5 courses of treatment.Results In theYikang group,the effective rate of dysarthria improvement was 94%,and the language barrier was 96%.In the control group,the effective rate of dysarthria improvement was 84%,and the language barrier was 82%.The effect of Yikang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Yikang therapy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intelligence level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and comprehensive therapy has certain advantages.
Yikang therapy;spasm type cerebral palsy children;language barrier;TCM rehabilitation;pediatrics;five kinds of retardations;five kinds of stiffness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1.022
1672-2779(2017)-11-0051-03
:楊杰本文校對:范煥芳
2017-02-07)
河北省科學技術廳立項課題【No.152777114】